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湖畔 沧桑今昔

来源:温州日报 2017-06-14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8 浏览量:12

过白鹤峡,沿飞云湖,我们来到了百丈镇。同行的文友告诉我,在百丈镇,司前溪和洪口溪汇合,开始称飞云江,当地人叫大溪,是飞云江中游的开始。两溪交汇处原来叫百丈口,水面宽广,上有东岸桥和叶岸桥,飞云湖就像它的名字一样,烟波浩渺,云蒸霞蔚,广阔地铺展在泰顺和文成的群山之间,是浙南最大的湖泊。

1997年珊溪水库启动建设,百丈、莒江、洪口等地共移民一万三千多人,百丈镇政府迁移到山头发洪背,移民560人,与老百丈对应,人们习惯称之为新百丈。2001年珊溪水库蓄水,在江水边发展起来的百丈口和那些星星点点的村落,永远沉睡于水底。

如今,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和天空一样蔚蓝的湖面,四面青山环绕。

我们在湖边行走,有时也停下来久久地眺望湖面。

老百丈:昔日家园沉没水底

泰顺县文联副主席潘家敏说:百丈镇周边水系发达,“百丈”一名,就因水而来。百丈镇到飞云江下游的平阳坑滩脚70公里的溪流中,据说有 100个滩,每个溪滩一丈高。清代时,泰顺有位进士感叹:“百丈百滩,一滩一丈。迢迢罗阳,如在天上。”的确,当时外地人来一趟泰顺不容易,闽浙交界一带群山连绵,交通闭塞,泰顺是浙江省海拔最高的县城。不过,老百丈是泰顺县地势最低的乡镇,海拔不到一百米,此处碧湖盈盈,水流平缓,在陆路交通不发达的年代,老百丈依靠活跃的水运商船,成为百年繁荣的商埠。据史料记载,早在唐宋时,百丈口及周边农业和手工业有所发展,烧制的一些陶瓷要从百丈口走水运。到了明代,百丈口已有一定规模的码头集市,官府派遣牙官进行管理,收取商税。至清代中叶,飞云江航运兴起,百丈口埠头船舶密布、人流熙攘,百丈镇成为那时闽浙交界的物资吞吐口岸和商品集散地,每年物资吞吐量达30万吨左右。抗战时期,一些知名院校和企事业单位为避战乱迁移至百丈镇,百丈商埠达到了历史巅峰,飞云江上船舶如织,排筏如梭,出现了庞大的运输船队,仅百丈口,专业运输的木帆船就有200多只、竹筏100多条,场景十分壮观。这种热闹繁华的景象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五十年代,那时候,泰顺县的财政收入90%来源于百丈镇。

泰顺县作家协会主席季永交说:昔日百丈口三面环水,除了洪口溪、司前溪在这里交汇外,还有从龙台背上下来一条小溪流,晶莹透亮地从百丈口中间穿过。街道有横街、直街、新街,街面由鹅卵石铺成,有砖砌的防火拱门,每天都打扫得一尘不染,两旁开满商铺货摊,物资琳琅满目,人流熙熙攘攘,挑夫和船老大成群结队,又有大量外地商客来往,让百丈口的生意十分兴隆,曾一度被称为“小上海”。

百丈镇的男人除了撑船,还会放排。刚刚下过雨,溪水汹涌澎湃,溪面上云烟四合,站在木排、竹排上的男人,肌肉山崖一样结实,行动猴子一样敏捷,目光炯炯,挥舞着手里紧握的撑篙,竹排飞箭一样穿梭在飞云江上。百丈人善于网鱼钓虾。飞云江的溪鱼异常鲜美,没有鱼腥味,骨头是软的,还有溪螺,烧出来的汤是甜的。溪里甲鱼多,雌甲鱼在溪滩的沙子里生蛋,一窝十几个,大小如鸽子蛋,白色,在阳光下发着亮光。

今年86岁的潘连守,是目前百丈镇仅存的唯一一位造船师傅。他说:飞云江上的木帆船也叫大嶨艇,一艘船的载重量为5吨,可乘坐55人。从百丈口出发,到飞云江入海口瑞安西门码头,全程120公里,其中溪流段和潮汛段各占一半。木帆船一般长16米、宽2.5米、高0.85米,船体披着用棕叶和竹子编织成的船篷。船上每个部位都有名字,如头仓、二仓、后仓、睡仓、刮水仓、火房仓等。木帆船组队出行,少者五六艘,多者十来艘,从上游往下游走叫下行,船只基本上都是满载,溪水大的时候一天就可以到瑞安;船只上行不能满载,一般装2至3吨,要两到三天才能到百丈口,船只过水滩要伙计合力拉纤上滩,一人用肩头柴背船头,其他人用箩缆、肩攀等工具拉纤,大家叫着号子,船一点点地往上游走,到了水潭上才能张帆借风力用桨划船。到了枯水期,溪水浅了,船上不来,就人工扒一条三米宽一米深的水道,把船从水道中扛上来。这条响着船夫号子的飞云江,记载着曾经繁荣的水运贸易,也记载着船帮夜以继日的辛劳和汗水。

潘连守说:“我不会撑船,只认造船,我父辈是造船的,我18岁开始跟哥哥学习,从锯木板、打下手开始,20多岁单独接活,1956年我进了百丈造船厂,造船要一位师傅两个帮手,体力好的师傅30工可以造一艘船,我个子小,30工还做不出。百丈运输社有船只150艘,新旧更替,造船工30多人长年累月造船修船,还是忙不过来。”

