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大地上的温商奋斗路

来源:温州日报 2018-05-29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8 浏览量:13

温州日报报业集团采访组

周向勇 潘贤群 陈忠 吕进科 姚卡

山西太原闹市区南肖墙,一处不起眼的破旧铁门外,古朴的气息从门缝里钻了出来,几位路人禁不住好奇透过门缝往里张望,铁门后是一座修缮中的清末风格古建筑。

这是目前太原市现存最完整、最标准的清末木构建筑,也是唯一现存的外省在晋会馆——浙江会馆,是浙江商会在山西最早的雏形。

100多年后,温州人的商会遍布山西。改革开放打开了市场闸门,温州人背井离乡闯天下,来到同样土地贫瘠的山西,40年来,他们从小裁缝走向时尚的舞台,从弹棉花学徒到身家亿万的商界领袖……

改革开放40年,是温商崛起的40年。40年的打拼,让温州人从边缘走向主流,他们成功的路径与当年的晋商似乎有着惊人的一致。温报集团“致敬新时代·奋斗温商路——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球行”采访组沿着温商在山西的奋斗轨迹,辗转各地一路寻访,努力复盘他们在晋创业的辉煌故事。

十万温商发轫三晋大地

山西浙江会馆,与当地一座关帝庙毗邻,四周高楼林立、商厦云集。会馆正殿面宽7间,大屋顶式建筑。虽在修缮中,却能感受到造型庄重、舒展华丽。施工现场一管理员说,今年年底将会完成整体修缮。

2000年,浙江会馆被太原市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那时的会馆满目疮痍,充塞着违建,里面住满居民。在山西省浙江商会会长黄志强和一些热心温商的努力下,当地政府启动了浙江会馆的修缮工作。黄志强说:“这个会馆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不能视而不见、弃之不管。”

据考证,清末民初,在山西经商的浙江人约有万人,山西浙江会馆便是他们的落脚点。现在当地很少有人知道这座浙江会馆的确切位置,百度地图上也未标注,可问起温州商会在哪里,山西人准能给你指点一二。

改革开放后,温商大军涌进三晋大地,他们当中有弹棉花的、做裁缝的、修皮鞋的,如今在山西的10万名温商已成为当地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相比晋商,温商是改革开放后崛起的年轻商帮。在那个生机勃勃的年代,温州人总能嗅到无处不在的商机,他们的足迹遍及山西各地。温商也如同老晋商一样被传说为“只有鸟飞不到的地方,没有温州人到不了的地方”。

据统计,山西省温州商会、太原市温州商会会员企业共有1000多家,它们分布在煤炭设备、矿山机电、房地产开发等30多个行业领域,在晋投资达1200亿元,商品销售总额达800亿元,为山西解决就业人员约120万人。

草根出身蜕变商业领袖

山西的区域轮廓,如一片树叶。从飞机上看,那里沟壑纵横,每个城市就像落在山坳里一般。一望无际的黄土,只有有城市的地方才有色彩。

同样是生存条件恶劣,贫穷的环境逼得山西人“走西口”、温州人“闯天下”。晋商与温商仿佛有着相似的商业基因,他们不怕吃苦、敢闯敢干,对市场有着天生的敏锐嗅觉。

黄志强,山西亚佳机电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山西省浙江商会、山西省温州商会、太原市温州商会会长,有人戏称他是“三合一”会长。

1975年,同村一位老乡问黄志强会不会讲普通话,想带他到山西推销煤矿用的螺丝、矿灯。那年黄志强19岁,去山西他有点犹豫。过了年,他和这位同乡一起出门,在上海十六铺码头两人准备分手时,他捡到一张上海至太原的火车票。“我想去山西也许是命中注定,临时决定去山西。”

生活总是充满选择。对黄志强来说,这次选择让他将40多年的青春年华都留在了山西。从1982年黄志强在山西古交成立当地第一家民营企业——古交矿山电器有限公司,到现在他已创办多家企业,并成立山西亚佳机电集团。

改革开放刚绽萌芽,远未如火如荼,匮乏的市场处处冒着商机,出身草根的温商给点阳光就能灿烂。

改革开放40年,敢闯敢拼的温州人迅速积累了财富,他们掸掉满身尘土从草根阶层蜕变成商业领袖,形成一个独特的商业群落。

危机之中守出无限美景

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曾经困扰着山西,也同样困扰着踏足煤炭领域的温商。很多温州人在经过数次大规模的煤炭资源重组中离开了山西,但也有不少人选择了坚守。

2001年,从事建筑行业的平阳人白希敏涉足煤炭行业。他经历了山西煤炭行业的黄金时代,也感受到了小煤窑整治、煤矿企业重组给他带来的焦虑。

白希敏说,这几年煤炭行业的供给侧改革,淘汰了落后产能,让煤炭企业生产更加规范,更加安全,也让市场走出低迷,煤炭行业正迎来勃勃生机。

逆境中越挫越勇,永嘉人潘建虎坚守出了春天。他把在山西的经商经历分成两个12年。“第一个12年,干了一件心细的事情,我做裁缝,经营服装厂,创立品牌。后面12年,我做了一件胆大的事情,我转行做房地产了。”

