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头猛劲,高达百万元——黄杨木雕的市场与收藏

来源:温州日报 2017-02-15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8 浏览量:11

目前,我市木雕艺术大师陈锡强主编的《庄重与妙美——黄杨木雕艺术》一书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本书以图配文,全面介绍了黄杨木雕艺术品的收藏和鉴赏知识,包括我国黄杨木的品种分类,各地黄杨木的特性和品质,黄杨木雕的工艺流程、常见题材、操作技法、主要产区和流派、名师、名作,以及黄杨木雕艺术品的保养收藏。

——编者

陈锡强

上世纪,台湾曾流行收藏工艺美术品(含黄杨木雕艺术品),如台湾一位90高龄的老人,就收藏了明清以来的黄杨木雕佳品1万多件。本世纪,这股“风潮”进入中国大陆,自从上世纪90年代国内艺术品拍卖兴起后,1995年,上海朵云轩拍卖会中推出清代黄杨木雕《如意观音》,以22万元成交,这价位在当时不低。进入本世纪后,随着收藏市场升温,黄杨木雕艺术品在拍卖场的亮相增多。

近十年来,黄杨木雕艺术品在拍卖市场,风头猛劲,市场价格令人吃惊:2005年,明末清初黄杨木雕《何仙姑》,成交价36.8万元。2006年,清晚期温籍朱子常黄杨木雕《送子观音》,成交价55万元,其《三星拱寿》成交价41.8万元人民币。2007年,清代黄杨木雕《铁拐李》,成交价275万元。2009年,明江福生雕黄杨人物故事笔筒,成交价112万元。2011年,清施天章黄杨木雕十八罗汉山子,成交价138万元。2012年,明末清初黄杨木雕《瘦骨罗汉》,成交价109万元,清黄杨木雕《铁拐李》,成交价40.2万元。2014年,明末清初黄杨木雕《鱼篮观音》,成交价115万元。2015年,现代阮宝光黄杨木雕《读给婆婆听》,成交价105万元。

近几年的艺术品拍卖会上,出现了许多当代大师创作的黄杨木雕艺术品,比较大众化,价位不算太高,市场前景非常看好。2008年,在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现当代雕刻艺术”拍卖专场上,乐清有4件黄杨木雕作品,分别为王笃芳的《庄子》、高公博的《屈子行吟》、郑宝成的《屈原》和牟湘波的《人在旅途》,成交价最高者为6.72万元,最低为3.136万元。2008年至2010年间,上海徐宝庆的《帮助小朋友》《梳》《童子乘龙》《抬轿子》等作品,竞拍最高额为28.6万元,最低价为4.95万元。

2012年在杭州“天工艺苑”拍卖会上,叶萌春的《伏虎罗汉》,成交价为11万元,2013年上海尊木拍卖会上叶萌春的《马舞》,成交价为15万元。

2013第八届中国(东阳)木雕竹编工艺美术博览会期间首次举办了木雕(竹编)大师作品拍卖会,共征集50多位省级以上木雕大师的113件作品,40%成交,超出预期效果。其中有福建、温州、乐清等地大师的黄杨木雕艺术品20多件参加拍卖,价格最高75万元,最低1万多,90%在10万元以下,有多件曾是获得国家金奖的复制品。

2013年浙江佳宝春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王笃纯的《春江水暖鸭先知》,成交价为7万元;《水乡即景》成交价为8.5万元。2014年10月在东阳“精工善艺”百件木雕(竹编)大师作品拍卖会上,王笃纯黄杨木雕《晚归》成交价为5.4万元。一系列的艺术品拍卖会活动是促销好途径,为购销双方搭起一个桥梁,大大地调动了双方的积极性和热情,也对作者和作品起了宣传和包装的作用。

伴随着拍卖的兴旺,黄杨木雕的收藏者也日渐增多,大致可分为三类:专业型收藏者、爱好型收藏者、大众型收藏者,他们的收藏品都各有自己的标准和要求。

专业型收藏者占1%-3%,可称为收藏专家。其特点是具有三力,即实力、魄力、能力。实力是指具有相当的藏品和经济实力;魄力是在收藏中具有超前眼光和决断能力;能力是指识别精品的专业水平,如识别真伪的能力、历史考证的能力、对风格技法的熟悉等。

专业型收藏专者对黄杨木雕艺术品的要求是走高、精、尖。收藏品具有时代特点,风格传统,作品工细,以稀为贵。如名家朱子常的人物雕像,清纯隽逸,神韵自如,开创了黄杨木雕的一代新风,特别是他的衣纹处理被称为“吴带曹衣”,很贴身,很流畅。朱子常黄杨木雕作品,已成为众多收藏爱好者梦寐以求的珍品。

专业型收藏者主要关注两大类名家:一类为名家名作遗作,如朱子常及其弟子(清末民初)的遗作,上海与温州已故徐宝庆、王凤祚、叶润周、陈志云、虞明华等具有某个时代特征的佳作。一类为当代名家大师,特别是那些获得国家级大奖,或被博物馆收藏、被社会一致公认的大师之作。收藏渠道主要来自国内外拍卖市场、工艺美术精品展览会,或直接向作者订购并获取收藏证书。

爱好型收藏者约占20%-30%,来自社会各界。收藏品的标准是:只要符合自身审美要求,认为比较满意的,可以不一定都是名家雕刻,但作品一定要雕工精细,风格独特。他们把目光集中在中青年大师的作品上,这类作品今后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更有巨大的升值空间。

大众型收藏爱好者约占70%-80%,出于实际需要而购买黄杨木雕作品,以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如室内装饰需要,社会人际交往的需要。在作品选购上没有前两者要求高,只要题材内容吉祥、符合对口需要、技艺不太粗糙、具有纪念意义的,都会唤起这类爱好者的购买欲望。这类大众化收藏者,他们的收藏品较接地气,贴近生活,需求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