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提升宁波“东亚文化之都”的影响力

来源:宁波日报 2016年03月31日 星期四 发布时间:2020-12-08 浏览量:13

郑善庆            

在韩国首尔举行的第六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发表了《关于东北亚和平与合作的联合宣言》,中国宁波和韩国济州、日本奈良当选为2016年“东亚文化之都”。宁波这座“内秀”之城“外香”,获此殊荣,可喜可贺。不过,在笔者看来,宁波还需进一步擦亮城市的历史文化名片,不断提升宁波“东亚文化之都”的影响力。

“文化之都”当重文化传承与推介。作为一座历史文化之城,宁波应让丰富的历史遗存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我们拥有的资源不可谓不多,河姆渡之悠久、越窑青瓷之晶莹、保国寺之幽谧、东钱湖之浩淼、慈城县衙之璀璨……凡此种种,不可胜数。将这些底蕴丰厚的资源,不遗余力地推介,当是“东亚文化之都—2016宁波文化之年”所要做的首要工作。对此,近邻乌镇的崛起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和借鉴:文化底蕴与旅游产业、现代科技的融合,可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文化之都”当深化文化底蕴与人文情怀。数百年的宁波府,曾经的人文荟萃之区,在经历了战争阴霾、开埠通商与现代城市的崛起之后,它还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呢?东南佛国、东方儒学等固然是宁波的标杆,然而,逝去的文化渐行渐远,而流动的文化是人的存在。历史上,我们既看到历经动乱之后,一片劫灰的宁波城,也看到了商贾云集的沿海港口城市的崛起。百年宁波的流转,是传承更是创新,这一切是与顺应时代的宁波人守先待后、返本开新、艰苦砥砺的精神分不开的,更是今天我们需要发扬光大的。

“文化之都”当凸显自身个性。宁波商人的儒雅与务实,甬城文人的博学与闲逸,造就了这座城市低调内敛、不事张扬的性格。与此同时,似乎也在有意无意间弱化了这座城市的个性。“书藏古今,港通天下”这一城市形象口号,首先点明宁波是依靠文脉而生、依靠文化而存的,这也是甬城的真精神。所以,要使宁波从中国城市名片中脱颖而出,避免出现“千城一面”的困境,城市个性的张扬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之都”当更有文化范儿。除却那些让人翘起大拇指的历史遗存之外,宁波这座文化之都留给我们的还有:温文尔雅的风度、崇书尚学的氛围、务实创新的做派。这一文化范儿当如何升华呢?要有一流的大学、遍地的书店、云集的人才和传承的精神。这些年,公共文化设施在甬城已是遍地开花:从宁波书城、大剧院的落成,到奥体中心、图书馆新馆等文化场馆破土动工,都将为宁波的发展注入新的文化动力。当然,这一切同“东亚文化之都”的殊荣、同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还有一定距离,不断提升宁波“东亚文化之都”的影响力,应借2016年“东亚文化之都”的东风,将宁波打造成一座大格局下的文化之城。

首先,不断提升宁波“东亚文化之都”的影响力,离不开与相关文化产业的衔接。创建“文化之都”是个系统工程,要将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当下宁波经济的发展相契合,走出一条文化带动产业的发展之路。在如今“泛文化”来临的时代,如何既能保存文化的“原汁原味”,又能将其与相关产业畅通无碍地连接起来,实为城市决策者所要综合考量的一件大事情。

其次,不断提升宁波“东亚文化之都”的影响力,须要一种“文化+”模式和氛围的形成。《宁波市文化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已经出台实施,重点打造文化与制造业、设计服务业、休闲旅游业、影视演艺业、信息传输服务业等八大产业的联合与融合,搭建文化“走出去”、文化招商、文化产业综合服务三大平台。这一宏大规划也为民营企业的参与和文化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再者,不断提升宁波“东亚文化之都”的影响力,也应兼顾市民与游客的体验感。地方文化的塑造,必须得到市民的广泛认可;而城市文化环境的改善,也将使市民潜移默化中增强对城市的依赖感和认同感。宁波“文化之都”的创建,需要每个市民的热情参与,使得人人皆可体验到“文化之都”这一荣誉所带来的获得感。这一点上,南塘老街的改造、鼓楼的翻新扩充,内中既有雕梁戏台、书院书店,又有传统小吃、艺人献唱,惹得一众游人纷纷前往,既增加了古文化味道,又带动了相关产业,可谓是运作成功的代表,但不应裹足于此。虽说“好酒不怕巷子深”“好景不怕路遥远”,但是,去一些古迹参观,道路狭窄,曲折难行,须几经周转;一些景点节假日车无处停、饭无可觅,这些看似细枝末节,仍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此外,不断提升宁波“东亚文化之都”的影响力,还需要强化政策引导。政府应以积极的文化政策,促动更新文化发展模式,从而形成“政府—私人投资—文化社群”合作共赢的局面。这就要拓展传统的以购物中心、大型广场为基调的城市休闲网络,使其进一步与地方文化的格调相融合。政府还需要制定合理的文化产业策略,积极创造对外营销的氛围,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形成凸显自身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宁波大学软实力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