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6年,对于全市民政系统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
一手抓创新驱动,一手抓制度引领,一面服务发展大局,一面传递民生温度。在“十三五”的起点,全市民政系统齐心协力,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重要精神,啃下了不少“硬骨头”,成为保障民生的“压舱石”。
服务中心、补齐短板、深化改革、保障民生、自身建设……这些,都是写进2016年民政工作里头的“关键词”,无论是区划调整还是应急救灾,无论是社会治理还是公共服务,都助推实现了我市民政事业发展“十三五”的良好开局。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顾盘点2016年的民政工作“成绩单”,说一说阿拉民政工作这些事。
本报记者 黄合 通讯员 甬珉瑄
去年9月,宁波市迎来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
调整行政区划,调整的不仅仅是辖区面积、区域名称,更能激发干事创业的新担当、凝聚力,释放改革发展的新红利、驱动力,创造体制机制的新优势、竞争力,构筑现代都市的新面貌、辐射力。
如何调整?怎么落地?在这场事关宁波未来发展的重大决策中,市民政局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在2年多时间里,牵头做好我市行政区划调整调研论证、方案拟订、方案申报、联络指导等各项工作,做好市委市政府参谋;并在调整方案正式获批后,按要求及时做好行政区划调整实施相关业务指导以及民政领域政策和管理体制配套调整工作,助力各地经济社会发展。
聚焦发展稳定,服务中心工作。民政部门更像是尽忠职守的“保障部门”,是关系到中心工作能否顺利推进的“稳定剂”。无论是在区域调整的配套,还是在G20杭州峰会的维稳安保,无论是军民融合发展,还是在应急灾害救助,民政部门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军民鱼水情,双拥模范城。2016年“八一”前夕,我市开通了首条拥军公交专线81路,会同市人社局联合主办了2016年驻甬部队随军家属就业招聘会,促进军民融合发展。2016年再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实现了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七连冠”,象山县连续第五次获“全国双拥模范县”称号。
民生为先、科学应对。2016年,宁波遭遇寒潮冰冻恶劣天气和夏秋季节的台风灾害,全市共开放避灾安置场所430个,紧急转移安置群众3.2万人次,争取中央财政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1000万元,有力保障了我市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
统筹资源、上下协力。至2016年底,我市养老床位总数达到59907张,每百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达4.3张;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2662个,覆盖了95%的城乡社区;结婚登记预约服务已经开通。
统筹协调,攻坚克难。截至2016年底,我市共落实安置钦寸水库移民1704户4585人,实现了水库移民“愿迁尽迁”,并顺利通过了省政府的验收,历时6年多的安置任务圆满完成;及时做好大中型水库移民帮扶和小型水库移民解困等工作,确保了安置地的和谐稳定。
关键词:深化改革
面对大灾大难,市民权益该如何保障?
2016年底,宁波再次投入保费5700万元,在首年6亿元自然灾害救助保险项目的基础上,增加了1亿元公共安全险,同时引入现代测绘技术,配套建设水灾远程核灾定损理赔管理系统,从体制机制层面深化巨灾保险试点。仅过去一年,就有2.8万户符合条件的受灾家庭获得了1600万元的救助理赔金。
全面深化改革,释放社会活力。从这个意义来说,民政工作里头有不少亟须“对症下药”的“痛点”,也有不少需要简政放权、明晰边界的“权力”。
过去一年间,无论是全市积极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救急难”工作,还是添加不动产登记信息完善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无论是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统筹,还是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推进,都为我市民政系统的深化改革做了生动的注脚。
2016年,我市先后编制了“十三五”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和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先后推动成立了市养老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市养老服务业促进会,制定了《宁波市养老机构等级评定管理办法》;加大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扶持力度,转发了中国人民银行、民政部等五部委关于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破解民办养老机构融资、贷款等难题。
截至去年底,全市共有民办养老机构136家、养老床位29584张,占总床位的55.7%;积极推进“医养结合”发展,全市272家养老机构中能提供医疗服务的占72.2%;全市共有225家养老机构参保,承担风险保障金34.89亿元,覆盖全市2.6万名老人。
在城乡社区治理机制方面,我市在《关于加快推进城乡社区治理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导下,深化社区减负增效工作,推动各地编制《社区依法依规履职和协助党委、政府工作事项清单》,健全社区工作准入制度;探索“全能社工”和“一门受理、后台协同办理”运行模式,并推动社区工作者向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转化。目前,我市社区工作者持有专业社会工作者证书的比例超过55%,较去年增长35.1%。
