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又一年,家乡的美食、街头巷尾的鞭炮声、高高挂起的红灯笼……浓浓的年味总能让步履匆匆的人们心头泛起一丝暖意。
岁在故土,年在心间。回家过年,是中国人永恒不变的主题。
不管是外出打拼的温州人,还是扎根温州的异乡客,他们是城市里的小人物,却都是各自平凡人生的主人公。平日里,他们做着平凡的工作,过着平凡的生活。过年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幸福的回家人。
即日起,本报推出“小人物的年味”系列报道,听平凡人讲述他们的团圆故事。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孙余丹
在挂历上,农历春节的日子越来越近了。13岁的陈荣涛发现,家里出现了许多明显的变化:奶奶忙着晒酱油肉,家里鸡鸭下的蛋也都被存起来了;爷爷忙着从田里收割蔬菜。
正在准备期末考试的荣涛,心里也有了期待。荣涛和爷爷奶奶生活在瑞安林溪,今年过年,爸爸妈妈会带着姐姐妹妹一起从温州市区回来。他上一次见到他们,还是在去年的国庆节。
心愿一
一部不断线的手机
对于许多留守儿童来说,父母是电话里的声波,自己在这头,父母在那头。而对于陈荣涛来说,父母就是梦里的影子,不见面时,连声音也听不到。
去年起,因为种种原因,荣涛的父母决定把孩子送回到老家瑞安林溪读书,跟着爷爷奶奶生活。
从龙湾状元到瑞安林溪,荣涛记得,那是一个很热的午后,爸爸陪着他坐公交车到瓯海瞿溪,然后给他找了一辆面包车。荣涛一个人坐着车翻过了几座山,才回到老家。离开前,他很想告诉爸爸,自己不想离开,不想一个人回去上初中,可话到嘴边还是说不出口。
“你想爸爸妈妈吗?”
“想,很想。”
“那你会打电话跟他们说吗?”
“不会,我没有手机,家里穷,电话费贵。”
“那你很想他们的时候,怎么办呢?”
“我每天睡觉前会想他们1个小时。”
“那你会难过吗?”
“会,有时很想他们就会偷偷哭。”
……
每周末,荣涛的姑姑都会给老家打来电话,问问家里情况。这时,荣涛就会站在爷爷旁边,常常是没等他们说完,就抢过手机向姑姑打听:“我爸爸妈妈工作都顺利吗?姐姐和妹妹呢,都好吗?”听到姑姑说他们都好,荣涛就会很开心,就连晚上睡觉也会更香。
爷爷陈永新说,荣涛父母在温州市区打零工,家里三个孩子,生活上很拮据。为了省钱,夫妻俩只有一部手机,还常常欠费,所以基本没往老家打过电话。
不久前,瑞安市黑眼睛公益发展中心在瑞安林溪学校发起“愿望树·关爱留守儿童计划”项目,学校里的孩子们都在心愿卡上写下了自己的小心愿。荣涛的小心愿是,希望能拥有一部不断线的手机,想爸爸妈妈的时候,能听一听他们的声音。
心愿二
一张进步的成绩单
13岁的荣涛,因为营养不良,个子只有133厘米,身形瘦小,坐在班级里第一排。
每天上午,他都会早早起床,赶一辆从山上始发开往镇里的班车,这趟班车正好经过学校门口,是他去学校能搭的唯一一路车。3元的车费,对他来说,已经很贵了。因为交不起餐费,每天下午放学后,他就独自走路回家。沿着山路快走,还得走上一两个小时。到家时,天都黑了。
他说,他不怕黑,他就是想要努力一点,考个好成绩。
这两天,学校里要期末考试了,再过几天,爸爸妈妈要回来了。荣涛有些兴奋,却又很害怕。记忆里,每次拿到成绩单,都只是换来父母的一顿打骂。“他们不知道,我真的已经很努力了,我也很想让他们看到我的进步。”
明明努力过,为什么成绩总是提不高?这个问题,对于荣涛来说,简直是一个世纪难题,他说无数次思考过这个问题,至今没有找到答案。
不过,今年,他比以往有了底气。这个学期,他评上了学校的“环保小卫士”,班主任叶老师夸他:“这孩子,品行好,与同学交往也很融洽,做事很认真。”
一张成绩单和奖状,是他为父母准备的新年礼物。他希望,自己用努力换来的成绩单,能让爸爸妈妈开心。
心愿三
一顿热腾腾的年夜饭
现在,荣涛和爷爷奶奶住在老家的房子里。在房子一楼,堆放着一摞摞的食物,都是这些天里,爷爷奶奶为过年陆续准备的。
一个大水桶里浸着新鲜的笋干,那是奶奶王香玉背着背篓在后山上一点一点挖来的;一旁堆着的大米,是爷爷在家附近的农田里种的,收割后一点一点扛回家来;在一个小竹筐里,放着满满一篓的土鸡蛋,爷爷奶奶不舍得吃,说是要留给孩子们吃的……
“今年儿子儿媳带着孙女回来过年,家里人多,要多备点吃的。” 说到这,爷爷陈永新语气里透露着一丝兴奋。“去年过年,他们回荣涛妈妈的老家湖北了,这几年都没回来过了。”
过年,对于荣涛来说,是幸福的。他幸福的记忆,来自于除夕夜,电视里播着春节联欢晚会,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年夜饭。他说,他和姐姐妹妹都是吃一会就出去玩了,他们最喜欢一起放鞭炮,玩猜字谜游戏。一直玩到很晚的时候,妈妈就会站在门口喊他们回屋睡觉。第二天一早醒来,爸爸妈妈,姐姐妹妹还和他在一起。
这样的情景,他最近总是常常想起。过年的脚步一天天临近,他更期待了。
寒潮来袭,山上又下起了一阵小雨。荣涛搬出一张泛黄的小书桌坐在家门口,从书包里拿出练习册做起了作业。他期盼着,有一天,放学回家就能见到爸爸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