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王国”合作模式破题

来源:温州日报 2018-01-16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8 浏览量:13

本报记者 沙默

黄则强说自己要“退休”了,如今守着家里的几亩地过日子。事实上,黄则强还是牵挂村里新成立的“万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有事没事,就去转转。

“万科”是瑞安市梅屿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升级版,此前的合作社由黄则强创办成功后,一直发展良好。可进入新时代,黄则强把“万科”当成了一个新平台,希望借助这个平台,继续他的梦想——让农业真正变成一个有着美好前景的产业。

20年专业合作社的变迁与发展

上世纪90年代,时任瑞安市梅屿乡底三甲村村党支部书记的黄则强,发动当地20多户村民自己动手建棚,播下47亩番茄种子。到第二年,第一批越冬番茄上市。一算账,平均每亩收入5000多元。这一次番茄种植的升级探索,正是如今梅屿蔬菜专业合作社壮大的起点。

以番茄为“引子”,黄则强很快在当地组织村民进行联合种植、联合购置生产资料、联合组织产品销售的联合体,2001年,梅屿蔬菜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成为温州最早成立的四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之一。在合作社的带动下,梅屿种植大棚番茄的农户越来越多,合作社的社员也逐年增加。

2006年,梅屿蔬菜专业合作社成立农资供应部,启动探索“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民合作体系建设,这个后来影响中国的探索,让单一而松散的合作模式开始逐步发生着蜕变。此后的2009年和2011年,先后成立合作社自然风险救助慰问金,组建瑞安市马屿镇汇民农村资金互助社(温州市唯一试点的农村资金互助社)。2012年,建成梅屿农产品原产地交易市场,2013年,合作社内部分农户合股出资成立现在的“万科”。到去年底,合作社已拥有社员800多名,涉及4个镇街,40多个行政村,基地辐射面积7000余亩,带动农户4500多户。

现在的梅屿蔬菜专业合作社,从种植、检测到分拣      配送,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规范的运作体系。社员送过来的蔬菜将以市场指导价统一收购,之后取样检测并留样保留24小时,蔬菜检测合格后,统一在作业区进行整理、分装以及按照客户要求进行清洗、去皮等作业。整理好的蔬菜按照不同的单位、不同的配送路线,分批装车之后进行配送。其中精选出来、品质口感最好的蔬菜还面对温州区域内的精品超市、高端市场,“改头换面”后的蔬菜,比普通蔬菜价格提升了3至4倍。

三代负责人的传承与协作

梅屿合作社走到现在,可以说经历过3个时期和3个不同特征的代表人物。

黄则强以合作组织的形式,解决了农民抱团取暖、抵御风险的问题,比如成立合作社自然风险救助慰问金,以合作社社员自愿互帮互助的形式筹集资金,帮助受灾社员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局。再比如,社员合股成立农资商店,每年春耕时帮助社员统购农资、化肥,省下成本;参与组建马屿镇汇民农村资金互助社,农业贷款累计发放3亿多元,农业贷款比例占85%,成为温州农业金融改革的一个亮点。而对黄则强来说,他不仅是这些创举的亲历者,同时也是主导者。

洪邦钱是接替黄则强的合作社负责人,原先从事出纳工作的经历,使他对农业的关注点与黄则强有些不同。“我们组建的梅屿农产品原产地交易市场,就是想通过发挥公开竞价的作用,收购商不用挨家挨户比价格、比品质,来市场交易的社员农户也能获得更高的利润,遇到蔬菜跌价的时候,至少还能保证销路。”他说得最多的,还是组织社员对接农贸市场,近几年来,梅屿蔬菜专业合作社的蔬菜销售对接过全国17个城市的农贸市场。目前主要对接的是杭州、武汉、常州等城市,合作社组织专人负责配送,至今还有30多个社员在外跑销售。

现任合作社秘书长以及万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的雷大锋,与两位前辈选择的路径完全不同。2006年,雷大锋作为大学生农业技术引进人才来到梅屿。这几年他既是合作社的植保技术员,又是农资销售员,作为“新生血液”和一个职业经理人,他确立的目标就是通过“万科”帮助农民闯市场,让原来的乡村农业实现向都市农业转变。他说,合作社这几年有几个明显变化,其一是种植结构在这几年发生了转变,从原来80%作物为大棚番茄,到目前多种类的本地蔬菜,并成为温州最大的常年蔬菜基地;其次,从原先大批量运往农贸市场,到如今开始挑选高品质蔬菜,定点配送政府、医院、大企业等食堂;其三,从没有品牌的流通,到如今打造“绿印象”净菜品牌,提升本地蔬菜价值。通过质量监控追溯生产,实行订单生产,并推出“二次返利”,社员农户收入增幅达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