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洪保 陈伟玲 陈光熙
《林骏日记》:
丰富记录日常生活
近日,中华书局出版了由温州图书馆策划编辑的几部馆藏日记,其中一部《林骏日记》是我负责整理的。《林骏日记》原名《頗宜茨室日記》。作者林骏(1862-1909),字宝熙,号籋云。瑞安城关人。林骏从小勤奋力学,不停砥砺,又从同邑诗赋名家洪炳文问学,学业益进。因文名既振,大家子弟靡不争聘其为师。而教授最久者,为孙锵鸣学士家。光绪三十五年(1909),因病不幸去世,年仅47岁。
林骏英年早逝,家境困难,子女对父亲的手稿保管欠好,而后残缺的手稿移交到汀田其妹夫张棡手中。张棡为保存这部日记,叫其二儿子张毓宬誊抄,故今日见到的是一部残缺日记。新中国成立后,土改前,张棡的小儿子张慕骞把这部日记以及其它许多手稿送交温州图书馆,于是温州图书馆收藏了这部宝贵的日记。
该日记,从光绪二十三年正月初一(1897年2月2日)开始写,到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七日(1908年10月31日)止,时间似乎跨越十二年,因残缺较多,我们看到的大约只有九年。
《林骏日记》距离现在已经有一百年了,其内容是非常丰富的。
该日记中提到的当时阅读的报纸,就有《时务报》《新闻报》《申报》等九种之多。一百年前,这些上海、杭州的报纸,给温州的知识分子带来了新的知识,帮助他们开了眼界,亦接受了新的思想。
比如光绪三十年正月十七日就写到了“日俄战争”。1904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中国东北与朝鲜,在中国东北发动战争。而腐朽的清廷竟然对在自己国土上发生的战争宣布“局外中立”,林骏在日记中记下自己痛心疾首无比悲愤的感想。又如,光绪三十二年闰四月八日中记载;“是日,邑民为米价腾贵,鸣锣罢市,势甚汹汹,各处米店,均遭倒毁,沿街诸肆,坚闭不启。”把当时瑞安米价腾涨,居民罢市的情景如实记下。
从日记的许多记载看,一百年前设置的课程,除传统的文史之外,还有地理、数学、外语、音乐、体育等等,其它处还提到光学、电学、化学、地质学、天文学等,可以说,当时他们已经接触到人类前沿的知识与思想,这一点,实在是令我们后人感到惊讶的。由此,可以说西学东渐, 温州是得其先的地区之一。
日记中,许多处记述了天灾带来的悲惨情景。如光绪二十七年六月二十三日:“是日聆路人云,温州永县状元桥外,有地名灵干者,其地为屿,兀在海中,周回六七十里,成一大村落,烟竃计千余家,前数日飓风大起,洪潮直立,高与檐齐,屋宇倾塌,一扫而空,其间无老无少,均葬鱼腹……
《林骏日记》不仅内容丰富,且文笔亦好。如光绪二十三年七月赴杭州去参加省试,去回一路记来,笔致简洁而生动形象,那些诗文,宛然如绘,淡雅隽永而富有情感。这些都可以说是优美的诗文。
有人说有的人日记是记起来给别人看的,从林骏的日记看,是记起来给自己看的,其本意并非拿出来发表。如光绪廿四年九月初八日记对朝廷教育政令“朝令夕改”极为不满,他竟敢用下“牝鸡司晨”一词,矛头直指慈禧太后,假如此日记落到别人手里,岂不招来死罪?由此可见,林骏的日记是记起来给自己看的,否则这些敏感的问题是不敢写到日记里的。
林骏那时日复一日记下点点滴滴,似乎只是记录自己平常的生活,以便将来回忆人生之用,而现在竟成了我们后人研读近代历史的活生生的资料,这大概是林骏意想不到的。
我从《汉语大词典》编写工作结束以后,承蒙温州图书馆之邀,参与点校整理馆藏的《何白集》《歌宜室集》等古籍, 我深感荣幸,并从中受益。温州图书馆历届领导,馆里同仁卢礼阳、王妍同志等, 他们不厌其烦地提供资料,帮助审读,修正差错,在此我谨致以诚挚的谢意。
百年之前的林骏日记能够整理点校出版,为学术界提供研究近代史的较为真实丰富可靠的资料,也为广大读者提供另一类饶有趣味的读物。是可喜可贺的。
(沈洪保)
《赵钧日记》:立体呈现地方史料
赵钧日记,原名《过来语》,因列入中华书局《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更名出版。赵钧(1786-1866),字石渠,瑞安人,庠生,生活于嘉庆至同治年间。观其一生,少时家境贫寒,科举一途长期偃蹇,终身以塾师为业,处馆瑞安乡村各地长达五十余年。作为下层知识分子,日常接触的多是普通平民,与当地士绅利益纠葛少,因此日记的立场是非常客观的,以他的话来说,就是“一无所讳,非以示人”。由于生活在中国社会极度变化的清中后期,被裹挟于时代的洪流中,日记价值得以极大提升。
《过来语》与张棡《杜隐园日记》、刘绍宽《厚庄日记》等是近代温州篇幅较大的日记,是研究近代浙南历史的重要地方文献。相对于史料留存较为丰富的晚清光宣及民国时期,道、咸、同时期的温州史料相对缺乏,赵钧翔实的记载为研究这一时期地方历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史料。周梦江先生曾将部分重要史料整理成《赵钧<过来语>辑录》,刊载于《近代史资料》(1979年第4期总41号)。
