这几天,永嘉县岩坦镇的工作人员格外忙碌,他们加班加点准备了300多束鲜花。
“这些鲜花,是给眠牛山公园、小舟垟村两座生态公墓的逝者家属缅怀祭扫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随着时间的流转,清明这一传统节日的内涵和外延正在慢慢发生着改变。现今文明祭扫成了一种新风,绿色自然、文明低碳的生态公墓也变成了许多村民选择“归去”新潮流。
留碑不留坟 墓地变公园
昨日,记者来到小舟垟村“归根园2.0版”,绿草茵茵,草木深处点缀着一块块印有二维码的鹅卵石,沿山而建的游步道,让人倍感宁静温馨。如果不细看,很多人都未必知道,这里曾经是一处遍地“椅子坟”的坟山。
小舟垟村的“归根园2.0版”,也是永嘉生态化改造墓地的“公墓革命”的缩影。
这场由“公墓革命”引领的移风易俗,让乡村面貌为之一变。岩坦镇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坟背高达1米以上的“椅子坟”被平整种上草皮,用取自楠溪江的鹅卵石做墓碑,嵌上德国进口的陶瓷片,置入“二维码”,手机扫一扫便能登录网上纪念馆了解墓主生平,家属用“二维码”扫墓和鲜花扫墓代替了烟熏火燎的祭奠。
从早前眠牛山公园的1.0版到小舟垟的2.0版,改建后的墓园铺上了游步道、装上了健身器材,配备广场舞池、公厕等,成为娱乐健身休闲的公园。该举措推动了永嘉县各地掀起墓葬生态化改造热潮,受到省市领导高度肯定,成为全省殡葬改革新样板。
岩坦镇副镇长陈伯华说,希望通过相关措施,让人们慢慢地把祭祀祖先的重点从烧纸钱、拜坟头,转变为了解祖先生平事迹、传承祖先家训家风、教育子孙后代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上来,大力宣传地表不留坟头的新式墓型,形成慎终追远、爱护环境、和谐共生的社会风尚。
从反对到支持 生态公墓渐成风尚
“要移风易俗,做通村民的思想工作,可不是件简单的事。”陈伯华说。建村生态公墓的想法提出之初,遭到了不少村民的反对,有人说:“祖坟可不能乱动。”
为推动工作进展,该镇组织能人乡贤、两代表一委员、老党员老干部等50多人,开展“岩坦镇坟墓生态化改造众人谈”大讨论活动;同时,进村入户恳谈,真切了解群众对坟墓生态化改造的想法,梳理出可能影响坟墓生态化改造的思想观念、资金保障、政策处理等重难点问题,开出“处方”。
回忆起村民态度的转变,陈伯华难掩心潮澎湃:小舟垟村有一位李老伯,今年82岁。在“归根园2.0版”施工的第一天就拿着柴刀、木棍坐在坟坦上,反对情绪激烈,后来在儿子的劝导下,终于首肯。如今,看着新改造的墓园,老人喜上眉梢,还竖起了大拇指点赞。
其实,在生态公墓的改造中,不乏李老伯这样的例子。许多村民都从坚决反对到大力支持,该村92岁的张岩翠老人在改造后上山察看生态化目的说:经过整治,以往阴森森的场景完全没有了。“平时我们村民就可以过来散散步,甚至大中午可以坐在这里休憩避暑。”
现在,每天清晨、黄昏时分,改造后的眠牛山、小舟垟门前山,随处可见健身、散步村民的身影,村民们相聚在一起唱着小曲、唠着家常,一片和谐之景。
推出“归根园3.0版” 将绿色殡葬进行到底
从去年底开始,岩坦镇的工作人员就忙于登记有意向选择“归根园3.0版”的村民,目前已有1200多位村民确定了自己的选择。
记者了解到,该镇已制定出相关计划:在岩坦村、坦一村及小舟垟村试点推行生态节地算法(归根园3.0版),在村集体所有的荒山荒地上各规划3—5亩区域,依山而为、依势而建。相比2.0版,3.0版大大节约了土地资源,不同于传统公墓以排、号的形式进行墓地定位,而是在不破坏原来地形地貌、保留原有山地森林、林木的基础上,采用每穴0.5平方米,覆土绿化的方法,就地合理安排建设墓穴;墓碑采用当地鹅卵石加二维码,高度不超过30厘米,墓穴位置根据山地形状顺势而建,布局更为合理、自然,花园式的墓地合理配置植物花卉、植入丧葬文化,将墓地打造成真正的人生后花园,体现了更多的人情味。
据介绍,“归根园3.0版”预计将于今年10月完工,建成后将满足5000人口的3个村、50年的丧葬服务需求。永嘉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指导中心主任吴荣贵表示,下一步,他们将以小舟垟村的示范效应,由点及线,在全县推进生态化改造。
破千年旧俗,树时代新风。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归去”将变得更生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