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石庄的先发与后发

来源:温州日报 2018-06-21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8 浏览量:13

本报记者 张睿 报道组 刘进希 郑国崟

初夏的一个下午,林多春几个人走进文成县百丈漈镇下石庄村。卵石铺设的村路道坦、水清能看见鱼的溪坑、老屋改造而成的新晋网红民宿“石门台”等,都没能留住他们匆匆的脚步,“我们着急啊。”林多春说。

林多春是隔壁上石庄村的村监会主任,另两人是村委会主任蔡金莲和村党支部副书记林锡旺。这两年眼看着下石庄村通过整治村庄、发展旅游和民宿,和自己村拉开差距,他们希望到这里取点真经。

下石庄村

先天条件不突出 抓住机遇能翻身

在百丈漈镇党委委员富嫣嫣看来,下石庄村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并不突出,能取得如今的发展成效,却有迹可循。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原石庄、篁庄、黄岭三乡合并新设置百丈漈镇。下石庄村一致决定,把村里较偏的地免费送给镇里建办公场所、卫生院、学校。待该区域人气集聚后,再从老村迁到那里,实现村集体发展和个人生活条件改善。

2015年,下石庄村又先走一步,主动向镇里提出申请省级历史文化村落。凭借7座保存较好的明清时期古祠堂、20多座古民居,以及一批古墓、古树、古井、古庙等自然人文遗存,一年后,他们申报成功,为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发展旅游打下基础。

“那时的下石庄村,并不是重点扶持对象。”富嫣嫣解释,前些年镇里重心放在天顶湖和百丈漈景区周边几个村。但让她印象深刻的是,为了争取镇里支持,下石庄村自己出钱出力整治靠近新56省道、原先只有1米宽的石庄坑。六月天,村里有膀子力气的村民都下河清淤、拓宽河道,没劳动力的老人则每天拄着拐杖站在河边监工,原本3个月的工程量硬是在3个星期里完成了。如今,石庄坑最宽处超4米,成了入村迎客第一道景观水系。

这种凝聚力和干事劲头打动了镇里,决定优先扶持下石庄村开展村庄整治,打造亮点特色。他们采用石头、青砖、竹木等自然元素,聘请最好的工匠,按最传统的工艺施工,以入村景观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古宅修复、整村环境整治和产业培育为重点,累计修复古建筑古民居15幢、顶瓦修补5500平方米、改造古道2000米、立面改造两万平方米,完成电线和综合管道地埋及绿化景观、广场等配套建设,并积极引进民资参与开发民宿。

只用了半年时间,该村一期建设基本完成,原来破败的房屋变成特色民宿,无人踏足的牛栏变成咖啡吧,过去脏乱的河流清澈见底。不仅“石门台”的客房要提前多天才能预订,其他老屋也都有了经营者。

上石庄村

条件好却发展慢 聚干劲迎头赶上

相较于下石庄村,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都类似的上石庄村,这几年发展却显得滞后。

“其实,当年我们村基础条件更好。”林锡旺回忆道,早前上下石庄村本是一村,叫石庄村,后来才分家。虽说一家人分出两户兄弟,各自家底还是不一样。上世纪八十年代,上石庄村是原石庄乡所在地,村里有邮局、供销社、卫生院、小学等。村中心那条路,是老56省道的一段,也是村外人去南田、黄坦、西坑、二源等地的必经之路。路两边就是集市,家家开店,十分热闹。但自从新56省道改线,新建基础设施又大多坐落下石庄村,上石庄村就渐渐失去了中心村地位。

下石庄村的入选省级历史文化村落,更加拉开了两个兄弟村的发展差距。蔡金莲解释,当时是两村打包申请,不少古建筑还是在上石庄村的,比如那棵全省最大的木荷树,还有林本大宅院、粮库、荷花田等。但申报成功后下拨的省级补助资金,却大部分被划给了下石庄村。

感到压力的上石庄村坐不住了。今年主动向镇里提出,村里总共181间农房,要拆掉72间,其余大部分进行改造,而且不要镇里补偿,村民自己解决安置,自己出钱盖房。对于打算拆除的72间农民,富嫣嫣想着,怎么也得花一星期才能腾空完。结果启动后两天,上石庄村的干部就来催:“全搬好了,什么时候进场拆除?”

村干部逼着镇里赶进度,村民也逼着村干部要改造。林日彪是自愿决定改造的一户。他在杭州开店,原本一年顶多回来一两趟。但今年到现在,他已经回老家四五趟,为的就是和村干部“说情”,把自家列入改造。

错过两轮发展机遇的上石庄村知道,不能再等了。他们配合镇里找来“隐居西湖”度假酒店的设计师,进行整村打包设计;又引入民宿“迷途”和国企首旅集团,共同开发林本大宅院。“到那时,把下石庄村当招牌引来投资客,我们为他们提供更大的空间,争取两村一起发展。”林多春说。

记者手记

后发先至的启示

凭借所占据的资源禀赋和地理区位优势,当前不少村庄取得了率先发展。上下石庄这对兄弟村发展速度大不同的例子,却揭示出一个道理:最终决定农村面貌的,还是人的因素。村民有凝聚力,可以让先天不足的村后发赶超;村民缺乏行动力,则会使条件优渥的村迟滞不前。

对广大农村来说,先天资源丰足的毕竟只是少数。发挥人的作用争取后发先至,具有更普遍的意义。这就需要农村当家人具有长远的眼光,能抓住社会发展的趋势,创造改善自身面貌的机遇。当下,国家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省里的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四大”建设和我市的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建设等方兴未艾,这些都是有利农村发展的大势。谁能率先从中找准发展点、主动对接各类惠农措施,谁就能下好先手棋。

进一步来说,究竟什么是资源、如何判定一个村庄资源是否丰足,也有可讨论的余地。农村当家人要认识到,资源并不一定是实际拥有或现成的,资源也不是一成不变。尤其在当下,原本因封闭落后而保有的原生态和未被工业化破坏的自然人文遗存,反而有可能成为助力后发农村发展生态休闲产业的稀缺资源。认识到这一点,再充分发挥村民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后发先至也并非遥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