潘连守对造船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他总把造船的工具擦磨得亮晶晶的。2011年,已停了10多年手艺的潘连守又开始造一艘木帆船,俗话说“造一只船,树三间屋”,意思是造船价格昂贵,老人节衣缩食,三年后完成了船体制造。老人把我带到了他女儿家里,一楼的正间就摆放着这艘木帆船,我在船边走过,木帆船发出一股淡淡的香气。飞云江上百舸竟流的风光已经不再,而潘连守老人与他打造的最后一艘木帆船,成了我们欣赏的风景。

百丈口的男人离不开飞云江,百丈口的女人也一样。女孩子喜欢下江游泳,那一头秀发随着水波飘来荡去,柔软如丝。溪流这么宽,溪水这么好,把她们个个都泡得水灵灵的。她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懂得审美,知书达理,她们见过世面,活泼开朗。她们能说会道,说话声和着溪水的潺潺声,就要提高音调,有人说百丈口的女人嗓门特别大,是有道理的。

夏天的傍晚,百丈口家家户户提早吃晚餐,饭后游泳戏水或在溪水岸边纳凉,大家把门板床或竹床板排在溪岸上,排成了一条长龙,大人躺在床上轻摇蒲扇,小孩则仰头数星星。百丈口是一个没有蚊子的地方,因为大家爱干净,房子又大多建在陡坡上,没有积水,下雨天雨水一冲,地上什么脏东西都留不住,不会滋生蚊子,连苍蝇都很少。

季永交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县城教书,有朋友在百丈镇中心校教书,我常过来玩,我看见学生上学放学都要爬这长长的石阶,有300多级,学生在操场上打篮球,有时篮球打出操场,滚到山脚下的直街上,学生就要下山捡篮球,一个来回将近半个小时。珊溪水库把百丈口淹掉了,但这个学校没有淹掉,还矗立在那个山头上,那个山头成了飞云湖上的一个孤岛。”

新百丈:休闲体育小镇兴起

赖兆欲是百丈镇飞云湖居委会党支部书记,他说:“我原来是陈宅村人,为了珊溪水库建设,陈宅村村民400来人全部移民,300多人移到瓯海,70多人移到发洪背的飞云湖居委会。我几个兄弟都在外地工作,自己想守住家乡,但发洪背没有田地,山园也不多,怎么生存?我想到发展养殖业,我养了大量的黄牛和山羊,效益十分可观,许多人跟着饲养。我们这个居委会2006年山羊存栏数850头,黄牛存栏数370头,可是,畜禽养殖业会造成水源污染,珊溪水库是温州的“大水缸”,我和水库周边的百姓意识到污染的问题,忍痛关停养殖场。”

赖兆欲带头种植茶叶、杨梅,几十亩上百亩地栽种。他发展的无公害绿色农业得到了政府的扶持,且收成好,销路好,于是许多农民跟着种植起来。目前,赖兆欲有200多亩杨梅基地、100多亩茶叶基地。每年春天茶叶出产时,许多松阳茶商会上门收购茶青。这些年,百丈镇每年出产茶青100多吨,种植大户每年收入几十万元,小户也有十多万元。飞云湖边有许多杨梅基地,水库的小气候特别适宜杨梅生长,这里的杨梅要比别处早十天半月上市。几年前,果农又开发脐橙基地,很受消费者喜欢,价格稳定。至今,百丈镇已发展杨梅、茶叶、脐橙、板栗、猕猴桃、中药材等特色种植基地1.8万亩,其中精品园基地8个、示范基地12个,初步形成了“季季有采摘、村村有特色”的产业格局。飞云湖的水质也恢复了原初的纯净,百丈镇依托水资源,绿色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开阔。百丈人还把农业与旅游结合起来,推出采摘游等项目。

赖兆欲说:“飞云湖与群山相连接,满山蓊郁荫翳的树木与碧波荡漾的湖水相辉映,加上云遮雾绕,恰好构成了一幅雅趣盎然的山水画。我当书记三届了,每次在村民大会上都说:生态环境一定不能破坏和污染,树木高大起来,柴草茂密起来,能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还能促进土壤质地和养分的改善。”

为了保护碧水蓝天,百丈人曾在摸索中煎熬,如今,苦日子已是尽头,百丈镇谋求“零污染”的绿色产业已经硕果累累,创成国家生态乡镇、生态产业优势日益凸显。

百丈镇干部周世明告诉我:前几年,百丈镇先后引进浙江、辽宁两省5支皮划艇队共200多名运动员、教练员进驻训练,镇里建设了运动员宿舍楼等,提供给他们使用。国家皮划艇队教练雷文斌是泰顺包垟人,他对家乡的体育事业倍加关心,奥运冠军孟关良每年都来百丈镇两三次,指导运动员训练,对水上运动基地给出的评价是水质好,环境优,风速适中,气候宜人。2014年11月,由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和水上运动管理中心主办的全国青少年赛艇训练营,也在百丈镇正式开营,这支“国字号”队伍,在飞云湖水上全力备战2020年奥运会。此外,甘肃皮划艇队、辽宁曲棍球队都入驻这里。同时,民间体育运动也在百丈如火如荼展开,2013年11月,全国露营大会落户百丈,全国各地近两万名户外活动爱好者在此安营扎寨。长达27公里的环湖自行车赛道,正沿着飞云湖畔徐徐展开,建设基本完成,百丈镇“休闲体育小镇”名至实归,而飞云湖的波光潋滟、烟水空濛,将带来更多生态环境、生态建设的遐想空间。

老百丈乡愁绵延,飞云湖碧波浩渺。失去一个家园,只在恍惚之间,建设一个家园,需要几代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