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家训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培育

来源:宁波日报 2016年04月07日 星期四 发布时间:2020-12-08 浏览量:13

陈依元

家训是对家庭成员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是一个家庭乃至家族对社会作出的道德承诺,体现了一种正向价值观。发挥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重要作用的家训,无论是在“家国同构”、爱家爱国方面,在倡导家族和谐、社会和谐及诚信方面,还是在训导子孙后代崇德向善方面,价值追求大都是积极向上的,摈弃其中的时代局限性,它与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追求存在内在一致性。

一、浙东家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追求的内在一致性

家训文化是浙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我们对浙东文化中的家训研究不多,对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关系也关注不够。作为明清以降的文化高地,以推崇“天地良心”、家国同构、崇学向善、经世致用、诚信做人、弄潮进取、倡导工商为主要特征的浙东文化由于传播甚广,对本区域乃至全浙全国的家训均有深刻影响。而浙东文化中的家训文化(以下简称浙东家训文化)无疑有益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应借鉴浙东先辈教育子孙的有效方式,借助家训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加以时代性改造,让它成为培植核心价值观的民间载体与践履平台。

王阳明家训、宁波郑氏家训、宁波西门袁氏家训等,其核心内容大都倡导“慈、教、孝、友、恭、和、柔”等,提倡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这些与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尤其是公民群体及个人层面“文明、敬业、诚信、友善”的内容一脉相承、基本契合。

王阳明家训是一首三言诗,题为《示宪儿》,是他写给堂弟王守信之子的。它倡导重德修身、诚实和谐、崇学向善,字字珠玑,精辟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家训曰:“劝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勿说谎,勿贪利。勿任惰,勿使气……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举凡做人、做事、心地、读书、孝悌、谦恭、礼义、饮食诸方面都谆谆教导,如何做一个堂堂正正、内外兼修的完人,从中透出一股“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雄心与正气,值得今天发扬光大。阳明先生既倡导了文明和谐的伦理道德,又提出了积极向上的日常规范。宣扬心地善良的“心学”是王阳明思想的核心,其家训的最后一部分则揭示了“心学”之精髓———“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强调了“心”之重要,向往“心地好”、心灵美。 

清初浙东史学派学者之一郑梁(号寒村),曾是黄宗羲甬上证人书院的高座弟子,他与子郑性创建的半浦村二老阁,一度成为浙东文化中心。其《郑氏家训》称得上集理学、心学之大成,主要内容可归纳为8个字:尊祖敬宗,和家睦族。受郑家影响,半浦村乃至整个慈城地区民风淳朴,重情重义、以礼待人、孝老爱幼、克勤克俭成风。 镇海澥浦镇郑氏十七房以“耕、商、读”传家,后人信奉16字家训———崇商尊儒、明礼诚信、乐善好施、慈孝睦邻。主张“做事就是在学做人”、“以礼待人,诚实做人”,做人做事都要有诚信,生意人应将诚信经营放生第一位,这样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获得好口碑。

史氏是宁波的一个名门望族,全祖望在其《甬上族望表卷》中把史氏排在第一位。南宋住在东钱湖附近的史氏第3代史诏以孝义名闻乡间,被宋徽宗征聘为“八行高士”。史氏家谱中的家训也因此名为“八行”家训。所谓“八行”,乃“孝、友、睦、姻、任、恤、中、和”。家训教导:“孝为百行之原”。“善兄弟为友”,强调兄弟互相敬爱。“患难相恤,困乏相助,丰俭多寡,惟力是视,是为睦”。如何处理亲戚关系?提出“导之以和,文之以礼,凡往来酬酢,去炎凉之见,而予以笃挚之忱,是为姻”。在知人用人上,提出“无恢宏之量,不能任;无刚大之气,不能任;无坚忍之心,不能任”。同时,家训在“恤、中、和”中还提到,要有周济贫乏之意;要求喜怒哀乐和欲望应保持适度,行为要合乎礼仪,中正不偏,和而不同,防止中心不正,情欲失和,行为偏激,背离人道,以利社会中和。

许多浙东家训中,类似“大家族之道,在亲爱和善,在助教正德,在齐心同力”“成大人之道,在齐家尽孝,在诚忠义勇,在施才报国”“成大爱之道,在忘己无私,在彰德好施,在力行善教”这样的劝戒比比皆是。余姚《竹桥黄氏家训》受黄宗羲影响很大,它倡导敦孝悌、和乡邻、明礼让、务本业、端人品、隆师道、戒争端、敬尊长等。余姚历山张氏、下河严氏、姚江楼氏等名门望族也都有家规家训传世。其中,下河严氏为严子陵后代,严氏《始祖遗训》56则和《省身十则》倡导“忠、信、礼、义”,追求国泰民安、家国同构、家族和谐。 

二、家训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间载体与践履平台

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应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入脑入心”,真正化为每个公民的“内心律令”。为此,就要找到一些合适的民间载体,家训就是其一。

作为乡愁的记忆载体,家训拥有极其广泛的民间基础。家训深植民间,深入千家万户,遍布东南西北,有家族的地方,无论是大家望族,还是耕读农家,大都有家训借助家谱、宗祠、牌坊、中堂等传继下来,代代相传,深入人心,沉淀、固化为一种文化心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离开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与民间“源头”,核心价值观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就缺乏群众性与生命力。家训雄厚的民间基础与对其深刻的价值认同,使其成为培育、深植、弘扬核心价值观的最好民间载体。

家训也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最好践履平台。核心价值观建设应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应强化行动力,重在践履,落细落小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践行核心价值观要让“百姓日用而不知”。家训极重“修身”,家训中的人生哲理、处世德行无不落实到衣食住行、言谈举止这样的细节里,使家庭成员在“日用而不知”的状态下,“细雨润无声”地接受熏陶,学会做人处世。它能让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在吃穿住行、婚丧嫁娶这样的生活琐事中不知不觉地培养起一种正向价值观,从而“日用而不知”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那么,如何让家训成为核心价值观的践履平台呢?一是家训宣传展示,“入百姓眼”。可借助报纸、电视、网络、微信等平台,将家训和家训故事加以宣传展示;利用宣传册、流动展板、公益广告牌、文化墙等进行宣传,或拍成纪录片,汇编成书。如余姚就将编撰或出版《姚江优秀传统家训集》《姚江先贤名人家规家训集》。二是家训故事巡讲,“入百姓耳”。三是活动传播,“入百姓心”。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活动,如将家训融入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活动,“家家有家训,户户好家风”活动,“立家规、传家训、树家风”活动,“好家风”家庭评选活动,家训楹联书写、书法展示、方言说唱活动,家训挂厅堂活动,家训家风故事会,好家训提升为村规民约活动,青少年背诵家训等活动等。借助这些活动,使家训成为百姓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使人们自然而然、习以为常地践行核心价值观。

(作者为宁波大学教授、市社科联原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