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民悦/文
回望这几年,温州文艺精品硕果累累,涌现了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优秀作品,全市文艺创作生产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和繁荣前景。
展望未来,不忘文艺创作的初心,坚守精益求精的匠心,坚定温州文艺繁荣发展的信心,文艺工作者要深挖温州题材这座文艺富矿,讲好“温州故事”,不断增强温州人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在近日召开的温州市文艺精品创作座谈会上,来自各个文艺门类的一线创作人员代表交流分享了经验做法,并就如何推动温州文艺新发展各抒己见——
重振南戏故里雄风
张思聪(市文联名誉主席、国家一级编剧):
要有好剧本首先要有好题材,可对我市的戏剧题材作一个系统梳理,建立温州戏剧题材库,然后采用一些非常规的方式进行戏剧创作,组织一些必要的合作甚至集体攻关,各展所长,优势互补。戏曲最难写,人才也最难得,但报酬很低,虽然我们提倡讲奉献,但也要讲按劳取酬,希望有关部门出台有力措施,以吸收更多的青年才俊加入到戏曲编剧队伍之中。此外,还要进一步亮出南戏故里这块金字招牌,例如建造南戏主题公园,以营造我市作为戏剧大市强市的环境和氛围。
创作现代戏得有创新意识
张烈(市戏剧家协会顾问、国家一级编剧):
选取最有价值的题材,往往可为戏的成功奠定基础。“我有人有”的难免趋于雷同,“我之所有人之所无”的,经精心打造,可在戏剧百花园中平添一枝独秀。创作现代戏得有创新意识。近几年全国的现代戏创作涌现许多优秀剧目,可称灿烂辉煌,也有不少作品感觉平庸。流于平庸的原因是“英雄所见略同”——雷同。戏剧的剧情安排相似;人物个性相似。雷同是戏剧创作的大忌。若能别开生面、别具一格,以创新意识从事戏剧创作,定能创作出精品剧目。
助力驶往新时代的艺术列车
蔡晓秋(市瓯剧艺术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
建议相关部门在经费投入、人才队伍建设和创作环境等方面高度重视、落实保障。人才的问题,从来都是事业发展的关键。重视人才不仅仅指培养人才,还要留得住人才;不仅仅指艺术人才,还包括专业艺术团体的管理人才。艺术团体管理人才奇缺,几乎是全国专业戏曲院团的普遍问题。因为艺术团体的管理人才不仅要有很强的行政管理能力,还要懂艺术生产规律。为艺术人才创造好的工作和艺术生产环境,才能激发内在艺术力量,真正实现舞台艺术不间断的传承和创新发展。
讲好中国故事和温州故事
王手(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我们身边的生活是火热和丰富的,如果不走出去,不深入下去,脱离时代情感,没有对社会和生活发生新的体验,是很容易游离其外,相信我们会积极做好这点,讲好舒畅优美的“中国故事”和“温州故事”。接下来提几点建议:要发挥已有文学活动的作用,利用“林斤澜小说奖”,吸引全国名家来温州,刺激温州的文学创作;要定期跟踪重点温州作家的创作,定期邀请批评家为温州作家分析把脉,同时建立健全与全国接轨的激励机制;要办好已坚持了近20年的“温州文学周”,设立和扶持“温州文学奖”,奖励年轻作家的创作,使温州文学后继有人。
给温州作家再加把火
哲贵(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
文学创作是个体劳动,但个体往往缺乏规划,更缺少支持和鼓励,很难出大成绩。所以希望相关部门能做好规划,比如在达到省一级的创作人才中,以两年或三年为一个周期,选择十至二十个项目,项目完成后,组织专家评审,然后给予一定的荣誉鼓励和资金支持。再如,可通过文学成绩和各类荣誉为指标,设立以作家名字命名的工作室,以五年为一个周期,设置一定要求,每年给予一定额度的经济支持。给温州作家再加把火,使温州出大作家,出大作品,使温州文学真正成为中国文学的一座高地。
给予温州作家更多关注
东君(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从纵向来看,温州有一群实力不俗的前辈作家。已故作家中,郑振铎、夏承焘、琦君、林斤澜在中国文学史上已有定评。还有一些前辈作家,虽然名气不是很大,但实力在那儿,不容忽视。从横向来看,温州目下有一群创作实力强劲的中青作家。一类是本地作家,一类是在外的温籍作家。近些年成绩不俗,可圈可点。上面提到的作家,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以关注,同时也希望有关部门能把这些名声在外的作家诗人请进来,举办一场高规格的温籍作家研讨会。
创作要离开安全区
蒋胜男(省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温州市文联副主席):
我刚开始创作的题材是武侠,后来又创作了都市、言情、玄幻题材的小说,写过多部之后,发现每种类型的故事,都能用已有的手法去创作,越是如此,便越容易陷入死循环,越习惯简单,便越逃不开“安全区”。创作不要呆在“安全区”,没有什么人物或故事是不能写出新意来的。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一部作品都带着作者的思维,只有当我们离开“安全区”,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人物与故事时,才能让不同年龄、不同身份地位、不同阶层的人从中找到情感共鸣。
