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超设的匠心和爱心

来源:温州日报 2018-06-13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8 浏览量:13

陈仲华/文

近日,经过资格审核、理论考试、同行评价、技能考核、专家评审和综合考评等环节的层层评选,泰顺县首届十大“制茶工匠”终于产生。泰顺县罗阳镇下稔村左手残疾的张超设,凭借96分的高分一举夺取扁平绿茶工匠第一名,成为十大“制茶工匠”之一。

张超设今年45岁,3岁时因意外事故导致左手残疾,但他从不自暴自弃。

下稔村种茶历史悠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全村就有400多亩茶园,因海拔低,茶叶上市较早。1987年春,杭州富阳的几位炒茶老师到下稔收购茶叶,住在张超设家,并用农村老锅灶炒茶。14岁的张超设当时初中刚毕业,第一次看到富阳老师“抛、抖、搭、煽、搨、甩、抓、推、扣和压磨”等手工炒茶技艺,觉得很新鲜,对炒茶产生兴趣。次年春,富阳老师又来下稔了,这次张超设便跟老师学起炒茶。其间,张超设还了解到经过富阳老师炒制的茶叶,送到杭州梅家坞每公斤可卖到270元高价;而泰顺茶农炒制的茶叶零售价每公斤才二三十元。茶价为什么相差如此悬殊?张超设拿来两种茶叶产品仔细观察对照,发现富阳老师炒制的茶叶色、香、味、形俱全,而泰顺茶农炒制的茶叶就差很多。于是张超设暗下决心:“一定要认真跟老师学,尽快把炒茶技术学到手。”但手工炒茶是一项技术活,工艺要求高,对左手残疾的张超设来说更不容易。茶叶杀青时锅里温度很高,其他人都是左右手轮换着炒,但张超设翻捣茶叶全靠右手,高温经常将手烫出血泡;而且总扣不住火候,导致茶叶不是焦边,就是炒碎了,或颜色偏红。

1991年,张超设自费到杭州梅家坞当了一名学徒工学习制茶,1993年学成返泰。张超设炒制的茶叶在泰顺卖出100多元的高价,比泰顺同期同类茶叶价格高出5倍多,一时声名大振。但超设认为自己与富阳老师的技术还有较大差距,于是购买许多书籍认真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炒茶技术越来越精。2002年,他首次参加温州市早茶节比赛就获得一等奖。获奖后的张超设信心更足,每次参加比赛,总是从茶青这一源头抓起,做好每个环节,使炒出的茶叶具有光、扁、平、直、色、香、味等优点,经常在各级炒茶比赛中获奖。每次比赛如果未能获得好名次,他就向评审专家咨询哪个环节未做好,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弥补不足。至今张超设已获各级比赛18个奖项,其中含金量最高的是浙江省农业职业技能大赛茶叶加工项目一等奖。

随着茶叶销量的增加,张超设觉得老是收购茶青制茶很不划算,再说鲜叶原料质量也很难保障。由于张超设兄弟姐妹共7人都会种茶炒茶,于是就和家人商量自己种茶。1996年,张超设投入十多万元,在下稔村承包荒山开发20亩茶园,引种浙农139新茶品种;  2004年,又在该县筱村镇长垟村承包一片土质较好、海拔400米的荒山,发展140亩名优茶园。

随着茶叶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2009年,张超设带领村民创办了泰顺县山和茶叶专业合作社,联合茶叶基地300亩,发展社员55人,推广无公害绿茶栽培技术。2012年,他们注册了“寅春”牌茶叶商标,从此有了自己的品牌。

如今,张超设炒制的“三杯香”绿茶,每公斤市场价可达数百元到近千元。他的妻子陆春兰也会炒茶采茶,本月11日,她在泰顺县采茶技能比赛中获得了全县“十佳采茶能手”称号。夫唱妇随,齐心协力,张超设的茶叶产业越做越大,2018年茶叶销售收入达526万元,纯利润50多万元。

炒了30多年的茶叶,“摊青、青锅、揉捻、回潮、辉锅”整套炒茶动作,如今张超设闭着眼睛也能做得出来。他虽然只有初中学历,却写出了一本炒茶教科书,免费赠阅来学习取经的茶农。张超设被农函大泰顺分校聘为名茶加工技术专业课教员兼实践指导师;县残联每年都要邀请张超设给残疾人进行名茶加工培训指导。几十年来,仙稔乡下稔村的茶农几乎都跟超设学过炒茶技术,全县各地茶农也慕名前来学习。至今张超设已累计带出炒茶农民学徒1000多人,其中残疾人200多人。

张超设不但在茶叶加工技术上传承技艺,还在引进新品种和绿色防控病虫害等茶叶生产管理技术上予以指导。1997年开始,由张超设提供茶苗,下稔村每家每户陆续种上了新茶,共有乌牛早、迎霜等5个适合当地发展的名优茶叶品种。全村400多户1200多人发展茶园1000余亩,2018年茶叶产值600多万元,单茶叶一项就为村民增加人均收入0.5万元以上。下稔村民徐成玉说:“我是看超设种得好,我才种上新茶的!我的炒茶技术也是他手把手教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