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花婆婆》,不薄不厚四四方方,有颜值有内涵。虽然叫“婆婆”,但我是个“80后”,1982年诞生于美国,足迹遍布全世界,被誉为“所有时代最畅销童书”。4年前,我来到温州市图书馆,在这里,我可开心了。
最近,我经历了一段奇幻漂流,想和你一起分享……
本报记者 王民悦
我被“外卖”下单了
我居住的温州市图书馆,这几年读者每年大幅度增多。每天还没开馆,就有读者排长队等开门。光是今年的正月初一至初六,就接待了5万读者,平常也是一天近万人的流量。据浙江省图书馆公布的2016年省公共图书馆阅读报告,温州的借阅总量最大,人均借阅量排名最高。“天猫图书”发布的“2016年全国最爱读书的城市”榜单上,温州这样不大的城市,居然能名列第二,而且连续三年入选亚马逊“最爱阅读城市榜”前十。意不意外?
作为图书界的网红,我吸粉无数,经常有读者点名要我。
不过前段时间,我“消失”了。在图书馆工作的小哥哥小姐姐说,为了升级扩容,迎接明年市图书馆百岁生日,这里要进行为期6个月的闭馆装修改造。也就是说,我和20多万个小伙伴要“搬家”了。
4天里,工作人员集体作战,戴着口罩、手套,把我们打包,年纪大的被小心安放在市图书馆顶层的古籍书库,和我一样年轻貌美的,被搬上了卡车。
我的新家是附近一所中学。
可是,见不到粉丝,哪怕新家也还不错,我的心情还是有点郁闷。我喜欢读者捧着我,听我讲故事。
不过,好消息很快就来了!原来,图书馆根本就没有“闭馆的节奏”,小哥哥小姐姐们做起了现在流行的“外卖”生意——为了让我们见到喜爱的读者,他们推出了“书香门递”图书借阅服务——只需线上下单,付5元快递费,便“足不出户亦可借到书”,各县(市、区)图书馆或任意一家城市书房都可以还书。
这趟图书的快递旅程,在一个月内收到800份订单,4200多个小伙伴欢快上路!
而且,据我所知,各类阅读推广工作也没有被怠慢。在市图书馆官网和官微,小哥哥小姐姐们铆足气力,奇思妙想,推送了一期期亲子讲故事视频、有声绘本阅读互动栏目,还举行了读书好声音网络挑战赛……
靠在书架上的我,突然觉得他们比以前更忙了——要盯着电脑里随时飞来的订单,埋头找书发书,练就超快的打包速度;要担起网络维护任务,确保平台工作畅通无阻;要采购大量书籍,策划贴心服务,把更多的阅读盛宴送到读者“家门口”。
看着小伙伴一个个得意出门,我的心情更好了。
一天,一个小姐姐突然来找我,她说:有人下单了!
我遇见了“故事妈妈”
“收件人张黎璇”……
包裹上的名字,让我有点小兴奋,她是圈内有名的故事妈妈。
4年前的一天,她把我带回家,绘声绘色地读起,坐在膝前的两个孩子听得目不转睛,不满足地要“再来一个”。好多个晚上,我成了睡前故事的主角,陪着他们一起入睡……
后来,我总在图书馆见到她。她爱读村上春树,爱上阅读培训班。2015年,她完成了从全职妈妈到故事妈妈的华丽转变,以儿童阅读推广人的身份,把我和我的小伙伴带到校园。
这一次,我坐着快递哥哥的车,飞奔而来。和我一起的,还有《风铃姑娘》《我的名字克丽桑丝美美菊花》。
门铃响起,故事妈妈跑出来,她迫不及待地把我们打开,看了好几遍,还花费大半天时间做PPT,像个魔法师,把我们变出超多花样。底下两个小观众,想法很多:“妈妈,这个地方要让大家猜猜才有趣!”
