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择陶拣,出自东瓯

来源:温州日报 2017-03-08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8 浏览量:11

这几天,温州国子书社的书架上多了一本书——一本由温州藏家张仁著、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瓯窑风度》。该书共收录瓯窑陶瓷文化相关精品器物200多件,涵盖了商代到两宋两千多年漫长历史时期的藏品,并附有永嘉县殿岭山汉代窑址、乐清市龟山五代两宋窑址等14个窑址出土的160多件典型标本和建筑工地出土特殊残件50多件。书中绝大多数藏品是首次发现和正式刊录,其中不乏国宝级珍品,部分精品进入国有市级、县(区)级博物馆等。

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原会长、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叶文程认为,书中所收录的陶瓷器物和标本较为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新中国建立前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温籍及温州地区民间收藏爱好者对瓯窑陶瓷收藏、鉴赏、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是对瓯窑陶瓷文化传承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它的出版是我国陶瓷界的一件大好事,为研究瓯窑陶瓷文化的发展历史,提供了一批非常珍贵的资料,特别是对瓯窑‘缥瓷’的研究,起到积极、重要的作用。”

瓯窑的黄金时代

现年42岁的张仁出生于四川攀枝花市,是新温州人。目前在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任教瓯窑古陶瓷文化课程,同时兼任温州市瓯窑学会书记、秘书长,温州博物馆之友协会瓯窑传承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多年来致力于瓯窑文化收藏研究的他,深感瓯窑在国内外的影响还较小,亟须收集整理,汇编介绍。于是,萌生了编著瓯窑专题性书籍的想法。

“温州古称‘瓯’,瓯人善制陶瓷器,有两百余处青瓷窑址分布于瓯江流域,所以名‘瓯窑’。”

张仁将瓯瓷精品以年代划分,并撰写专题性学术论文《瓯窑寻脉》,阐述瓯窑古陶瓷的发展历程及各个历史时期的工艺特点和艺术成就。商周至东汉时期,所收录出土时间、地点准确,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西周原始黑瓷水波纹尊、东汉原始青瓷水波纹晷等,被视为创烧时间较早的原始青釉瓷和原始黑釉瓷。这是瓯窑瓷器的前身、源头,也是瓯窑在东汉晚期能够成功烧造出成熟青釉瓷的坚实基础。

三国两晋、南朝时期,选入诸如三国青釉堆塑罐、西晋青釉褐彩蛙形水盂以及目前发现最早以褐彩书写有绝对纪年款的东晋青釉褐彩“泰和二年作”铭文双唇罐等。这些具有代表性的藏品充分反映出瓯窑制瓷工艺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特别是东晋时期,瓯窑的制瓷技术更加成熟,最终烧造出釉层薄而透明、釉色晶莹滋润的“缥瓷”淡青釉产品,并形成体系。“缥瓷”青釉器既是一种淡青釉,也是一种玻璃釉,它是南方青釉瓷器的主流。所以,东晋时期“缥瓷”的成功烧造及褐彩工艺(以铁为呈色剂的彩料绘于瓷器表面)的出现,是瓯窑青釉瓷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

隋唐五代时期,收入的典型性作品有首次发现龙纹图案的唐代青釉褐彩龙纹碗、五代青釉划花鱼纹执壶等,不仅充分揭示了瓯窑“缥瓷”仍保留的特点,还在胎釉、造型、纹饰和褐彩装饰等方面有所创新。唐时,浑圆饱满的造型特征和整体风格与以胖为美的时代审美追求相呼应;晚唐五代,则趋于轻巧匀称。纵观这一时期的发展情况,褐彩工艺方面青釉层的逐渐加厚,以至于釉色相对泛绿的变化及烧制工艺技术和制瓷质量的极大提升,可以说是瓯窑青瓷发展史上的又一黄金时期。

到了两宋,瓯窑制瓷业达到空前繁荣的新阶段。在重商务实观念的引导下,作为传统优势产业的瓷器产品不仅自给自足,销往外地,更是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东南亚、中东和非洲等地。这一时期瓯窑窑址众多,数量庞大,品种繁多,以制作精湛和釉色淡雅晶莹而负盛名。书中收录的北宋青釉剔刻莲瓣纹高足杯、南宋青釉褐彩“东店”铭文韩瓶等都是精品。南宋后期,龙泉窑兴起,温州地区生产龙泉风格青瓷的窑场不断增加,瓯窑便逐渐衰落。