发挥优势打造网络文学产业
朱乾(市网络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要发挥温州网络文学作家的优势,形成文化现象特别是网络文学现象的繁荣。通过网络文学的IP力量,打造全产业链,带动周边产业发展。网络文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和政府对网络文学的关怀和帮助。近年来,全国各地对网络文学越来越重视,多地展开了对网络文学知名作家的争抢工作,以我们浙江省为例,对于网络文学的重视投入力度,在全国范围内都是令人惊讶的,温州作为网络文学的重要阵地,应该重点培养网络文学作家,避免人才流失。要以网络文学为核心,引入资金和企业,打造网络文学产业。
不走捷径树立精品意识
李涛(市电影家协会主席、编剧、作家):
温州电影创作,不缺少故事,而是缺乏追求崇高的表达;不缺少能力,而是缺乏创作精品的意识;不缺少资源,而是缺乏潜心整合的灵性;不缺少资金,而是缺乏有血有肉、感人至深的内容。温州电影创作只有牢固树立精品意识,才能创作出好的人物和故事。接下来,市电影家协会将召开电影创作规划会,制定今后五年温州电影创作的生产规划,按出精品的要求选择题材,发动优秀的一度创作人才潜心创作。然后在此基础上为本土影视公司搭建“桥梁”,与国内一流的影视公司、发行公司联手拍摄、制作、发行“温州电影”精品。
打造温州影视产业链
孙榕(温州正栩影视制作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为了更好地挖掘本土的影视人才资源,我们计划与本地编剧建立合作,共同创作有市场前景和有温州特色的影视作品,并定期举办剧本大赛,为活跃温州的影视文化氛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接下来将与温州大学城成立短视频孵化基地,与大学实行产教结合,并以公司的自身实力,协助温州大学成立影视学院,培养影视专业人才,提供实战实习机会,实现产业无缝接轨。同时,积极引进知名导演、演员、编剧等在温州创办工作室,促进温州影视文化的高效发展。
打造“温暖之城”公益电影IP
吴培军(市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制片人、导演):
《红日亭》电影项目发起人一开始就本着“不浪费题材”作为创作基本态度,正是在这种态度引导下,我们坚持八年打磨出可操作性强,源自生活高于生活相对成熟的剧本。《红日亭》是“温暖之城”系列公益主题电影之一,在未来的宣发上将采取“温暖之城”之《红日亭》做大片名来推广,小片名为《红日亭》。要借一部电影奠定一个系列主题电影的品牌基础并向“IP”电影类型化发展,这将产生叠加关联效应,并大幅度降低宣发成本。
让温州创作进入世界视野
秦放(市电影家协会、温州市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
当我们面对创作的热情不断被激发、人民的审美日益在提升,高品质的内容越发被需求的新时代,如何讲好温州故事、中国故事,创作出经得住观众评价和时代检验的精品力作,值得我们不断思考和探寻。就编剧或创作者而言,我们思考着如何挖掘、选题、创意、融合,让“文艺精品+地方特色文化”打造出具有温州特色的产业业态;作为创作者,我们要坚持国际视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既要讲好“普通话”,也要讲好“温州话”,让温州精神、温州价值、温州力量真正站在中国舞台,进入全世界的视野。
微剧值得重视和推广
林晨(温州广电传媒集团主任编辑、主持人):
微剧是一种创作灵活、贴近百姓生活的文化产品,值得在温州文化建设工作中被重视和推广。要把这个新的文化产品纳入到温州当地的文化建设中,首先要关注政策动向,打造重点项目。如今的广播的主要受众是20-50岁之间的移动人群,他们是城市建设的中坚力量,顺应他们的收听习惯,利用短短5分钟内讲一个精致的小故事,在沟通政情民意、提升城市形象等方面,微剧都大有可为。其次是加强创作队伍建设,提升艺术品质。
把温州元素融入创作中
董夫腾(市文化馆副馆长、市音乐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我们鼓励音乐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基层,在人民群众中汲取创作养分,在民间文化中寻找创作根源,把温州元素融入到音乐精品创作中,努力创作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时代性艺术性俱佳的音乐作品。与此同时,要以改革开放40周年以及接下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党100周年的重大节点音乐创作为契机,加强创作引导,争取有音乐作品入选中国音协的“五年100首音乐精品”。此外,要努力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和投入,邀请名家与本土音乐家联手,提升温州音乐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