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力全开 “斗法”诈骗

来源:宁波日报 2017年01月10日 星期二 发布时间:2020-12-08 浏览量:11

本报记者 王晓峰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频频发生,诈骗手段也日益多样化,不仅对社会诚信体系造成负面影响,也对广大群众人身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害。尤其是去年发生的3名学生遭电信(网络)诈骗后死亡的事件更是引起各方关注。

如今全社会都在重拳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行为。就在去年年底,一批针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新规开始实施。除了银行ATM机转账要24小时到账外,还有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联合印发的《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案件冻结资金返还若干规定实施细则》,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等。

我市公安机关也借助这股“东风”,从“线下”到“线上”,从“大案”到“小案”,全方位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打击行动进入了“快车道”。

家族式、年轻化、公司运作成犯罪新特点

在QQ上冒充老板向会计“发号施令”,将公司的资金挪进自己的口袋,这样的骗局并不新鲜,但受害者接连不断。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的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背后,作案者居然是一名未成年人。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进入了新阶段,“家族式、年轻化、公司运作”成为此类犯罪的新特点。

历数去年我市公安机关破获的几起电信(网络)诈骗大案,都有这些特点。去年4月,宁波某大学一名在读研究生孙某通过世纪佳缘网站结识了一名“女孩”,结果被骗1880元。江北警方介入调查,至7月7日,抓获93名涉案嫌疑人。令人唏嘘不已的是,被抓的涉案嫌疑人以“90后”居多,年龄最小的还未到16周岁,就连“老板”也是个“90后”。

鄞州邱隘派出所曾破获的一起百万元级别的网络赌博与网络诈骗合流案件,警方前后抓获并刑拘了45人。“这些人也是以年轻人居多,其中还有临近毕业的大学生,以及未成年人。”民警说,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之所以越来越年轻化,一个重要原因是其违法成本相对较低,导致扩散趋势加快。“学有所成”者往往单飞另组团伙,而这些人中又以学习能力较强的年轻人为主。

另一方面,现在的电信(网络)诈骗团伙往往是家族形式的,其骨干多为家族成员,下级管理也以老乡居多。同时,骗子也在“与时俱进”,打着电子商务的旗号,注册公司并租用写字楼招录员工,有专门的中层管理人员,对下级业务员实施考勤以及绩效考核,甚至还配备专门的技术团队,为诈骗提供各种服务。此外,年轻的诈骗团伙更“聪明”,为了“低调”,往往他们单次诈骗金额并不高。

“这些新出现的特点需要引起各方重视,在源头管控上下功夫,对其进行遏制。”民警说,纵观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发展历史,可以明显地看到,其已经形成了黑色产业链,甚至“光明正大”地以公司的面目出现。

“线下线上”“大案小案”齐关注

面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出现的新形势,我市公安机关也在转变打击与预防模式。从以前单纯的“线下”打击发展成打击的同时还注重“线上”防御,从主要关注“大案”到“小案”也抓,我市正在全方位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

就在去年12月6日下午,鄞州邱隘派出所接到上级部门指令,称其辖区内有位市民可能陷入了电信(网络)诈骗的陷阱,要求尽快找到当事人。经过多方努力,民警终于在一家宾馆内找到了当事人唐女士。见到突然出现的民警,唐女士一脸疑惑。经过一番解释,她才知道自己差点被骗了。原来,当天上午,她接到一个自称是“上海市公安局刑警队民警”的电话,称她的银行卡涉及一宗洗黑钱团伙犯罪,要求去宾馆开房配合检查……

无独有偶,去年11月21日,市反诈中心在对一批疑似遭遇诈骗的被叫号码逐一进行电话回访时,发现一手机号码异常,疑似被骗。反诈中心立即与该号码持有人联系,成功阻止了这起“拘捕令+安全账户”骗局。当时当事人正按对方要求准备将用于购房的180万元转账汇出。

这两起案件看似普通,但其实不然。因为“拘捕令+安全账户”骗局一般都是事发后,受事人醒悟过来,然后报警求助并紧急止损。这两起案件都是网上巡查先发现,案未发就掐灭。据悉,这是我市公安机关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新常态———“线下”要打,“线上”要堵。

与此同时,我市公安机关在破“大案”的同时不忽视“小案”,打破了不法分子长期以来的心理惯性。去年9月,江北公安对33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起因就是有人遭遇婚恋类网络诈骗,被骗走1880元。而警方通过深挖,破获了超600万元的大案。又如鄞江破获的一起游戏账号诈骗案件,也是当事人被骗近万元,最后挖出了上百万元的大案。

