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宁医院IPO被否背后的上市痛点

来源:温州日报 2018-02-01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8 浏览量:14

本报记者 邹雯雯

2018年伊始,IPO通过率就不断刷新最低点。上周18家上会企业仅3家过会,14家被否1家取消审核,周过会率不及17%。其中1月23日,在当天上会的7家企业中仅有1家企业顺利过会,包括温州康宁医院股份有限公司的在内的6家企业均折戟发审会。截至1月26日,今年过会率仅为33.33%。

“否决数量大幅提升的直接原因便是审核企业数量变多,发审节奏加速,企业整体质量与发审委所期望的有偏差,过会企业数量少是必然的结果。”一位中金公司投行部的人士表示。而康宁医院的被否与是否符合会计准则规定、关联方与关联交易、工业物业改为医疗用途、房地产投资等五项历史问题有关。

“新发审委的要求非常严格,康宁医院被否能给拟上市温企也带来一些借鉴意义。”市区一家证券分公司高管表示,按照证监会官网公开的信息显示,康宁IPO被否是因“历史问题”存疑的。“所以上市是修正历史遗留问题的最好时机,也是温州企业发展的新起点。”

康宁被否因历史问题存疑

温州康宁医院是浙江新年第一家被否企业。作为港股公司,康宁医院1月23日深夜发布公告公布了此事。公告表示,公司将利用其内部资源或其他途径为拟由A股发售募集所得款项融资的项目进行筹资,而这不会对公司的财务状况或营运带来任何重大不利影响。

被称为“精神病院第一股”的康宁医院,拥有庞大市场、靓丽业绩,为何会被发审委委员们给否了?记者在中国证监会官网看到,发审委之所以未让康宁医院通过,其实还是对如“是否符合会计准则规定”、“关联方与关联交易”、“工业物业改为医疗用途”、“房地产投资”等历史问题存在疑问。

比如,发审委要求康宁说明所管理医院未列入合并范围的原因,向其提供资金、收取管理服务费用是否属于分红的行为,是否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是否涉及科室承包、租赁,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举办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原因,与发行人业务协同和业务竞争情况,是否存在同业竞争情形,是否需要承担额外义务、连带责任。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虽然证监会指出的都是会计准则内规定的细节问题,但从疑问表层来看,完全涉及“医改”、“社会资本办医”政策,毕竟自“魏则西事件”以来,国家是明确规定不容许科室承包等现象再次出现,医生、医院更不能收受红包……

此外,还有项值得关注的是涉“房”问题。2016年康宁医院涉及房地产开发业务温州国大。该业务是2016年8月收购而来,后新增温州高教园区商务中心的房地产业务。截至2017年上半年,房地产业务收入约4400万元人民币,毛利率仅23.9%,属于毛利不高还得加杠杆的“业务”。

新发审委要求更严格了

事实上,康宁医院被否除了企业个体原因外,IPO通过率低还是新的监管思路的体现——改变过去企业盲目“抢位置”“卡位置”“申报后再整改”“投机闯关”的申报思路。

“新发审委上任以来,要求一直都非常严格,过会通过率也下降得很快,但总体还能保持在60%左右,1月以来发审委审核要求并没有明显变化,之所以过会率下降太快就是企业上会的进度加快,以前很多企业会挑时机或者拖进度,但现在泥沙俱下,所有企业的进度都在往前赶。”一家证券公司投行部人士认为。

这种情况下,便有中介机构和企业想尽一切办法来拖住IPO审核进度。根据记者了解情况,尽管空间有限,一些企业和机构尽可能地在招股书反馈、预披露更新等环节拉长时间,尽可能晚一些上会。

“原来排队企业多,预期审核时间长,很多企业及券商抱着先排队的心理,希望在排队的过程中将很多问题处理解决。另外还有中介机构和企业基于过会率的考虑在卡位之后等待他们认为合适的审核时机。迹象已经表明,新的监管思路就是消灭盲目“抢位置”“卡位置”“申报后再整改”等这些IPO堰塞湖的存量。

2017年12月,温州企业福达合金在第二次上会审核前也曾打过“退堂鼓”。记者了解到,福达合金曾经含有三类股东(即契约型私募基金、资产管理计划和信托计划),在IPO排队期间,福达合金通过摘牌对三类股东进行了清理。不过,福达合金鼓起勇气“闯关”成功,12月5日福达合金IPO申请顺利通过证监会发审会,成为第一家过会的新三板做市企业。“股东结构中曾经含有三类股东,只要清理得当,是不会影响过会的。”福达合金的成功过会案例为正在IPO的温州其他三类股东企业带来了一线希望。

开年以来,新三板企业转板IPO的失败率创出新高。康宁医院之前,1月17日4家新三板企业组队上会全部“团灭”。业内人士分析,新三板公司IPO被否的原因都有运作不规范和被质疑利润的真实性两条,这同样给有转板意愿的新三板温企带来借鉴。

温企上市路上的痛点

康宁医院遭遇的问题引起社会的热议,也暴露出了温企上市过程历史遗留问题的痛点。

去年4月,温州市委政研室与市委党校、温州商学院成立联合课题组,在一周里高密度调研访谈了40家本土具备上市潜质的企业。调研报告指出,温州部分企业都有土地、税务、财务不规范和不规则竞争方面的历史遗留问题。“当时很多企业注册资本都是口头协议的,也没有在规范的财务制度下分红,上市这些都将曝光,有一定的法律风险。”同时财务成本问题是所有计划上市的企业都为之困扰的另一个共性痛点。有拟上市温企透露,公司规范化需要补交3000-5000万元税金,加上财务规范化后,每年纳税额度会增加,因此企业资金压力较大。

与此同时,在2017年温州多场上市工作会议上,多位券商和律所人士都提及温企普遍存在财务不规范、社保不齐全等历史遗留问题。

“迈入资本市场正好是温企解决这些历史问题的最好时间,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路径。”温州有关部门人士表示。而多家成功上市的温企也在公开场合表示过程虽然痛苦,但企业摆脱了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发展起来更轻松。

温州政府部门也在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帮助企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在财务成本上,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对企业进行税收减免和补贴,并推出风险共担机制,总规模为5亿元的上市风险共担基金,对初步具备上市条件的重点拟上市企业在上市过程中增加的费用分档给予垫付,目前已有5家温企申请了6000万元资金。

可以看到的是,出台相关政策后去年温企上市速度在不断加快。数据显示,2017年温州全市新增A股公司3家,过会待发1家,累计上市报会27家;在浙江证监局辅导备案企业10家;与券商等三家中介机构签约企业58家。多位券商人士均表示:“虽然IPO通过率降低但是速度仍在加快,准备充分的拟上市温企依旧有机会冲刺成功,而且今年情况会好于去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