2004年,潘建虎在平遥成功营运一块商业地产的开发,赚了。“这时,我胆子更大了,我要建一条商业街。”2010年,他拿下吕梁汾阳一处120亩建设用地,开发建设鼓楼新天地,预计投资10亿元。

“由于前期研判不准,拆迁安置费用超出了原先预算,多付了1.9亿元。这使得这个项目一度停工。”潘建虎说,因为涉及很多拆迁户的利益,他绝对不会一走了之,做人要讲诚信,承诺的事情必须做到。

坚守不仅仅是在等待机会,有时更为了心中的那份信义。温商的诚信观与晋商倡导的“以义制利”商业伦理几乎一脉相承。

在各方努力下,去年潘建虎与当地一家房地产公司合作,目前项目推进顺利。“你们过两年再来看我,我肯定会有大的改变。我有一个梦想,60岁之前创办一家金融机构,现在还有16年时间,我不会停下来,还会继续努力。”

不断创新驱动转型升级

不论是过去的晋商,还是现在的温商,成功原因其实归结起来也许就一个:不断创新,一直“不满足”。

永嘉人郑聪领的设计团队利用互联网技术,让产品能够在3D的房屋空间设计图中直观呈现,让消费者选购家居用品、装潢材料等实现“最多跑一次”。创新方式不仅方便了顾客,更是深耕了市场。

郑聪领到山西很偶然,然而就是这次偶然的选择,成就了他的事业。1995年,他到太原玩,逛街时发现当地灯具价格特别高,随即在太原租店铺销售灯具。如今他在太原锦绣国际装饰城拥有8000多平方米的营业房,专营当地高端市场。

创新精神离不开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敏感,在晋温商正是凭着特殊的嗅觉,使得他们成为创新的主力军。

从去年开始,方玲伟的企业逐渐转向生产挖掘机、铲车的启动马达。他在山西长期经营汽摩配。因为一直梦想有自己的工厂,几年前他回老家瑞安创办一家汽车电器公司,专门生产重卡启动马达。

方玲伟说,重卡启动马达的市场现在已趋于饱和,竞争激烈。他发现全国各地因大开发大建设,对挖掘机、铲车的需求逐年上升,为此公司调整了生产方向,去年挖掘机启动马达销售额达8000多万元。

文化融合激发原生动力

如有南方朋友来山西,黄志强会叫厨房多“闹”两个菜:一个是南方人日常菜红烧鲫鱼,一个是太原人喜欢的凉拌香椿芽。

在很多山西人眼里,黄志强是山西人,他讲的普通话满口山西腔。在温州人眼里,他是代表温商的“老大哥”。

文化隔离就会产生猜疑与误会,文化融合才是发展的原生动力。黄志强说,无法融入当地,也就无从发展。

融合的作用是相互的。山西人在思考重塑“晋商精神”的同时,发现同样从贫瘠的环境中“走出去”的温商却传承了老晋商的精神:能吃苦、会创新、走出去。

“没浙商就没有晋商。”山西省经济转型与企业发展研究会秘书长朱启远说,明清时期,晋商从浙商手中将茶叶、丝绸等商品贩卖到内蒙古,从而积累了财富,这才有了后来“汇通天下”的票号。自古以来晋商的发展就没离开过浙商,当然也包括温商。

山西介休浙江商会会长刘乐波,是众多温商眼里日子过得最舒服的一位,因为他公司所生产的矿用电器产品独家供应山西特大型国有煤炭企业汾矿集团。

刘乐波在介休经营多年,坚守“契约”精神,让他得到山西人的尊重与信任。当山西汾矿集团要引入民资时,刘乐波自然成了首选的“联姻对象”。2013年,双方成立山西汾矿成套设备有限公司,该公司生产的所有设备均销售给汾矿集团。

这种善于融入当地商人群体,善用“本土化”的优势是温商能够落地生根的一大成功秘诀。从事印刷行业的温商朱德宁冥冥之中感觉“青花瓷”这个名字具有非同一般的价值,2000年申请注册商标,两年后成功注册。2008年,朱德宁与山西汾阳市酒厂合作推出一款清香型白酒青花瓷酒;就在这一年歌手周杰伦在央视春晚唱了一首新歌《青花瓷》,歌曲被无数人传唱,也让“青花瓷”三个字变得火热。现在他们利用“青花瓷”这个品牌同时生产“酱、浓、清”三种香型白酒,除了在山西,还分别在贵州、安徽两地建酒厂,去年青花瓷酒的产值达30亿元。

不断寻找商机、开拓市场,成就了今天的温商。10万名温商在晋40年的打拼为改革开放的“温州故事”写下浓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