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期待滋养的沃土

来源:温州日报 2018-06-20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8 浏览量:13

本报记者 张睿 报道组 刘进希 郑国崟

入夜后,文成县桂山乡便民服务中心时常会亮起一盏灯。对潘晓盈来说,这盏灯是她的希望,也带着她的困惑。

桂山地处文平泰苍四县交界,作为文成最偏远的山乡,从县城出发到那里,要花两小时。潘晓盈就是乡里的文化员,她出于自愿被分配到山乡,但这不代表她一定会长期留守在那里。相对于收入待遇,她更担心失去展示、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从而消磨掉从高中培养至今的才艺。

潘晓盈的顾虑,说到底是“生存土壤”的问题。而能否有生存、发展的沃土,是我市乡村文艺工作者普遍面临的一道难题。

留守和离去的困惑

去年,在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读完美声专业后,潘晓盈没有选择留在省城,而是回老家报考乡镇文化员,这是她毕业前就考虑好的。

得益于文成在补齐乡村文化队伍建设短板上的努力,像她这样的文化员,没有简单地按招考分数高低或用碰运气的抓阄方式来分配,而是综合考虑个人才艺、乡镇需求等因素,决定谁更适合哪个岗位。因为桂山最缺声乐方面的文艺干部,潘晓盈便去了那里。

对这个方案,她没有异议。入职第一天,她在乡里碰到县文广新局社文科负责人廖建江。廖建江告诉她,这些年来,因为没有专职音乐老师,“从幼儿园到小学,这里的孩子从没有上过音乐课。”这番话,让潘晓盈下定决心留下来。

今年,文成推出了“艺路同行”活动,在乡小学下午放学后,她欣然给孩子们上音乐课。乡里一二年级总共27个孩子,音乐课上,她抛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让孩子齐刷刷举手,热切期盼被她点到名字。

潘晓盈的本职是开展乡村群众文化活动,但在实际工作中,她还要负担宣传、驻村、民族宗教等各条线口,真正分配给文化的,只有三分之一时间。对目前的状态,潘晓盈总体还算满意,但她不是没有考虑过离开。因为声乐是她认定伴随一生、难以舍弃的一部分,她需要练习,需要向别人展示,和别人交流。而最有可能离开的途径,就是重新考试,成为音乐老师。而在成为文化员之前,教师曾经是她就业的第二选项。“收入不是最重要的,我最担心的,是荒废了自己的专业。”她说。

离开和回归的期待

在潘晓盈纠结于留守或离开的时候,出走文成16年的夏念武,决定回归老家桂山。

他家祖传三代从事木偶戏,从19岁开始,他就跟着父辈到福建、瑞安、平阳、泰顺等地表演。2002年,他注册成立温州市更新木偶剧团,把常驻表演地放在市区。这些年,剧团表演的木偶戏成为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个月选送的《梁祝十八送》节目,在香港举办的“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成果献礼系列大汇演”中获铜奖。剧团在外面闯出了名声,但夏念武一直想着回老家,在乡亲们面前表演。

直到前些年的正月,他带着剧团回桂山,免费给乡里表演浙南传统戏《陈十四娘娘传》。连演7天14场,每场三个半小时,整个乡都有人赶来。全剧约200个角色,他一人最多同时在台上分饰超过10个角色。每场演完,“感觉像挑着200斤担走上3公里。”第二年,他还是带着这戏回老家。乡里人和他说:“木偶戏演过后,这一年村里很太平。”那一刻,夏念武觉得值了。

去年出了正月,他就正式把剧团训练场地搬回桂山的文化礼堂,一年超过一半时间留在老家排练演出。平时排练,剧团锣鼓一敲、嗓门一开,很多村民循着声,赶来礼堂看热闹。所有这些,让夏念武觉得回来得正是时候。他现在的意愿,是要把乡村文化搞活起来,基于这种愿望,他的10场演出有7场免费。

他告诉记者,这些年农村对文化需求十分旺盛,这让他有能力挑起养活全团人的重担。以前在市区演,剧团一年收入约30万元。现在靠农村邀请演出,加上文成县鼓励引入民间文艺演出团体,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弥补乡村文艺工作者和文化建设的短板,剧团的收入,因此增加一半。

演木偶戏是个吃青春饭的行当,夏念武想趁自己还能演,回乡村为剧团开拓市场,也为老家添喜庆、保平安。

政府和民间的合力

桂山乡努力点亮乡村文化场所这盏灯,是文成强化乡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缩影。

该县文广新局副局长钟建芬介绍。近年来,该县致力从政策引领、财政保障、设施建设、活动开展到人员配备等方面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初步形成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当地尤其注重破解乡土人才短板和文化队伍建设困境。在尽力保障收入待遇的同时,为他们争取更大的才艺施展空间,让他们安心留守乡村。

为扭转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队伍规模小、人员少、业务能力弱,多数乡镇文化干部身兼数职、专干不专用的局面,该县实行文化站长任免、文化员年终考核评定需经文化部门签署意见等制度,强化文化部门对乡镇文化员的使用管理,遏制文化员的随意转岗。实施文化服务网格化工程,建立文化馆员、文博馆员、图书馆员和基层结对挂钩机制。加快乡土人才挖掘和培养,开展镇村文化走亲、文化礼堂汇演等区域文化联动,为文艺工作者创造交流平台和发展环境。

该县还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注重培育多元文化服务主体,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发挥民间文化机构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点亮乡村文化场所这盏灯、提升乡村公共服务,同样也成为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工作。为补齐乡村文化队伍建设短板,我市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我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通知》。其中就对人员专职化、服务专业化、使用合理化、团队规范化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在乡村文化供给方式改革上,我市注重开展民办公助,吸纳社会力量。制订相关办法和方案,实施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扶持民间文艺社团。对公共文化专项资金开展竞争性分配,以需求为导向,按优中选优、质量优先兼顾价格原则,开展群众点单、政府买单的点单式文化服务。去年,市本级采购越剧、瓯剧、京剧、综艺歌舞等各类演出165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