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冉梦蝶
上周,本报《旅游周刊》刊登报道《如何让旅游商品成为更好的伴手礼?》一文,以2017浙江(上海)旅游交易会上,温州“四美”产品为切入点,介绍温州老字号、旅游新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现状,引发了各方关注及思考。
此后,本刊编辑部邀请了浙工贸旅游系专业老师黄舒拉、瓯海职业中专集团学校金盾校区校长胡进盛、温州天佑国际旅游有限公司负责人王立其、温州泰叶农业总经理陈方伟等院校、旅行社及涉旅企业代表,齐聚一堂,讨论温州特色旅游商品开发。该怎样丰富温州的旅游后备箱经济?如何借文创东风,打造温州特色的旅游商品?让我们听一听各方说法。
温州需要打造口碑产品
王立其
温州天佑国际旅游有限公司负责人
好产品需要好的吆喝,打造地区口碑产品,通过口口相传培养知名度、信任度,是旅游商品开发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旅游商品是“吃住行游购娱”中最具有消费弹性的一个环节,在国内外,旅游业发达的地区都有众多口碑产品,形成强大的旅游购物吸引力促进游客数量的增长。比如杭州的龙井、龙泉的青瓷、北京的稻香村等等,不需要导游介绍,游客自己抢着去买。相比之下,温州的旅游商品品牌无论数量还是知名度都相差较远,很多地区的产品开发,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漫无目的、缺乏特色,导致很多旅游商品陈列在游客集散中心或景区购物点,游客有兴趣才买一点。
温州需要改变这一现状,结合本地资源和自身的优势,开发老字号商品和传统地方特产,通过密集的发展传播和长时间的口碑积累,打造一批在本地有口碑,游客信得过的品牌产品。而且购物场所亦要本地化,不能局限在旅游景区购物点上,更要进超市、进星级宾馆,让市民买得到,游客能消费。
旅游商品体验化是发展趋势
黄舒拉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教师
在互联网时代下,随着消费者的升级和电商业的飞速发展,实体产业打造体验经济变得尤为重要。温州的旅游商品还需升级体验,满足多样需求。
比如温州非遗瓯绣,目前有不少团队正化繁为简,推进瓯绣产品平民化、精巧化发展。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开发瓯绣DIY产品,就像曾经风靡温州的十字绣一样,备好材料和步骤图,让游客自己来绣,图样也不用太复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相信这种体验式消费,不仅能吸引外地游客,甚至能带动温州本地市场。
此外,在产品研发、推广环节,需要地方政府提供一个聚集相关创意项目或团队,并能销售旅游商品的场所,与本地景点、消费区相对接,促进旅游商品销售与“游”线路深度结合;同时通过部门及协会举办系列公开评选活动,评估一批值得推介的特色旅游商品。而在销售环节,还需要企业培养电商思维,线上线下同步开淘,包装上的一个贴心的二维码就能通过产品的传播形成对旅游地的二次营销推广。
组合品质商品抢占游客后备箱
陈方伟 温州泰叶农业总经理
众所周知,土特产品的单品收益是有限的,而且还有季节性因素,比如春茶,一般厂家也就做一个季度的生意。既然无法在单品效益上取得优势,那就应该参与到农业整个的产业链中,组合品质商品,并借力乡村旅游、疗休养市场,抢占游客的餐桌和“后备箱”。
其实无论是传统的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农副产品,还是新型的生活类工业品,它们既有各自的发展方向,又在互相促进,不断创新。比如泰顺三杯香绿茶有季节性,那就打破局限,开发廊桥红等红茶商品;中秋礼,以丁源兴月饼为主角,搭配解腻的茶叶和小食;春节礼,红茶、绿茶再搭配上泰顺猕猴桃酒、初旭鸭舌等,送人自用两相宜;传统绿茶再结合永嘉瓯窑小镇的特色瓯瓷杯皿,组合成“茶礼”礼包产品,既有品牌又有品质,既有文化更有故事。
当然,组合包装的前提是要充分挖掘当地特色和文化底蕴,开发有竞争力的商品,建立在实用的基础上,严把品质关,有需求才会有销量。
非遗产品开发要贴近市民
胡进盛
瓯海职业中专集团学校金盾校区校长
非遗是非常值得挖掘的旅游资源,需要传承与创新,需要贴近市民,走进生活。当非遗的美变成一种符合当代审美的新时尚,才能真正鲜活起来。
瓯海职专设置“中餐烹饪·瓯菜”专业,引进了瓯绣大师研究所,一方面教导学生传承非遗技艺,另一方面也是想通过学生的创新创意,让非遗产品更加多样化、年轻化,成为普通市民可以日常消费的、小而精又富有温州特色的产品。
比如瓯绣,我们服装专业的学生就会在设计的服饰上添上瓯绣元素,通过走秀表演展示。绣的题材方面,不局限于花鸟,还能绣出南塘十景等地域风采。但如何真正让非遗产品,成为日常抬眼可见、伸手可及的物件,不可能仅仅依靠非遗传承人或学校,还需要强大的文创团队。从创意形成,到产品设计,再到审核、生产、销售等需要经历诸多环节,而每一个环节都要有专门的人才来负责。这离不开政府层面的推广和引导,更需要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寻找现代生活需求和传统技艺的契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