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内”行走的力量 助人超越庸碌生活

来源:温州日报 2017-06-21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8 浏览量:13

“这是我在祖国大陆看过的最惊喜的一部电影。”两天前,在苏州独墅湖影剧院,台湾著名演员、作家胡因梦与500多名观众一起,观看了80后温籍夫妻施秋荣和胡弦历时四年导演创作的创业题材纪实电影《内心引力》,并在观影结束后,和众人就影片进行了两个小时的探讨。

《内心引力》这部电影由MINI中国发起、由多位至今仍在创业的人物真实出演自己。演出拍摄历时 18 个月,辗转 6 个国家、20 多座城市,后期剪辑又历时两年,在经历了各方质疑、出品方断粮、宣发方的不确定等种种坎坷后,终于在6月10日登陆院线。

胡因梦说,这部电影让她惊喜是因为真实、真诚,片中展示的每个创业者都触动到她的内心。

能够触动到观影者的内心,正是施秋荣和胡弦导演对《内心引力》的最大期许。表面看,这部电影展示了几位创业者的创业故事,而导演其实有着更大的“野心”—— 他们将电影定位为“一部关于每一个人内心的纪实电影”,电影海报上,醒目地写着一句在影片开始即开宗明义说出的中心思想——“当你知道你的生命无法永生的时候,你就再也不能去过那种庸庸碌碌的日子。”

对影片有这样的定位,是因为施秋荣和胡弦在长期的拍摄和剪辑的过程中,有机会不断审视这些创业者的活法,慢慢地,他们发现这些创业者有一个共同点:都在遵从自己内心做自己喜欢的事。而正是这不断向“内”行走的力量,帮助人克服重重困难,超越着庸碌生活。虽然这个“发现”在很多“心灵鸡汤”中被屡屡提及,它有着某种普适性,但不同于那些泛泛而谈,《内心引力》中都是活生生的真实案例。

电影目前虽已下线,民众自发包场观影的行动还在继续:

“创业路上,不只是你在孤独泛舟”

当下,像《内心引力》这类纪实电影仍属小众。一些业内人士曾在影片上映前断言,《内心引力》在一二线城市可能有人看,三、四线城市就别指望了。实际上,这部电影上映后确实一度面临排片少且多非黄金档的窘境。

而让施秋荣和胡弦意外和感动的是,国内近二十个城市、乡镇的民众,在过去的一周相继自发组织众包放映,主动自掏腰包为这部影片增加排片场次,其中不乏莆田、大理、阳泉这样的“非一二线”城市民众。

温州乡亲也给了他们热情支持。上周二,在温州市区一家影院,施秋荣和胡弦带着他们的《内心引力》,与前来观影的上百位温州观众做了见面和分享。次日,一位看过这场电影的温州妈妈,买了34张《内心引力》电影票,包了影院的一个小包间,专门邀请参加女儿一周岁晚宴的朋友观看。她说,“我希望周围更多朋友能看到这部电影,按照自己内心的声音生活,也希望我的宝宝以后成为一个内心有力量的孩子。”上周六,平阳水头镇一位姓勤的女士也为亲友包场《内心引力》,当地院线经理和怀着孕的助理用一天时间搞定了所有的环节,还为观众布置了红地毯和影片背景墙……

上周六晚,结束了莆田一场近300人的包场观影见面会后,施秋荣和胡弦坐上了前往苏州的火车,赶赴与包括胡因梦在内的500多观众的约会。在乘坐火车的间隙,他们偶遇邻座一位大学老师,这位老师听到了夫妻俩关于影片的谈话,他主动要求看了《内心引力》预告片,之后马上联系自己泉州的朋友,让他们安排次日包场,等他回去一起观看。

观众的热情反馈给夫妻俩带来了特别大的能量。得知好多素未谋面的人自发组织包场观影,一开始,胡弦感觉心里有些惶恐,“觉得自己何德何能得到大家的帮助。然而我也知道,一部影片能给人某种启发,结果是自然而然得到的,我们不必为自己的‘得到’患得患失。”有人看过这部片子后,从公关公司辞去月入两万元的工作,要去做自己一直想做的厨师。对此,不少标题党在提到这部影片时,总不免津津乐道一番。不过在夫妻俩看来,“引人辞职并不是件骄傲的事,反而是要为之反省的事。《内心引力》并不在乎你处在什么位置,而是关注你在那个位置上有没有静心倾听过自己的声音。”

目前,《内心引力》已经从影院下线。然而,又有好消息传来——在创业气氛浓厚的杭州下沙,一批听闻《内心引力》的居民和影院沟通后,决定于本周日在没有一场排片的下沙组织这部电影的众包放映,活动费用全部用于购买票房。组织者在招募观影者的展板上,写出了众人力挺影片的缘由:“创业路上,不只是你在孤独泛舟。”