日记现存二十册,第十八册为初稿,字迹潦草,涂补痕迹明显,其余均为清稿本,字迹娟秀,行文多次注明誊写时间。因此有初稿、清稿两种版本。由于职业为塾师,授课之外,闲暇时间较多,细细翻阅,见其事无巨细,靡不录之。据清末民国瑞安张棡、戴炳骢所记,有三四十册和七十余册两种传闻。笔者认为七十余册,或为初稿、清稿合计之总册数,三四十册当为清稿本册数。目前所存二十册,即张棡之子张崟(曾任浙大副教授)辑录《过来语钞》时所见。
作为日记体的《过来语》,其记载内容涉及地方的吏治、灾异、粮价、兵事、交易、科举、饮食、习俗、社会风气、地方纷争、时人轶事、人口迁移、家族兴衰、公益事业、地方名胜、瑞安方言等,立体地呈现了具体而微的瑞安乃至浙南地区的各个方面,为多方面研究地方近代史、社会生活史等提供了可靠而细致的史料,是对偏重宏观研究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微观史料补充。
赵钧所处时代正值中国近代社会极度动荡时期,战争的阴影在道光年间已悄然埋下暗线,时时紧绷着浙南民众的心弦,咸丰同治间浙南地区如瓮中之鳖,被多方势力环伺,人人自危,直到金钱会事件一触即发,生灵涂炭。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金钱会事件对浙南地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鸦片战争的战火虽然没有直接蔓延到温州,但比邻宁波的地理位置,温州也曾做过抗击准备。赵钧时刻关注鸦片战争的形势,对镇海、定海等地战事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其信息来源主要是当时的邸报、官员奏报以及相识的宁波人、处州人的口述,时效性强,不乏一些珍贵的细节,也生动地记载了浙南地区官府和民众对西方列强入侵的态度和行为。比如定海陷后,“官民多自为计,未见有实心为国家画万全之策者。而奸民乘间生心,土豪借保护乡闾名,希图肥己”。温州城内戏文昼夜不绝,乡间花会盛行,文武官全然不管。鸦片战争之后,鸦片进口量急增,日记中因吸食鸦片败家者亦复不少。这些记载,虽然是一个小小的侧面,却无比真实地透露着这场著名战争鲜为人知的一面以及一隅之地最真实的状态。金钱会事件则是直接爆发在浙南大地上的,浙南民众直接亲历与参与的。赵钧的秉笔直书,突破了以往参与组织团练、参加镇压金钱会和太平军的亲历者记载此事件的立场局限性,更好地还原了历史现场,为后人更加客观地了解金钱会事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陈伟玲)
《符璋日记》:生动描绘人生百态
符璋字聘之,一字笑拈,原籍江西宜黄,咸丰三年(1853)生于福建福清县署。他没有功名,十二岁父亲去世,生活陷于贫困,亲旧劝他捐资作小官养家,谋得府税课大使,迁居浙江。同治十一年(1872)任杭嘉湖道梁恭辰幕友,民国元年(1912)向军政分府监督徐定超面辞县职,到江西,任九江交涉署秘书。1913年任宜春、虔南、广昌知事,上书触忤巡按使戚扬和都督李纯被劾,离开政界。1922年回温州,卖文为生,兼瓯海道、瓯海关顾问。1924年八月初一日应聘任浙军郝国玺部秘书,十八日随军赴丽水,廿三日退回温州,从此一直生活在温州。1929年10月10日逝世,享年77岁。符璋读书之多,当时温州推为第一,又勤于著述,已完成的著作有33种,多未出版。
符璋生于清末,对封建统治不满,进入民国,又大失所望。他可能是同盟会员,在九江曾任***评议员,对***活动不甚热心。1913年参加进步党,此后没有再提到进步党的事。
符璋交游很广,军界、政界、司法界、工商界、学术界、教育界、文艺界、宗教界都有朋友,也喜欢与青年来往。他的日记保存了丰富的清末民初社会、历史资料,涉及文学、书法、版本、民俗、宗教、堪舆、科技、医药、轶闻等内容。日记记载的家事有生老病死,子女上学、就业、婚嫁等;公事有起草文件、出差办案、职务交割、日本浪人滋闹、平粜、弹压等;国事有甲午战争、废除科举、更改币制、温州独立、五四运动、北伐、“四一二”大屠杀等;天下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革命、东京地震。因作者久居幕僚,对官场黑暗多有揭露,旧官僚开门揖日寇、中饱私囊、徇私纵放、贪赃枉法、草菅人命,是活生生的官场现形记。日记也记录了自然灾害:水灾、风灾、火灾,人民生命财产毫无保障。友人陈季孚公界住所被焚,还有人趁火打劫,符璋立助十元,并向朋友求援。日记保存了大量经济资料,如物价、工资、存款利率、富户财产等,当年虫草每两八百文, 婢女售价几元至廿元,上品妾一百元,赵撝叔画一幅二十元,青石端砚一方十五元,而荒年小麦每石高达三十六七两,真是不可思议。
《符璋日记》所用底本是温州市图书馆藏稿本28册,温州博物馆藏稿本一册,瑞安玉海楼藏日记摘存一册,时间从1893年至1929年共三十七年,中间残缺共约十五年。现存第1册封面有“第四册”三字,前面应该还有三册,日记大部分一年装订一册,完本可能在四十册左右。这部日记文字并不艰深,书法也容易辨认,整理比较顺利,仅四处五个字无法确定,只得用“□”表示。书中物价有时用苏州码,现在认得的人不多,不好打字,又横排,就改为汉字。作者用干支记录日期,错误超出四分之一,整理时按《万年历》予以改正。我2010年底接受图书馆的委托开始工作,2012年初交出初稿。
(陈光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