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松光
很多人说研究学很难,策划学更不容易,而作为温州基层干部出身的他却独辟蹊径,将两者有机结合交融应用,一头扎进区域经济研究的领域里并收获了累累硕果——用35年时间撰写了1000万字的研究和策划文章,成了“区域经济研究学者”、独立策划人。近日,他精选100万字、分上下册的《天地方寸间》由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出版面世。他,就是今年83岁的瓯海区退休干部周荣光。
坎坷人生 “早读”相伴
我与老周相识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又因一同夜读函授大学,成了亦师亦友的“忘年交”。老周一生经历坎坷,颇多戏剧性的转折。
老周是文成大峃人,还是南宋名相周必大的第二十七代世孙。爷辈时周家还是当地的大户。其父二十出头便到温州府城(今鹿城)租房开“山货行”。老周就降生在小髙桥一座财主大院废弃的旧书院老屋里。然后,家业中衰,曾是“少爷”的他开始经历“奇事”:读小学6年连年留级就读过6所小学,到小学快毕业又面临“留级”时,索性冒名报考上了初中,被老师夸为“神童”。初中未读完,遇父亲重病家贫如洗,12岁的他失学去瑞安学生意,三年里先后在水果行、酱酒店、糖行、打铁铺、点心店等当过学徒。16岁时,在父、兄相继亡故之后面临“家破人散”,他报名考取了永嘉县干校,成为“吃皇粮”的干部。1955年11月,他抱着“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念想,带职应征入伍成为防化兵技术干部,并由此给周家带来了“荣光”:母亲就业做工,三个未成年的弟妹免上学费。
眼看着大好前程已经开启,谁料,1961年冬,他因结识“资本家”的女儿,被以“只爱美人,不要江山”为由退役回城,他先是被分配到温州市文化馆任创作员,一个月后被转到锁厂当制锁工人,不久又被分到搪瓷厂当化验员,最后才到了温州市民政局当干部。“文革”十年,他被“关、批、斗、抄、游”,直到逮捕“开除干部队伍”。40岁时,在拨乱反正中他重返民政岗位。1982年,瓯海县成立后他调任县民政局主持工作的副局长。两年后,夫妻两地分居22年之久的他被组织关照调到了上海市医药局党校,终于夫妻团圆。没料到,三年之后,他又申请重返温州,他志愿到瓯海泽雅山区开展扶贫工作。
“人,要读书;士,是书读出来的”。老周把它视为真理,并一直坚持将“早读”作为日常生活的必修课。他在部队行军中坚持“早读”,在“文革”关牛棚的日子里还是坚持“早读”,结果在13个月里精读了厚厚的马克思《资本论》。按他的说法,他的最初文凭仅是初小,而现在大脑中的知识都是在参军、工作中学习得来,他读过机关业校、夜大、函大、党校,学过新闻、文秘、马列经济理论等学科,自学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系统学、策划学、区域经济学等50余门学科理论,平时还爱看易经、史书、圣经、道德经、佛经、风水书等。他偏爱文学,擅长写作,五十多年坚持每天写作二三千字,曾在各种报刊发表过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被吸收为温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市未来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和浙江省地名学会会员。
仕途淡去 学术有道
1986年春,时任上海医药局党校办公室副主任的周荣光,从《新民晚报》上看到瓯海两位中年知识分子志愿到贫困山区服务的新闻,一下子激起了他重返泽雅山区扶贫的想法。消息传开,人们议论纷纷。而妻子最终理解他的这一举动。结果49岁的他于1987年9月得到上海、瓯海两地组织部门特例批准重返泽雅,先从当泽雅区副区长抓工交财贸开始,后任区长、书记之职,三年十个月间边工作边思索,结合实际撰写一系列区域经济论文,结集出版为《泽雅山区经济探索》。
事实上,早在1982年,46岁的老周就已然萌发“仕途淡去,学术有道”之念,开始潜心攻研区域经济学的“学术”课题。1987年回到瓯海后,老周走遍了泽雅的山山水水,千方百计为“造纸时代”转往“纸后时代”发展找出路,并总结、探索山区经济振兴之路的实践。他首次提出了“西雁”风光,开发成功为当时全国第一个由民间力量探源发现并开发的省级泽雅风景名胜区,为“纸后时代”经济社会变革掀开了崭新一页。
