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成效 提升小城市发展潜力

来源:温州日报 2018-07-03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8 浏览量:11

本报记者 李艺

黄菖蒲、美人蕉等亲水植物点缀河面,看上去像一幅江南水乡画;河道边民居外立面粉刷为白色,窗棂统一为咖啡色,乍看像极了一栋栋小洋房……时隔半年,当记者昨天再次来到瑞安市塘下镇陈宅村采访时,发现该村的塘河河道及沿河景观大变样,一改以往的脏乱和晦暗。

作为我市剿灭劣Ⅴ类水的重点难点战场,温州市唯一一个省控劣Ⅴ类水站位就在温瑞塘河塘下陈宅村段。去年底,塘下镇3个浙江省、温州市控劣Ⅴ类水断面成功通过相关部门的销号验收,72个小微水体全部通过瑞安市本级验收,治水取得阶段性胜利。

为了持续扩大社会效益,使塘河治理变成真正的民生工程,塘下镇多措并举,全力打造包括陈宅村河道在内的温瑞塘河塘下段沿河景观提升工程。目前,一期工程(前庄段)已经建设完成,二期工程(“四宅一西”段)已经接近收尾。

重点打造沿河景观精品项目

实现“乱点”变“亮点”

夏日午后,行走在陈宅村塘河沿岸,随处可以看到扶老携幼、惬意乘凉的居民。这一省控劣Ⅴ类水站位所在地,如今已经被打造成为塘河综合提升工程中的文化精品。

陈宅村塘河边上最值得一看的人文景观,是塘下精心打造的陈傅良公园。生于塘下的陈傅良,是南宋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是永嘉事功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学者,名列《宋史·儒林传》。

为缅怀先贤,在“不忘本来”中坚定文化自信、巩固文化地位,经多方努力,去年底,陈傅良纪念馆在陈宅村塘河边开馆,这是一处五间三层庭院式仿古建筑,总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门前青石牌坊矗立,庭院内圆盘喷水、九曲回廊、近水凉亭错落有致,环境优雅。馆内设有展厅,共分8个单元,展出陈傅良画像及平生事迹介绍和当代一些名家的墨宝。

以陈傅良纪念馆为文化核心和重要节点,塘下坚持“塘河人家,水乡古埠”理念,结合塘河文化、塘下文化内涵,“集中火力”提升陈宅村塘河段周边滨水公园、滨水码头景观,在保留原有风貌的基础上打造了一条全长约3.2公里、总用地面积44.5公顷的多功能滨水休闲观光带,也就是温瑞塘河塘下段沿河景观提升工程。

“整个塘下段沿河景观提升工程东至沿河东路民房,西至沿河西路,南至塘下大桥康欣花园围墙,北至前庄塘河大桥。”据温瑞塘河塘下段景观改造提升工程二期项目负责人项鹏颖介绍,一期项目去年已经完成,二期项目全长1.6千米,即将收尾。“与一期工程相比,二期工程增加了道路‘白改黑’,将沿河北路、广场西路、中兴南街、中心西路、沿河南路的水泥路改成沥青路,总长1.7千米。”现场项目监理徐小江介绍,同时建筑外立面增加了侧面的改造提升,面积从30000平方米增加到50000平方米,用材与技术上也较一期工程有所提升。二期工程完工后,届时有望实现从脏乱环境的短板到治水样板的华丽转变,极大地提升周边居民的居住环境。

多措并举全力剿灭劣Ⅴ类水

实现“荒地”变“宝地”

沿河景观提升,其本质还是离不开水质的提升。

治污,截污纳管是关键。目前,塘下镇居民密集的“四宅一西”范围内,正在招投标修建三级截污纳管,入户收集污水,建好后,将真正实现雨污分流。

去年以来,塘下镇将剿劣作为镇委镇政府重要政治任务,率瑞安全市之先召开1500多人参加的誓师大会,深入实施截污纳管、河道清淤、污染整治等八大攻坚战。由镇主要领导牵头负责陈宅、罗凤、鲍五等3个省、温州市监测站位,保持每周一研究、一督查、一部署,确保工作有序推进。截至目前,共完成温瑞塘河(塘下段)及周边11条河道清淤;整顿247家污染企业;关停取缔2056家、整治提升1592家涉水服务业,整治24家农贸市场;累计投入资金近3亿元,铺设污水管道173千米,目前已经实现镇域一级、二级截污纳管全覆盖。

塘下治水成效,不断折射出塘下小城市的巨大发展潜力。

对于工业发达、经济繁荣的塘下来说,限时剿劣难度非常大。同时产业能级、平台集聚、人才招引,都与水环境息息相关。水环境的改善和沿岸景观的提升,使得许多塘河沿岸居民都把原先出租的房屋收回自己居住。特别是企业家及高层次专家人才对塘下综合环境的改善十分认同,今年,塘下首次招引到1名省千人才。

水环境的改善,为“至美塘下”的整体建设带来强大动力,一大批美丽河道、美丽园区不断涌现,也催生地价节节高。今年以来,塘下出让的3个地块,总面积130亩,出让金总额达28亿元。塘河边的邵宅工业区,是今年塘下38个拆改团块之一,共81亩,现状是破旧不堪的钢材市场,在治水先行后,紧接着于今年启动拆改,打造塘下城市南大门的新地标建筑,预计因水生态促地价增值达40%。

“通过全力治水并打造温瑞塘河塘下段沿河景观提升工程,塘下已经尝到了甜头,不仅环境变美了,营商环境变好了,推进产业转型也更有力了。”塘下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接下来,我们还将以塘河景观带的高标准、高要求,全面推进至美塘下建设,实现塘下‘产城人’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