次日,天蒙蒙亮,她就带我们坐上“城市书巴”,一路颠簸、翻山越岭开进平阳县顺溪镇中心学校。
睡眼惺忪的我这才知道,这是市图书馆发起的“点亮乡村阅读灯”公益之行,把书香送到落后偏远地区,打通乡村文化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当天,6辆“城市书巴”齐发, 驶进各村的校园、文化礼堂,为村民带去触手可及的借阅服务。
我乘坐的1号书巴,像个小型图书馆,2000个小伙伴排排坐。不到一小时,就被借走了一大半,好多小朋友还意犹未尽,不肯下车。
在学校的多功能厅,我和阅读推广人,沉浸在一双双渴望的小眼睛里,变换着一页页欢悦的诗篇。我们特别惊喜——每丢几个“包袱”,孩子们就一抢而光,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又被丢回来,互动得特别完美。
临走前,孩子追着我们喊:“什么时候再来呀?”
我特别感动,也非常不舍。
在温州,我碰到的阅读推广人很多,有图书馆做公益讲座的嘉宾,有各种读书联盟的成员,也有在福利院讲故事的志愿者、民间的爱书人……在我眼里,他们就是花婆婆,把阅读的种子播撒下去,期待更多的收获。
我期待“你”和远方
从乡野归来,故事妈妈把我还到了她家附近的城市书房。这里灯火不灭,24小时不打烊。
自打图书馆闭馆后,来这的人就更多了,每天晚上都爆满。
坐我面前的“90后”奕小凡,来的频率特别高,下雨天里也能看到他。他轻轻告诉我,他要看的书这里都有。他还给我做了美美的书签,上面写着:城市书房,一定是你的精神要去的地方……
到了夜里10点,虽然有点倦意,但我还是舍不得去睡。看着备战高考的孩子们,总想给点鼓励。那个离我最近的小哥哥陈子涵,又和战友们“升级打怪”了。我想,城市书房就是孩子们的试练场,把喧嚣和纷扰阻隔在外,未来的无限可能在此出发……
在我呆在这儿的几天里,没听到喧哗声,更没看到果皮纸屑,而最让我注意的是一个叫李华的大暖男。他是残疾人,每天拄着拐杖,帮忙整理书籍、桌椅,看到不会使用自助借阅机的读者,总是耐心讲解,还会带上纸笔、雨伞、装书袋,送给有需要的人。
他告诉我,像他这样的城市书房志愿者有近300人,来自各行各业,做的都是力所能及之事,“这个城市给了我们很多,我们也想回馈点什么。”
我想说,城市书房就是文明的试金石,见证了一个个美好的初心,为这座城市带来了更棒的阅读体验。
现在,我知道的温州城市书房就有50家,从2014年至今, 她们像散落的星星,以风格各异、独具匠心的设计嵌入商圈、园区、社区、公园,构建起“步行15分钟就到的阅读圈”。去年一年,城市书房接待读者206万人次,外借图书134万册,办理借书证4.9万张,服务效益优于一座建筑面积1万至1.5万平方米的中型图书馆。
据说,今年还将新建20家,比如昨天正式开放、首次入驻星级酒店的永嘉钱塘世纪城市书房。
城市书房这个被市政府列入十大为民办实事之一的项目,已经成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样板,上了央视新闻联播,她的模式与经验正不断被其他城市借鉴、复制。
更让我骄傲和期待的还不止于此,随着“城乡同行肩并肩”,农村版城市书房于去年底诞生了,位于各县(市、区)的22家百姓书屋陆续建成,今年还将新增20家。以后,我下乡的频率会更高,可以一边浏览田园风光,一边陪伴小镇居民的阅读时光。
前不久,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还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他们骑着共享单车,带着我和我的小伙伴,从图书馆南广场出发,在BRT1号专线站台的34个“城市书巢”里投放。
这一个个鲜红色邮筒形状的书巢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每一位过往者,里面的小伙伴们,大部分由社会力量和个人捐赠,乘客在候车时可随时取阅、免费阅读,也可带回家,自由置换。大家都遵守着《漂流公约》:拿走一本你想读的书,也要记得放回一本你喜欢的书,让书籍在城市中顺畅漂流……
在我看来,城市书房和百姓书屋是静态的文化地标,城市书巢则是流动的“图书驿站”。这些全国首创的“精神居所”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全民阅读体系。
在这个庞大的体系里,在这座爱书人的繁华之都,我的漂流不会停止。
我,是撒播阅读种子的花婆婆,在未知的下一站,期待下一个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