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温州浙南科技城成功获评浙江省双创示范基地,这是我市迄今首个入选的省级区域性双创示范基地。温州浙南科技城是温州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平台,而今后也将成为支持这一中心不断完善发展的强劲动力。近日,龙湾区出台《打造温州科技创新中心的实施方案》,计划争取通过五年时间,通过加快浙南科技城建设、新兴产业培育、创新体系打造、科技精准招商、人才集聚创业、科技金融发展等6方面的工作部署,加快推进温州高新区跨越发展和浙南科技城开发建设,强化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打造温州创新发展的核心引擎。
截至5月底,浙南科技城各项建设工作稳步推进,累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33.24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91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7.86亿元,新产品产值7.72亿元,技工贸总收入预计超80亿元。其中项目建设方面,今年以来新建项目11个,续建30个,竣工3个,初步形成连片开发态势;在强化创新动能上,所属孵化器清理腾挪空间1.1万平方米,新入驻企业18家,累计入驻105家,实现销售收入4.79亿元、科技投入1003.9万元;招商引智上,包装推介企业总部园、信息产业园等12个总用地6892亩的招商区块,对接各类项目193个,引进落地35个,成功创成省“千人计划”温州产业园。此外,在征收拆迁、要素保障方面也取得显著进展。
本报记者 陈蜜
报道组 黄日聪
力争五年实施重大项目75个以上
举全区之力推进浙南科技城建设,力争五年实施重大项目75个以上,实现固定资产投资750亿元。精心打造浙南科创小镇,积极争创省级特色小镇。积极争创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深入实施“大拆大整”。积极引进新兴产业领域具备国际一流水准的企业,争取五年引入社会投资400亿元以上。
积极培育扶持新兴产业
深入实施温州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八年五倍增行动计划,打造若干完备的高新技术产业链。加快传统产业高新化。加大温州空港新区产业平台建设力度。整合提升新型产业集群基地,着力打造具有国内影响力的新型产业集群。重视发展总部经济。积极培育和扶持领军企业和高成长型企业,争取新增年销售产值超10亿元企业(集团)5家、高新技术企业50家、市级以上科技型企业300家。
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
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共建研发机构,大力引进科研世界500强企业研发机构,培育发展企业技术工程中心、企业重点研究院、企业研究开发中心等研发梯队。加快孵化器建设,培育以特色产业、创业创新为主要功能的特色小镇,创新研发服务和保障体系建设,集聚各类科研与技术服务平台、创业服务机构,建设服务全市的温州科技大市场,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联盟建设,形成创新服务链。加快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
重点招引高新技术产业项目
重点招引激光与光电、生命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争取国内招商引资和利用外资年均增速分别保持在30%、20%以上,累计引进总投资亿元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50个,确保每年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区引资总量的30%以上。加快招引重大创新创业项目。优先招引总部项目,争取引进各类总部(地区总部)企业40家。
建立一批院士专家、博士后工作站
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搭建人才项目引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助推平台,大力实施“580海外精英”引进计划、海外工程师引进计划、领军型团队引进计划、“750罗峰计划”,积极引进掌握国际领先技术的高层次人才、与产业具有关联性的高端产业人才、具有持续创新能力或成果转化能力的创新团队,创成省“千人计划”产业园,建立一批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带动高端资源集聚发展。健全高端人才引进机制和激励政策,完善人才评价制度,创新高层次人才人事编制管理和动态管理机制,争取纳入省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
打造温州科技金融试点区
深化科技金融结合示范区建设,围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快建立健全集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基金、互联网金融、科技信贷、股权交易、上市融资等于一体的科技金融支撑体系,打造温州科技金融试点区。设立科技创新投资引导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健全科技金融服务机制。推行专利权质押融资贷款和科技保险,探索“科技型中小企业集合债”等科技债券。深化与区域性股权交易平台合作,扶持重点企业加快上市步伐,力争2021年拥有3家上市企业。
龙湾打造“五大中心”之一
温州科技创新中心
以浙南科技城建设驱动温州高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争取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一年上轨道、三年见成效、五年大跨越”。
创新能力
集聚全市50%以上高端科创资源;
建成重大科创平台30个、省级以上孵化器10个、众创空间60万平方米;
引进培育各类研发机构150家以上,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0家以上,引入创新创业项目200个以上,实现全区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3.1%以上,科技投入年均增长15%。
新兴产业
基本形成若干具有价值链控制优势和规模竞争优势且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激光与光电、生命健康、新材料、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在科研领域具备较高的国际水准,实现全区技工贸总收入超2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0%,引入支柱型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5个以上。
高端人才
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内外重点科技创新团队100个以上;
“千人计划”人才80人以上,海内外创新创业人才300名以上,科技创新人才总量达8万人以上;
实现专利授权量累计3万件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15件,创成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