1992年,正值撤区并乡,因泽雅区公所被撤销,老周自荐去刚从鹿城区划归瓯海区管辖仅近8平方公里的城郊小镇——新桥镇担任首任党委书记。从此,他又当了一回时代“弄潮儿”: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没有动用财政一分钱,也没有向农民集资一分钱,只是把政府的手和市场的手真正握在一起,短短几年把一个“有镇无城”的小镇建成了新城区,创造了温州乃至中国城镇建设的又一模式。尤其是他按市场经济规律提出“以地兴地”策略,真正为百姓谋利益:如用12亩土地以无偿赠送方式引进一座4万门电话和全功能、造价4800万元的邮电局;用30平方米土地无偿建成公交汽车终点站和引进18辆中巴车;以1万平方米土地成本价房产换回一座500万元造价的变电所等。接着,他如法炮制了以地引资、以资吸资、连环增资、互惠生资、期货换资、开发换资、引“行”融资、开源累资、建制管资等“聚资十法”。因此,这一曾经“三年徘徊”的小镇三年后一跃成为浙江省百强乡镇、温州30强镇,构筑起一个“现代化先进城市社会”框架,入编1995年《中国年鉴》,被国内著名经济学家包永江夸赞为“新桥是个传奇式的乡镇”。
1995年,老周调任瓯海区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才有了自己走学术之路的正式“官职”。此时,他从新桥的工作实践中萌发了思考:中国农村改革发展趋势,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第一步和发展乡镇企业的第二步之后,第三步就是跨越城市化。于是,他以新桥镇为“麻雀”,开展对中国城乡一体化、农村城镇化、城市化实践与理论问题的探索和研究,写出了《跨越第三步》一书。后来,由国内知名学者朱厚泽、杜润生、吴象等推荐给新华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
退而不休 策划有成
1998年,老周退休后,被瓯海物流信息中心聘为“总策划”,在他的精心策划下,瓯海物流成为全国响当当的首家民营物流基地。他也由此与策划结缘,先后被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政府、天津市西青区政府和全国百强物流企业福建省盛辉物流公司等单位聘为高级经济顾问,并特邀参与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主办开展的一系列课题研究,撰写了多篇论文。2005年,年已70的他成立了“上海周荣光策划创意设计工作室”,成功担纲策划了10多个区域经济专题项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春节,退休12年、满头银发的他在离开泽雅18年后又携带老伴来到泽雅,开始了他的“纸农菜”研究之路。五年间,他背着旅行包,走遍泽雅每个村落,吃遍山里所有的农家乐,以研究的眼光搜集了1000余种纸农菜品,上百种炊具,还有各种饮食风俗,把菜品归纳为23个大类、120个系列、1082种,还有30多种点心小吃、10多种家酒、10多种饮料、18种食疗菜以及一整套的操作方法流程、配套设施设备和宴请礼仪习俗,首次叫出“中国泽雅纸农菜”,并定位为“瓯菜帮纸农菜”。他编著了《泽雅·纸农乡味》,由中华书局出版。前年,他倡议组建了“瓯海区泽雅纸农菜文化发展促进会”,团结和带领一批纸农菜文化研究者、爱好者,为千年纸山鼓与呼,为纸农菜立帮正名。
“一生公务,半路学术;35年践行,50篇文选,以真挚的情感,求是的信仰,阅读世态,探究经济,策划时空,破译人类社会发展源和流。”这是老周写在《天地方寸间》里的自我小结。
他将书定名为《天地方寸间》,意在告诫人们,注重区域经济时空关系的重要性、密切性、关联性。因为它们与人之间有着天然的“近亲缘脉”关系,其要害在于优化协调。这便是他将区域经济学和策划学融于一体的研究思想方法的价值观与基本点。
如今,他已将自己多年来的区域经济研究文章和书籍的手稿、校对稿等实物全部捐赠给瓯海区档案馆,由瓯海区档案馆收藏,并专门开设“周荣光区域研究成果专馆”,举办了“周荣光区域经济研究成果档案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