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辉
1月12日,温州日报文化周刊“识字偶得”栏中的拙稿《温州话中的“垟”、“屿”、“岙”》,引起读者兴趣,有读者来电或在微信上留言希望我继续写下去。
温州方言字,在温州人口中常有存在,字典中却难以寻觅,甚至不见踪迹。唯在地名中保存得最好,遗存了远古的文化信息。因此,那就谈谈地名中的几个方言字。
“漈”是温州话中典型的方言字。朱自清散文《温州的踪迹》中就有《白水漈》一则。文章仅用230余字,将大自然的杰作白水漈描述得美妙神奇,十分引人,真是神来之笔。记得我在读《温州的踪迹》之前便知道永嘉江北岸有白水漈的。那时候家居朔门,临近瓯江,每当大雨过后,从望江路向北凭栏远眺,一条白练悬挂在对面的山中间,疑是银河落九天,那就是名闻遐迩的白水漈。好像“漈”字,也是由此而听说。学校组织春游,白水漈是必游景点。坐船过江,经罗浮,便是白水漈。满目翠绿的山崖上,瀑布躺在山的怀抱里,水花在石头上欢乐地跳跃着,仿佛唱着轻快的歌曲,自上而下地流淌着……但当时并不明白,为什么叫白水漈,漈是什么意思?
“漈”(jì,音际),特指浙闽一带的瀑布,这是许多字典里说的。如文成百丈漈、藤桥潮漈村等。
潮漈村是温州著名历史文化名人刘景晨先生故里,那里有座潮漈桥,桥下戍浦江江水哗哗而过。据说,戍浦江流入瓯江,当年瓯江的潮水曾经涨到这里,形成如同瀑布般的落差,因此人们称这里为潮漈。可是,如今这里的地名改成潮济了,可能是因方言字,在电脑上寻找麻烦,来个简便了事。漈字与济字虽同音,可不同义,而这一改更将昔日地方风物改得不知去向了,实为可惜。
“土+夅”(Gàng,音杠)字,也是方言字,《说文解字》不仅没有收,连其他字典也没有,电脑更打不出来。这里的“土+夅”就是由土+夅拼凑而成。“土+夅”,从土,夅(jiàng,音降,温州话发杠音)声。“夅”与“降”同音同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降行而夅废矣。”降字有甲骨文,左边的“阜”表示,山上的石阶;右边的“夅”,是倒写的“步”。《说文解字》: 降,下也。即从山顶往山下走的意思。因此,古人称下山叫“降”,上山则为“陟”。
温州方言的“土+夅”则指山中垄起的山脊,称山“土+夅”。“土+夅”中的“夅”字是个声符,与升降无关。浙南山区的地名中“土+夅”不时可见,只是因为“土+夅”无法在电脑上打字,现在有的则改为“岗”或者“槓”(杠,即床前的橫木),如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之一的平阳县凤卧乡马头岗。本来就称马头“土+夅”,因为方言字,又冷僻,只得改为“马头岗”。其实这个字温州方言中是很有特色的。在永嘉、文成山区这个字在地名中仍为常用。如温州话中:你手背上的青筋“土+夅”起罢。等等。“土+夅”在温州人的口语中至今仍生香鲜活,常用不辍。
还有“峃”字。读到这个字使我想起年轻时在文成工作的情景。从学校毕业分配到文成当工人时,初来乍到的,并不清楚为县城为何称大峃,特别是“峃”字更不知其含义。后来听厂里工友介绍,这里四周环山,平地局促,抬头观天也只不过镬盖般大小,且县城的地形像似一只“铁镬”。而“镬”与“峃”二字音相似,便称之。其实这是民间的说法。不过,在我的记忆中,生活在“铁镬”里的居民,每逢酷暑,确实闷热难熬,如同闷锅。
《说文解字》:“峃,山多大石也。”以我对大峃的生活经验,山多大石为峃,不以为然。这里山不高,石也不多,只是群山环绕而已。也许有读者知道,每当金秋时节,大峃大会岭上的红枫古道,犹如彩色飘带委蛇山间,吸引众多游客涉足登临,那山也不见得多高。倒是这里曾经因地势呈大鹤展翅欲飞状,称“大鹤”,从而谐音变成“大峃”为确切些。
峃字,在其他地方使用频率并不高,只在地名中使用。除大峃外,还有温州去文成必经的峃口镇,想必是群山怀抱,此为出口而得名。旧时,飞云江中上游的交通工具称“大峃艇”等。另外,大峃作为地名,比之文成县应早些。因为文成1946年从瑞安、青田、泰顺三县边区析置而成,以明朝开国元勋刘基(刘伯温)的谥号“文成”作县名。大峃尽管归属不同,但基本上延续称呼至今。
还有一个寮字。寮字在温州人口语中常与寺庙联系起来,称寺庙为佛寮。我的一位亲戚,是位拜佛念经的耄耋老人。问她从何而来呀?她回答:我从佛寮里来。当年弘一法师居住过十多年的庆福寺,地处旧城墙附近(今市区人民路),又称城下寮。弘一法师连寄信地点亦署“温州城下寮”。离府前街不远的“施水寮”,据说,此巷东段原有一尼姑庵,庵名施水寮,因此流传至今。还有信河街白塔巷,历史上巷内曾有百尚信胜寺,俗称白塔寮,白塔巷也因此得名。寮,即僧人居住的房子。
其实,温州人口语中的“寮”并非本义,仅是引申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寮字看成是僚的异体字,为“好皃(貌)”,现在看来未必。从字形来看,寮,从宀(mián,音绵。房子的意思),从尞(liào)尞亦声,是个会意兼形声字。因为尞为“燎”的初字,即火光明亮。房屋里有明亮处,乃为窗也,故本义为小窗。后才引申为僧舍的意思。
除此之外,在浙南乡村,尤其是山区,以寮为名的地名不少,如同以岙、垟命名的。如泰顺的香菇寮、永嘉的下寮,文成的黄寮、苍南的渔寮等等,还可点出一大批。就说苍南渔寮,据说是清顺治十八年(1661),为防止沿海居民接济郑成功,清廷下令迁沿海10里居民至内地,并以木桩为界。这样,渔寮一带居民被逼离乡背井移民内迁,原址荒废,一片凄凉。清雍正元年(1723),有柯、杨两姓从福建泉州迁居于此,以茅草为材,搭寮捕鱼,繁衍生息,遂称此地为渔寮。可见,寮就是用茅草、毛竹搭建的草房。这应与僧寮有别了。据说,畲族的畲语中,称房子,也为寮。所以,寮字在温州地名是十分常见的。
温州方言字非常丰富,区域文化特性十分的明显,以上列举的几个方言字,基本上与温州地方文化有关,从这些字的存在、保留中,表达了温州文化的蛛丝马迹,值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