在现代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我市深化社会组织登记制度改革,出台《关于进一步改进社会组织登记工作若干事项的通知》,进一步降低登记门槛,优化登记流程;深化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编制2016年度全市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推荐性目录。目前,全市有依法登记的法人社会组织6647个,备案类社区社会组织1.4万多个,户籍人口每万人拥有法人社会组织数量11个。
关键词:聚焦民生
民生为本,以民为先。
大写的“民”字,是民政工作的立身之本。
过去一年间,我市社会救助水平稳步提升。市区月低保标准提高至744元,低保救助标准、补差力度和城乡统筹水平均处在全省和全国前列;医疗救助全面实现城乡一体,不设起付线,救助标准不分病种,对患重特大疾病和特殊病种疾病的医疗救助对象,其门诊费视同住院费予以救助,对全市戈谢病、渐冻症、苯丙酮尿症三类罕见病患者的合规医疗费用实行医疗救助全额兜底保障。
过去一年间,我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升。组织开展全市避灾安置场所安全隐患排查工作,截至12月底,全市累计设有避灾安置场所2037个、总面积286万平方米、可容纳人数68万余人,乡镇(街道)、村(社区)级避灾安置点设置率分别达100%、60%;全市新增100个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市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累计达691个。
过去一年间,我市社会福利体系不断完善。各类惠老政策有效落实,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99%,全年向20.2万人次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1.57亿元,市区福利机构养育的孤儿生活费标准达每人每月1730元,社会散居孤儿养育标准达每人每月1040元。残疾人福利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并会同市残联、市财政局确保残疾人“两项补贴”落地,全市213家福利企业集中安置残疾职工5622人。
过去一年间,我市优抚安置政策全面落实。我市各类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提高6.7%至15%不等,市区义务兵优待金提高12.8%。各项安置任务圆满完成,共发放安置补助经费7496万元。
过去一年间,我市行业管理职能不断强化。慈善行业、养老服务行业、社会组织管理、养老服务行业、福利彩票行业、殡葬行业、婚姻收养登记、地名界线管理……不同领域不约而同强化监管职责,坚持问题导向,全面夯实我市行业自我管理和有效健康运行。
过去一年间,甬城居民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安全感”。据统计,2016年全市医疗救助资金安排达人均26元,临时救助资金财政预算安排达常住人口人均6.4元;实施医疗救助49.6万人次,支出医疗救助资金1.5亿元;实施临时救助6.11万人次,累计支出资金6500万元;全市救助管理机构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10772人次;支出低保资金3.2亿元。
关键词:自身建设
“打铁还需自身硬”。
围绕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我市民政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持续深化作风建设。过去一年间,结合民政实际,组织开展专题党课、“两学一做”学习交流会、“七一”建党95周年纪念暨先进表彰大会、俞复玲先进事迹报告会、微型党课集中宣讲等特色活动。
不仅如此,去年我市民政系统会同市法制办修订《宁波市最低生活保障办法》,配合市人大开展《宁波市地名管理条例》《宁波市居家养老服务促进条例》立法调研,让行政权力依法规范,让“法治民政”能够常态推进。
其中,依托“四张清单一张网”,全面梳理民政领域公共服务事项,对“两张清单”实现动态化管理。截至12月底,市民政局行政审批窗口共受理群众办理事项826件,按时办结率98.9%,基本实现群众满意率100%。民政综合执法机制进一步完善,制定了《宁波市民政行政执法指导监督办法》,5个区县(市)成立了民政综合执法机构,市县联动、内外协作的民政执法联动机制进一步形成。
同时,借着宁波市民政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出台的“东风”,我市民政事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进一步明确了“十三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目标,着力在改革举措、核心指标、重点任务、重大项目方面谋求新突破。
其中,以市本级重点工程建设为示范,带动全市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总投资1.9亿元的市殡仪馆改扩建工程,2016年9月完工投用,有效提升了中心城区殡仪服务保障能力;总投资1.46亿的市军休服务中心改扩建工程,计划2017年上半年投用;市社会福利中心改扩建工程2016年7月正式开工,计划今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地下工程施工;市精神病院扩建工程2016年年底开工。
各区县(市)积极跟进,大力推进民政基础设施建设,民政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不断完善。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支持,2016年向国家发改委、民政部争取2016年养老服务体系、社会福利体系、殡葬服务体系中央预算内投资1785万元,为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