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湾瓯海文成捧回“大禹鼎”

来源:温州日报 2017-03-23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8 浏览量:13

在昨天上午召开的全省剿灭劣五类水誓师大会上,我市龙湾区、瓯海区、文成县被授予2016年度浙江省“五水共治”工作优秀县(市、区)“大禹鼎”。从污泥浊水到水净景幽,从脏乱差到“白富美”,“五水共治”让水乡温州的许多地方,恢复清丽,3座“大禹鼎”的炼成,正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龙湾

建立劣五类水

“四张清单”

伴随着“河长制”走向全国,龙湾区更是在“河长制”建设上迈出了新步伐。去年,龙湾积极探索“河长制”信息化建设,大幅提升监管效率,以河道为单位,组建34个河长微信群,实时共享日常巡河、整改反馈情况。全区343块河长牌全部张贴二维码,通过“扫一扫”构筑“线下巡访+线上反馈”立体联动巡河网络,有效破解监管“时间差”。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龙湾区223条河道实现“三级河长”全覆盖,编织出一张“管、治、保”无缝对接的保护网。

治理只是第一步,让全区水环境彻底改头换面必须有更强的韧劲。龙湾在全面完成黑臭河、垃圾河整治验收任务的基础上,全面铺开“清三河”防反弹行动,实行“清单化”治理、“跟踪式”整改。致力于构建“部门-街道-技术单位”三方联动机制,率全市之先完成所有河道的入河排污(水)口标识,排查登记排污(水)口的数量达3590个。

据龙湾区治水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区已下发《龙湾区劣五类水剿灭行动具体作战方案》,明确劣五类水剿灭工作全面实行挂号、报结和销号制度,同步建立区、街道两级原始水质数据库,对所有劣五类水体全面登记造册,建立劣五类水体、主要成因、治理项目、销号报结“四张清单”,编制“一点一策”,逐月挂牌剿劣,确保年底前全面消除劣五类。

瓯海

连续三年夺得“大禹鼎”

三年投资87亿元,建成生态河道81公里,温州西向排洪工程、牛山公园、荷塘月色公园等一批项目建成投用。其中去年累计完成治水资金29.3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60.2%;全面启动并完工117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89条河道、4座山塘及1座水库完成清淤;353条河道配备“河长”……昨天,瓯海区以优异成绩再度斩获2016年度浙江省治水“大禹鼎”。

这是瓯海连续三次捧回浙江省治水最高奖,全省仅有四个县市区三连冠。“大禹鼎”为何青睐瓯海?2014年“五水共治”打响后,该区启动实施“净水”“蓄水”“活水”“美水”“亲水”五大工程,着力修复水生态、美化水环境、提升水功能。为保证“五水共治”工作接地气,该区多管齐下,创新体制机制,保证治水工作落地,治水专项资金也从2014年1亿元提高到2015年、2016年各1.5亿元。同时,让民间、民众、民企成为治水的主力军,仅率全省之先成立的“治水公益基金”就筹集到8000余万元。

2015年,该区投入1.5亿元,通过截污纳管、畜禽养殖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流域生态修复、活水畅流、沿岸绿化驳坎、排污口整治等,当年完成辖区范围内7条垃圾河计6.543公里和70条黑臭河计55公里的整治目标,率先创成省级“清三河”达标区。

去年,该区组织开展了隐患拉网式排查、污染源大整治、排污口标识等系列专项行动,对污染物违法排放、违法建筑入河、河道侵占等违法行为进行严厉处置。同时选配946名党政干部分别担任353条河道的“河长”,并配备河道警长367人,实现了全区所有河道“河长制”全覆盖,确保河道条条有人管、时时有人抓。目前,6个省、市控水质监测站位,郭溪、潘桥站位水质基本稳定在Ⅲ类水,仙门站位已消除劣五类,南白象、新桥站位基本消除劣五类,梧田站位水质虽还处于劣五类,但水质明显好转,各项污染指数与去年同期下降30%以上。

文成

多项举措保护“大水缸”

作为全省首批、全市首个“清三河”达标县,文成近三年累计投入资金20亿元,在重点进行飞云江干流、泗溪、玉泉溪等生态河道建设的同时,以畜禽污染整治、治水工程、亲水行动等多项举措,保全了珊溪水库这一温州700万人“大水缸”的清洁。同时,建立县、镇乡、村三级河长体系,将黑臭河、垃圾河治理与“三边三化”等工作机制有效整合,在全市首创和推进了“六位一体”河道长效管理机制。

去年,文成县以13个列入温州市2016年水利重点项目建设为重点,强化水安全设施、建设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累计完成投资超过3亿元。其中,总投资2.7亿元的文成县飞云江治理二期工程已相继启动I标段、Ⅱ标段工程,并完成峃口绿道大桥及珊溪镇增氧配套工程(喷泉),累计完成投资6200多万元。该工程的完成将从根本上提高该河道生态环境标准,恢复和保护河道生态功能。针对山区源头县,该县制定《文成县河湖库塘清污(淤)计划》,实行科学清污(淤),去年该县河湖库塘清污淤工作计划完成79万方,完成率居全市第一。

数据显示,目前,全县10条入库支流水质基本稳定在Ⅲ类以上,11个地表水常规监测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水环境功能区要求,其中Ⅱ类水质断面9个、占比达81.8%,Ⅲ类水质断面两个,持续将一泓清水送入温州“大水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