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江:从温州民俗回到温州民俗

来源:温州日报 2018-05-22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8 浏览量:13

人物名片

孟庆江,1937年生于温州市区,青少年时代,就读于瓦市小学中山校区(原为“东南小学”)、温州市第二中学和温州二高(同在海坛山),196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当代绘画大师蒋兆和、叶浅予、刘凌沧等,毕业后被文化部调入人民美术出版社,历任创作员(专职画家)、编辑部主任、出版社副总编辑、《连环画报》主编、《中国艺术》副主编等职。曾兼任中央美术学院连环画年画系教学工作,创造“连环画教学体系”。现为人民日报《人民艺术》名誉主编、北京三希堂藏书艺术顾问等。

本报记者 翁卿仑

孟庆江,今年已是82岁高龄,然而依然精神矍铄,笔耕不辍。

对于普罗大众而言,认识孟老,可能更多是通过他的《温州民俗百图》,挖河泥、打盗、刺瓯绣……一幅幅民俗画,被放大印制成壁画,游人刚入江心屿景区不久,即可在墙上看到他画的地道温州风俗。

曾经连环画风靡全国的年代,孟庆江这个名字更是家喻户晓,他创作的小人书《刘胡兰》、《蔡文姬》及《长恨歌》分别获第二、三届全国连环画评奖绘画二等奖,及创作三等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他笔下的刘胡兰,是根据刘胡兰亲人的口述,通过比对与刘胡兰同村的十几个孩子的外貌特征一一描摹下来的,高度还原人物形象。

近日,位于温州市第二中学及鹿城区藤桥镇小岙村的孟庆江工作室相继开馆,这位久居北京的艺术家,终于回乡,为温州百姓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

以个人影响力带动藤桥旅游

说起小岙村孟庆江工作室的落地,时间还得回溯到3年前。当时,在一位老同学的推荐下,他去了小岙村游玩,发现这里山清水秀,空气特别清新,然而该村的旅游业并没有开发,几乎不为外人知晓,于是,他突然有一种置身世外桃源的感觉。在当地村干部及友人的共同推动下,他决定在该村择一处老屋不定期居住,取名孟庆江桃源小屋。在他的设想下,庭院里要植满桃树,屋内辟有展示馆,展示藤桥当地传统的床、桌、凳等一系列老物件,免费供人参观,同时,他也将部分作品挂在其中展示。在孟老的设想里,民俗活动特别丰富的藤桥,今后可以在小岙村里定期举办节日民俗活动,以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孟老第一次推动温州本土的旅游业发展了。早在2001年夏天,他就联合几位我市民俗专家一起,向当时的温州市政府提出了恢复拦街福民俗活动的建议。“拦街福是我小时候的记忆,一直到解放初还有,温州市区的通衢大街上,家家户户张布幔,悬灯结彩。街头还上演戏曲、弹词、木偶等表演,热闹非凡。”

2002年4月,温州市区五马街区一带真的恢复了拦街福,虽然活动仅持续了一天,参观人数却超过了20万人次,最后导致交通拥堵,以至于当晚提前结束。正是这一次拦街福,让许多年轻人看到了温州传统民俗的集中展示,也满足了许多老年人们的集体怀旧回忆。

作为画家及温州民俗专家,此后,孟庆江还多次返乡,积极为永嘉岩头丽水街、温州市区三垟湿地、瓯海仙岩等风景名胜区设置了旅游规划图。

“老百姓看不懂的不叫专家”

1月25  日上午,“讴歌时代,为民写真——温籍画家孟庆江从艺六十周年美术作品回顾展”在温州市文化馆开幕,此次展览共展出孟老400幅作品,同时举行《孟庆江艺术人生画传》《孟庆江画集》首发式。在开幕式上,孟老还将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伟哉中华》捐赠给家乡政府。

“多年以来,‘讴歌时代、心向人民’,一直是我追求和实践的创作主题。我以绘画的形式,在家乡举办主题回顾展,为的就是体现自己的一种回归理念,用丹青谱写伟大时代演奏曲中的‘瓯江之歌’!这也正是对我艺途六十年最好的检验。”在孟老看来,艺术作品,思想是第一位的,技巧是第二位的,然而这并不能说他不注重技巧,他始终认为,艺术作品如果是老百姓看不懂的,创作者就不能叫专家。“我是在平民家庭里长大的,从小生活在百姓当中,懂得老百姓。”他回忆道,小时候,他居住的大院里,有许多邻居从事不同的行当,比如画雨伞的、算命的、扎纸灯的……他对于温州民俗的热爱,也便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培养起来的。

他的处女作《学生运动会速写》1957年发表在《温州日报》上。中学时,他的中国画《送旧岁》参加温州市首届美术展览,得奖后,当时的温州市长亲自把奖状送到他的手中。

从艺60年,孟老不仅创造出了许多经典作品,同时,还陆续培养了40余位温籍学生。在北京工作的数十年间,他也几乎每年都会抽空回到温州老家走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