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市农贸市场周边“三大怪事”

来源:温州日报 2018-05-30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8 浏览量:12

本报记者 杜一川

农贸市场,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与民生及城市形象息息相关。曾经,在温州市区街头巷尾占道经营的马路市场,成为市容市貌“脏、乱、差”的代名词。

作为温州十大民生实事项目之一,2017年,全市启动了农贸市场改造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去年12月29日,繁华了近半个世纪的原瓦市农贸市场退出了历史舞台,原市场店铺分流至原兴文里农贸市场和天雷巷农贸市场,原兴文里农贸市场也改名为新瓦市农贸市场。

如今已过去近半年时间,记者近日发现,新瓦市农贸市场人气惨淡,市场内商户所剩无几,而周边的河西桥、瓦市巷等早市生意火爆,让人大跌眼镜。

怪事

之一

全新农贸市场

门可罗雀

新瓦市农贸市场位于市区兴文里A幢,由原先的兴文里农贸市场更名而来,去年12月29日正式开业。当时有媒体报道:“新瓦市农贸市场按四星级农贸市场和省放心农贸市场的标准进行为期一年的改造提升,并且在原兴文里农贸市场一楼1000多平方米的基础上,投入450万元对二楼2200多平方米的场地进行改造。同时为了方便市民上下楼买菜,专门于新瓦市农贸市场北门设置了一部户外自动扶梯,这在全市的农贸市场中尚属首例。”

然而,近半年过去,这座全新的农贸市场却在夏日遭遇“寒冬”。昨天上午6时许,记者来到新瓦市农贸市场,这会儿本应是市场最热闹的时候,但该市场内的人气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市场内几乎没有市民光顾,而且半数以上的摊位已撤空,使得偌大的市场显得更加冷清。

位于市场一楼生鲜禽肉区的老戴是原瓦市农贸市场搬来的商户,他对记者说,由于生意不好,和他一起搬来的几家肉铺现在都纷纷退回原瓦市农贸市场去了,“再这样下去,我也要回去了,这么多肉卖不出去,心里急的很。”

在老戴摊位边的阿媚是原兴文里农贸的老经营户,她对记者说:“我在这里卖肉已经40多年了,原来市场的生意还不错的,没想到开了新的市场后生意越来越差,很多老客都不来了。”

记者了解到,为了吸引经营户,新瓦市农贸市场为提前腾空搬迁的原市场经营户开出了“第一年租金减半”的优惠政策,但似乎并不能得到经营户的好评。“现在不是租金多和少的问题,其实市场外面的租金也不低,但新市场生意这么差,每天看着自己的摊上的熟食卖不出去,心里堵得慌。”新市场二楼熟食区一经营户对记者说。

怪事

之二

马路市场重新“火”了

与冷清的新瓦市农贸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市场外的河西巷、高盈里、瓦市巷的早市生意异常火爆,原本就不宽的河西巷两侧被各种小摊占据后,整条小巷几乎“水泄不通”,老瓦市农贸所在地瓦市巷虽然之前路边的棚屋已被拆除,但巷子两侧也同样摆满了小摊贩,“城区最后一个马路市场”似乎又回到了往日的“繁华”。

瓦市巷一名卖海鲜的经营户告诉记者,去年12月29日,他的摊位搬到了新瓦市农贸一楼,而且是正对着大门的“黄金摊位”,但由于开业后生意一直不好,两个多月后他又搬回了原先瓦市巷的摊位上。“新市场的人气太差了,一天都做不了几个生意,我在瓦市巷本来就有房子,就搬回来了。”

记者发现,河西桥、瓦市巷、高盈里的早市从早上四五点便已开始热闹,到了上午7点半人潮才渐渐退去,8点以后各条小巷才恢复平静。

一边是门庭冷落的全新的农贸市场,一边是再次火爆的马路市场,一名家住高盈公寓的住户说:“真是可惜了这么好的农贸市场,到头来大家还是要在路上买菜。”


怪事

之三

童装店“改行”卖菜

与新瓦市农贸市场紧挨着的兴文里和高盈里等巷弄,曾是市区童装批发零售的集聚区域,不仅闻名温州,也是浙西闽北等地不少童装、童鞋经营者的拿货点。从去年开始,该处多家童装店纷纷搬至大象城国际商贸中心。

记者发现,这些已搬空的童装店虽然还打着童装的招牌,但如今有不少店面已“改行”卖农副产品。高盈里一家打着“viki童鞋铺”招牌的店面,如今已卖起了鸡蛋、鸭蛋,生意一单接着一单,店老板还在店外摆上了粽叶,赚点“零花”。该店老板介绍,他原先的摊位在老瓦市农贸,由于老市场被拆除,他的摊位也没了,但他并没有入驻新的市场,而是租下了这家已经搬走的童装店店面。

记者询问他为何不搬进新市场时,这名老板是这么解释的:“新的农贸市场本来就有老的摊位在经营,我们这些新的摊位进去怎么和老摊位竞争,所以我那时候就没打算进新市场,现在看来我的决定还是正确的。”店老板介绍,租下这家童装店,一年的租金也要2万多元,虽然压力也挺大,但是这里生意好,每天看着顾客络绎不绝心里挺开心的。

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新瓦市农贸市场“遇冷”现象让人捉摸不透,到底新市场出了什么问题?为何马路市场又重新火爆?相关部门对此又将有何对策?本报将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