“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需要全方位发力,挤压它的生存空间。”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说,市反诈中心启用以来,已受理诈骗警情1.5万多条,已止付与劝阻这类案件各400多起,止付金额4千多万元,拦截转账资金1千多万元。如今,我市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上涨的势头已被初步控制,发案同比下降了一成多,涉案总金额同比下降1.8%。发案数和涉案总金额数实现近年来首次负增长。

条条新规专门针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危害性日益受到重视。从国家层面来说,此前的多部门联合治理电信(网络)新型犯罪的联席会议制度、反欺诈中心,以及去年年末连续出台的多条新规,条条是专门针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而设的。

据悉,去年12月1日起,银行ATM转账新规实施,除本人同行账户互转能实时到账外,本人跨行和向他人转账,24小时后才能到账;如对转账存疑,可在24小时内撤销。这条新规对于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是一大利好消息,因为有了缓冲时间,被骗者的利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

同样是去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的法律标准,统一执法尺度。同时,明确规定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达到相应数额标准,并致人死亡的,将对实施诈骗的犯罪分子酌情从重处罚。

“电信(网络)诈骗禁而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缺乏统一的法律标准,以至于现实中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分子的处罚往往偏轻,造成电信(网络)犯罪成本低。”有民警分析说,上述新规出炉,有助于进一步规范执法,加大对电信(网络)诈骗的惩处力度。

近期还有一条新规特别引人注目。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联合印发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案件冻结资金返还若干规定实施细则》。细则规定,公安机关可以通过银行业金融机构协助,直接把冻结的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案件涉案资金原路返还到被害人提供的银行卡里,改变了以往必须由法院对相关涉案资金进行判决的情况,使一大批冻结资金可以迅速便捷地返还给受害人。

有民警告诉记者,在该新规出台之前,对于已经被公安机关依法冻结的电信(网络)犯罪案件涉案资金,主要途径是通过查找涉案银行卡开户人,然后由受害人以“不当得利”向法院提起诉讼,再由法院对相关涉案资金进行判决。在实际操作中常遇到各类麻烦:对于权属明确的案件,且能够找到涉案银行卡开户人的,走法院程序也要花3个月甚至6个月以上的时间;而对于无法查找涉案银行卡开户人的,就无法通过以上程序进行返还。

然而,现实情况是,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中,动辄有数百人被骗,且分布在全国各地,查找起来难度不小。同时,有些涉及“桃色”的诈骗,受害人唯恐避之不及,更不愿意配合,要最终按照程序返还资金难度更大。还有一些受害人,由于被骗金额不大,在法院起诉阶段,往往需要花费较多诉讼成本,也不愿意再花精力追讨。

此外,还有特殊情况存在,比如涉案账户为境外人员开户,那么开户人就无法找到。“新规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目前我市约有2000万元冻结资金可按照新的《实施细则》办法返还给受害人,相关部门正在抓紧部署,争取在春节前将资金返还完毕。”民警说。

遏制诈骗,还有很长路要走

全国首创“串并战法”并以此破获数千起电信(网络)诈骗案的公安部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特邀刑侦专家,广东省公安厅刑侦局大案处科长朱嘉伟就认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屡打不绝,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侦破难度大,犯罪分子采用远程、非接触的方式实施诈骗,属于智能化犯罪;二是地域性职业犯罪重点地区整治工作不彻底;三是金融等领域仍存在一些管理漏洞,大量银行卡被犯罪分子用于作案;四是电信领域仍存在一些管理漏洞,手机、宽带用户非实名问题仍然严重;五是现有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难以适应打击犯罪需要。

如今,随着新规的实施,部分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总体形势依然严峻。

据悉,今年360互联网安全中心做过一个调查:在用户接到所有诈骗电话中,虚假的金融理财诈骗最多,占43.2%;而在诈骗电话的号码源中,固定电话呼出的诈骗电话数量最多,占所有诈骗电话呼叫量的56.0%,手机呼出的诈骗电话仅占诈骗电话呼叫总量的15.4%。“金融、电信领域存在的管理漏洞,这个局面亟需改变。”北京盈科(宁波)律师事务所徐丽红说。

她建议,防范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在执法上要从严、从重。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有的案值惊人、有的案值小,但是看似很小案值的案件很可能是一个庞大的诈骗团伙在幕后操作。因此“一律立案”对于打破骗子的心理惯性有积极作用,同时对于串并案件,实现批量破案有促进作用,此外有利于公安机关完善证据链条,依法惩治犯罪分子。

徐丽红还表示,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还需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因为在大数据时代,大家都成了信息世界的“透明人”。如何重塑社会诚信,塑造诚信自觉,这成为未来多元化杜绝电信(网络)诈骗所必须予以考量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