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5年砥砺,5年奋进。自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攻坚克难,拼搏奋斗,各条战线捷报频传,成就辉煌。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将于下月正式召开,这是我市党员干部群众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本报从今天起开设“迎接党代会 迈向新征程”专栏,系统回顾5年来宁波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非凡历程,全面展示我市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方面的新举措、新经验、新成就。
本报记者 陈敏 通讯员 王锋
昨天,象山县石浦镇50多岁的俞阿姨来到象山红十字台胞医院看病,当天有宁波大学附属医院的脊柱科专家坐诊。“我们住在偏远的海岛,但经常有宁波大医院的专家前来坐诊。”
看病方便多了。这是宁波人的普遍感受。
为使老百姓“看得了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过去五年,我市下大力气深化医疗改革,推出医用耗材集中采购、“云医院”建设、签约式家庭医生制服务等破冰之举,使得“就医难”这一全国性难题在宁波得到有效缓解。名医定期到社区坐诊,家庭医生送健康上门,去年,宁波人的这些幸福事还上了中央电视台。
家庭医生签了,“云医院”建了,看病方便了
65岁的姚大伯患有糖尿病,隔三差五就要跑市区医院。自从和慈城镇中心卫生院家庭医生黄美芳签了约,姚大伯便省心了。“看病就找黄医生,约好时间不用等。如果要去大医院,黄医生也会帮我联系好。”姚大伯说。
我市推行签约式家庭医生,让老百姓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医疗、健康管理服务。据统计,自2015年5月至2016年12月,全市所有的14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均开展了签约服务工作,3300余名家庭医生累计签约65.6万人,其中重点人群47.3万人,重点人群签约率达35.69%。家庭医生为签约居民提供诊疗服务584.2万人次,减免一般诊疗费3459万元。
2014年9月,我市于全国率先开展“云医院”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42家远程会诊中心、238个云诊室,二级以上医院均开设了远程会诊中心。患者上网向医生预约时间,医生通过网络视频或电话看诊、开处方,处方药物快递上门———一种全新的“云看病”方式,开始走进宁波人的日常生活。
强基层,是破解群众“看病难”的突破口。这几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目前,“城市十分钟、农村二十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已基本形成,群众看病日益方便。
名专家名医生多了,看大病不用往外跑了
李惠利医院每年完成心脏手术约550例,在全省居第三位;鄞州二院每年成功实施肾移植约50例;李惠利东部医院至今完成肝脏移植手术160多例,手术成功率超过95%……过去五年,宁波各大医院的学科建设快速发展,各个学科涌现出一大批名医生名专家。
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市医疗卫生系统拥有省级重点(扶植)学科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市共建学科10个,市级重点(扶植)学科40个,市级重点实验室9个。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以前不少宁波人生大病就往上海、杭州的大医院跑,随着我市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这几年看病往外跑的明显减少了。
为让更多宁波人享受优质医疗资源,我市积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双下沉、两提升”工作部署,一方面主动承接市外优质资源的下沉,如市第一医院与浙江大学医学院全面合作,另一方面实现市、县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覆盖所有区县(市)和乡镇。在市中心城区,以5家市级三甲医院作为牵头单位,联合区域内的二级及以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29家基层单位,组建了5个医联体。目前,5家市级医院开设了固定的专家社区门诊52个,共派出67个专科的119名副主任医师及以上的专家到基层坐诊,使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专家医疗服务。
医保待遇高了,医疗费用降了
从今年1月1日起,我市农村和城镇的居民统一并入城乡居民医保制度。这意味着,以后“农村人”进城看病,可以享受同“城市人”一样的医保待遇。
为确保宁波人看得起病,这几年,我市医疗保障制度越来越完善,医保覆盖面越来越广。来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综合数据显示,我市参保人员的医保待遇整体水平连续多年在全省和全国同类城市中领先,目前基本实现了城乡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目标,有效缓解了参保人员因病致贫、返贫问题。
在医保待遇年年提高的同时,手术材料费用也有所下降。
为遏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自2012年起,我市向医疗购销领域顽疾开刀,探索三步评审法,进行耗材集中采购,单价2000元以上高值耗材实行零差率销售。据统计,我市先后实施了五批次的医用耗材集中采购,节省费用共计5.76亿元,医用耗材价格平均降幅15%至72.78%。集中采购所省下的费用全部让利于民,切实减轻了患者负担。
点评
作为农工党的一员,一直以来我十分关注宁波的医疗卫生工作。
缓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是个世界性的难题。没有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没有攻坚克难的拼搏精神,没有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是难以交出令群众满意的答卷的。
近年来,我市卫生系统锐意进取,走出了一条具有宁波特色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之路:耗材采购宁波规则、智慧健康宁波模式、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医疗纠纷宁波解法等一系列强基层、建机制、提能力、降费用、促和谐的举措,推进了宁波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也为全国破解医改难题提供了宁波样板。我要为此而由衷点赞!
(农工党宁波市委专职副主委 徐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