“之前对瓯窑的认知,主要停留在文博单位历年出土、征集并公开发表和刊录的器物方面。随着大量民间藏品以及工地标本,尤其是窑址产品的不断涌现,让我们对其形制的丰富性、釉面呈色的多样性、工艺的开创性等方面有了全新认识。” 张仁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对瓯窑研究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

民间收藏的宏大之力

“和瓯窑结缘,是个偶然。”2003年夏季,张仁的朋友将他引入古玩圈。因为本科读中文,又酷爱中国文化历史,所以对有文字、图案的青花瓷产生兴趣,开始研究其中的典故、人物及纹饰的来源演变。后来,又结识了专职跑工地寻瓷片的朋友,周六温州妙果寺的古玩集市里便多了几个结伴逛地摊的年轻人。

2005年9月,张仁在“雅昌论坛”网站的论坛里发表《瓯窑系列》帖子,收到了瑞安网友善意的提醒:“瓯窑的东东精品也是很多的,楼主发的东西太普了,发个好的让瓯窑风光一下好吗?”时隔几日,这批网友竟专程到温州与他见面,商讨瓯窑收藏。

“我对他们的鉴赏能力感到钦佩,但也对‘普品不值得收藏 ’表示怀疑。”当天,张仁又到瑞安,在藏友张维泉、叶朱光、胡嗣雄的家中见识到一件件精美绝伦的瓯窑藏品。这些藏品造型端庄雅致,釉质清澈晶莹,装饰或简约、或繁复,有些品种非常罕见,令人叹为观止。张仁久久不能平静,心中只有四个字,此行不虚。至此,他的收藏思路随之转变,从青花到瓯窑,从普品到精品。

接着,张仁加入瑞安藏友圈,如饥似渴地学习,掌握了从器型、釉色、胎体、纹饰等方面判断年代,甚至判定出自哪个窑口的要领。2008年,他随张维泉前往杭州、南京、镇江、扬州、溧阳、宜兴、上海、合肥等地拜访当地藏家。看到藏品的数量、器物品种的丰富性、制造工艺的精美程度以及规格等级的珍稀性,远远超越了相关书籍所记载、博物馆所展示的范围。还有其民间藏友队伍的团体性、个人收藏类别的专一性、追求器物的完美性、唯一性,以及对古老历史文化遗存的虔诚心态及痴迷的程度等等方面,无不让人感受到民间收藏宏大的力量和深厚的潜力。

2012年4月,筹备多年的温州市瓯窑学会成立了。作为学会一员,张仁有种使命感,于次年牵头着手《瓯窑风度》的编录,2015 年更是专职撰写书籍。其间,得到了瓯窑学会及各地藏友的大力支持。他们无偿提供藏品供其拍摄、记录,并提供流散外地的藏品信息,最远的藏友来自内蒙古。还有酷爱摄影的好友叶挺,主动承担起图录摄影和排版设计任务,半年多来,一直奔走于城市乡间,拍摄了大量瓯瓷藏品和标本资料。

“正是有了这样的努力和坚持,今天才留存了一批瓯窑精品,这也成为本书的主要资料来源之一。”张仁告诉记者,近年来瓯窑精品因为价差不断流失外地,被视为越窑。同时瓯窑窑址发掘资料不足,没有建立标准的可供借鉴的瓯窑窑址标本库,造成瓯窑的原产地身份认证落后,学术地位不高,相关学术问题的研究已远远跟不上民间收藏的步伐。这种种原因制约了瓯窑研究者和收藏爱好者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热情。但值得欣喜的是,民间瓯窑收藏热正不断高涨,尤其是心系温州的温籍藏家们,他们潜心搜集和搜罗流传和流失在民间的大量实物及资料,对瓯窑只买不卖,部分要转让的也首选本地博物馆或本地藏友。

“其实,温州民间收藏瓯窑瓷器的历史由来已久。” 张仁在查阅文献时,发现早在民国初年,瑞安沈凤锵、永嘉吕渭英等绅士不仅收藏古陶瓷颇具规模,还经常交流、切磋和考证。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70年代,以古塞(原名陈国珍)、陈钟缪、陈庆谦、陈钟英等为代表的一批古陶瓷专家,为瓯窑古老的陶瓷文化所吸引,曾两次到访温州市郊西山窑址做实地调查,撰写的报告引起国内外陶瓷界关注。

“书中收录的两张考察队照片,就是古塞后人提供的。”

张仁认为,瓯窑的复兴,需要正确认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历程及丰富的精美实物遗存。在文献史料的探索和研究过程中,与文博系统及民间收藏的珍贵器物相互印证,充分交流,将先辈留下的文化遗产传承下来,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