6月11日,《内心引力》在杭州市区最大的IMAX大厅首映时,就吸引了城内大多数独立品牌创业者和各路创意产业人士,现场座无虚席,有人还打起了地铺。观影后,有位创业者与众人分享观后感:一个人创业就好像走夜路会感觉到害怕,但当你看着身边的这么多创业的人,听到他们的故事,有时候走夜路就不那么孤单害怕。

也许,这也是为什么在当下“反鸡汤”成为流行的情况下,《内心引力》这碗“鸡汤”并不让人腻味的一大原因。

片中创业者和两位导演,本质上都是坚持内心热爱的理想主义者:

“但发现自己、成为自己,原来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

热爱着、挣扎着、坚持着……观看过《内心引力》,可以体会到影片中这八位创业者精神属性满满,他们凭着内心的热爱,硬是将兴趣变成事业。

将兴趣变成事业,并不一定就会为人生减轻许多负担,相反,可能还会增添很多负累。但正如导演施秋荣所理解的那样:遵循自己的内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有一天你会觉得心里很舒服。

比如影片中记录的八位创业者。他们都是一些“给自己找事儿”的人,有过挣扎和不被理解,也有过无力感。但比起很多人来说,他们活得更接近梦想。

这其中有先锋书店创始人钱小华、方所的创始人毛继鸿、雕刻时光咖啡馆创始人庄崧冽。方所创始人毛继鸿和先锋书店创始人钱小华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坚持自己内心热爱、致力于空间改造。毛继鸿为城市创造出一片文化空间,钱小华则是在乡下的老建筑中重新改造出一片书香之地。他们在去往自己内心引力中心地带之时,建造起自己的理想国。

雕刻时光咖啡馆的店名应该是来自苏联电影大师塔可夫斯基的同名著作。如果说 “与心爱的人一起开一家咖啡馆”是不少文艺青年的终极梦想的话,庄崧冽算是早早实现它的人。然而影片中如实呈现了创业二十年来,庄崧冽所感到的身心俱疲,在影片中他说:“我不认为自己怎么样,我现在还没有达到自己想要自由自在生活的这件事。”于是,他继续走上了想要重新发现内心引力的路……

还有更多让人动容的创业者:食材网店店主把文翰,咖啡教父张老大,SoLife家具店创始人吴永红,自由执业医生集团创始人张强,加拿大班夫山地电影节中国区创始人Tina。

施秋荣胡弦带领团队拍摄进山收笋子的把文翰时,巧遇这样一幕:老乡们不理解他收购笋子时的挑剔,认为“生意人不可能这样挑笋子”, 还一度怀疑他动机不纯,“一定是个搞新闻工作的,在刺探敌情”。

“哭笑不得之外,我们也强烈地感受到,我们拍摄的人虽然是创业者,却并非典型的生意人——这仍是一群想要坚持热爱的理想主义者。他们选择创业,是选择不违背内心,去创造自己喜欢的生活。”这也让施秋荣意识到,创造力改变世界,但具体到每一个人身上,这通常只是一个发现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而发现自己、成为自己,原来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谁都想以兴趣为工作,但真正坚持到最后,把理想做成事业的人总是很少,每一份理想都是现实生活里每一份具体工作累积而成,这需要强大的心力,更需要真正的付出。与世俗标准对抗,与生活惯性对抗,是每个‘内心引力派’随时要面对的课题。”

当记者问,拍摄这些创业者的过程中自己有没有被触动,施秋荣的回答很有意思:“其实我们是一类人。”实际上,施秋荣和胡弦本质上都属于有勇气随着内心引力活着的“内心引力派”。施秋荣五年前成立了酿影像工作室,为了把《内心引力》尽可能好地呈现给观众,他和胡弦在这部片子上花费了四年时间。出品方断粮后的两年里靠接一些MV或广告制作维持生计。也是因为尽了自己最大能力,所以谈到《内心引力》,虽然坦承其中的不完美,施秋荣还是会很坚定地说,就电影本身而言,他尽力了,没有遗憾。

因为倾注了这么多,施秋荣和胡弦每每与观众见面时,总毫不讳言地把《内心引力》称作大女儿。有时候为给“大女儿”助阵,这对夫妻还会把不满一周岁的小女儿胡桃带到观影见面会。电影上映以来,施秋荣常常每天只有三四个小时的睡眠,甚至整夜不睡,然后又开始一整天的映后交流、媒体采访。一家人还有工作室的伙伴们像是住进了流动大篷车,一天一个城市地跑。

“《内心引力》能有今天也幸得大家一路鼓励,让我们在几次做不下去的时候,坚持了下来。”最近熬夜休息不好的时候,施秋荣脑子里经常出现这样一个画面:“我站在旷野里,看着不断有人加入送大女儿出阁的队伍,人越聚越多,队伍也越来越远,自己不禁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