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云集:日报伴我一路成长

来源:温州日报 2017-06-13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8 浏览量:12

萧云集,1962年出生,199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苍南人。1983年以来,已在国内外报刊发表摄影作品三千多幅,获得省级以上摄影奖50多次。1999年在台湾举办个人影展。出版有《萧云集摄影作品选》、《时代映像》、《摄于日本》、《乡土温州》、《温州苍南夹缬》、《温州活路》等著作。

本报记者 宝钢

因为摄影和日报工作的因缘,记者1988年就和萧云集有了交集。初次见面,他给人的印象是不善言辞,甚至有点木讷。

如今的萧云集虽然形象变化不大,却非常健谈,总有说不完的话题,滔滔不绝的神态和肢体语言,完全今非昔比。

说起那些年的故事和人生体验,萧云集完全沉醉其中,如数家珍,流露出对从事的工作和摄影事业的执着、坚守和投入。

日前,记者联系采访萧云集,他说这几天正忙着“苍南希望工程纪实”系列摄影作品展览。1994年他参加全国摄影理论年会期间得到了由著名纪实摄影家解海龙亲笔签名的《我要上学》一书,萧云集读后颇受启发,翌年就着手开始拍摄“苍南希望工程纪实”系列,他跑遍了苍南的山山水水,拍摄了大量纪实图片,认真记录归档,并不时在《温州日报》发表相关报道。今年5月初,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他准备在新建成不久的苍南文化馆举办大型纪实摄影展览,并邀请部分当事人参加。此事已引来包括中新社、浙江日报、凤凰网等媒体的关注。

萧云集说,是温州日报开启了他的“成名之路”。在他家里,记者看到了厚厚一叠剪报本,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他历年来发表在《温州日报》的新闻图片、报道、艺术作品和文章。自从事摄影工作开始,他清楚地记得,自己见报处女作就发表在1983年6月10日《浙南日报》(温州日报前身)第一版上。这对于一个刚刚从事摄影的年轻人来说,不啻是一个莫大的鼓励,这不仅开启了他业余“摄影记者”之路,甚至萌生了要把摄影作为自己毕生事业的念头。

他说,那时的报社工作条件比较简陋,公园路温州大酒家旁边的那幢三层砖木楼,楼板踩上去咔咔作响。二楼最里面的摄影(美术)部是个大开间,所有摄影美术的记者编辑都在这里办公,这是他常来的地方,就像去亲戚家串门一样。作为通讯员,萧云集的投稿积极性迅速提高,看到自己的名字频频出现在《温州日报》,欣喜之余更多了一份党报通讯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1985年8月,十号强台风袭击温州,苍南舥艚镇群众顶着强风将一艘艘渔船推过堤坝进内河避风。正在当地指挥抗台的时任苍南县委书记周方权和区、乡干部也一起参加协助推船。萧云集抓拍了这个难得的画面,及时沟通摄影部和版面编辑,报社就腾出版面“等米下锅”。那个年代不像今天,鼠标一点就万事大吉,必须要亲自送到报社。当时道路因水毁中断,萧云集起早从苍南舥艚乘船出发经龙港、鳌江、再过飞云渡乘车辗转,终于在傍晚将胶卷送达报社冲洗、放大,赶上了发稿。这张图片当年获得了温州日报好新闻奖,也获得了1985年中国日报“十亿人民”摄影比赛最佳奖和中国青年报 “春笋杯”新闻摄影比赛奖。

1996年1月,《温州日报》变脸改彩色版试刊,萧云集捕捉到了机会,他“投其所好”发了一幅《红与黄》的艺术照片,编辑配上了标题:“给你一点颜色看看”,成为当天报纸的一个亮点。

1996年12月,《温州日报》一则关于“菲亚特”将要退出运营舞台的文章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旋即着手去温州寻找这最后一辆“菲亚特”,这个想法得到了报社编辑的支持。帮助他找到车主并进行跟踪拍摄,整整一天,编辑孙金辉还特意配文在副刊上整版发表,那辆“菲亚特”也被收藏进了温州市博物馆。

同月,《温州日报》发表了萧云集采写的《浙南廊桥绚丽多姿》,成为当时最早提及“廊桥”名称的媒体之一。

屈指算来,萧云集与《温州日报》结缘已经三十多年,其间还获得一个通讯员特别奖,即“连续20年获得温州日报优秀(积极)通讯员”特别奖。虽然近些年拍摄新闻图片的稿子少了,但与媒体的编辑记者的友谊联系丝毫未减。无论是关注民间非遗文化的传承,还是为泰顺诞生《采茶舞曲》的宣传;特别是近年为推动苍南矾山“世界矾都申遗”工作等也一直在持续努力、借力、助力。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主席P·E·马丁先生因此特地于2014年5月25日-28日专程赴苍南矾山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并与温州市政府领导接触座谈。

作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萧云集以新闻纪实摄影为主。2006年5月,以“人性化中国,个性化中国”为主题的《中国人本——纪实在当代》摄影展在德国各主要城市的美术馆、博物馆巡回展出。作为参展中国摄影师之一的萧云集关于纪实摄影的观点被主办方直接引用。他说:“摄影是速度最快的艺术门类,但绝非只是按下快门那么简单容易,摄影艺术的呈现只是摄影的一个方面,我把摄影当成了一项行为艺术,没有仅仅把它作为一门艺术而深陷其中,唯艺术不能自拔,而忽略了其他更重要的方面。我力图在摄影中寻找一种新的东西,那就是许多特定的,往往会被忽视的却又能永恒的东西。摄影最本质的特征应该是记录历史,再现社会,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方面发挥它更重要更特殊的作用。我觉得自己在新闻和纪实摄影方面的工作做得更投入、更有感觉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