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使者”和他的“科学家脑袋”

来源:温州日报 2017-06-12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8 浏览量:13

这几天,姚玉峰突然“红了”。

一时间,报道铺天盖地,媒体称他是“攀登角膜移植巅峰的巨人”,患者称他是“心中的好医生”,同行称他是“医学上的‘摆渡人’”……只是,在他自己的眼中,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在本报记者提出采访请求后,姚玉峰欣然接受。6月7日,2017年高考开始的日子,在浙大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中心,姚玉峰特地推迟了下午的联合查房,和家乡媒体记者聊起了独属于他的“那些年”。

为自己,为人人

高中时期就有“科学家脑袋”

坐在记者对面的姚玉峰,没有一丝“科学大拿”的光环,是一位温和慈祥的长者。他说,自己是土生土长的温州人,在温州接受了从小学到高中完整的基础教育。

温州的经历,对于他来说有着怎样不同寻常的意义?

“那是一个知识极度匮乏,却又对知识极度渴求的年代。”回忆起在温二中的学习经历,姚玉峰说,那是少年时期最纯真的时光。

在他的眼中,高中时期的自己,是一个“调皮鬼”。

比如在物理课上,老师正在讲解摩擦力的知识点,姚玉峰却插话说:“飞机下降测摩擦力多麻烦,为什么不在地面上安装一个弹簧测力计?”一时,全班哄堂大笑。

一次上数学课时,姚玉峰竟然开小差,和同桌玩起了“盲棋”。被老师发现后,当场出了一道难题让姚玉峰解答,没想到姚玉峰三下两下给解出来了,所用的知识点正是那堂课的重点。

数学老师说:“看来我们班的同学,有着科学家的脑袋。”这句话,烙在了姚玉峰的心上。

姚玉峰对自己“调皮”的解释是:不喜欢死记硬背,特别擅长用逻辑去思考。

高一时,在那个人人都愿做一颗“螺丝钉”的时代,姚玉峰却写了这样一篇作文《为自己,为人人》。文章大意是说:每个人都需要朝着自己的目标和价值方向去努力,首先要完善自己,主动掌握知识和技术,只有完善了内在的自我,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人民服务。

在姚玉峰看来,在温州的基础教育对自己后来从事医学、走上科研道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为我的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在高中时期就形成并且稳定了下来。”

保持一颗初心

一次次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二十多年来,在每一次姚氏法角膜移植手术中,姚玉峰总是追求极致,像打磨艺术品一样,力争让每一次的移植做到完美。在他的眼中,每一瓣角膜,都是天使留在人间最珍贵的礼物。

这份执着,源自于姚玉峰内心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这份初心从未改变。

赴日研修前,他曾前往东北参加由卫生部统一组织的培训。根据语言能力分班,一开始,姚玉峰被分到了B班。刚上完一节课,老师就认为他应该分配到更高水平的C班去学习。

随后在C班的学习经历,对他来说,真是终生难忘。

“每天要用日文演讲,还要用日文写一篇作文,我觉得根本不可能完成。”面对姚玉峰提出的要回到B班的要求,老师说:“教学没有特例,你既然来到了C班,就应该按照C班的要求去做,并且做好。”通过一段时间高强度的训练,姚玉峰在最终的考试中拿到了A+,相当于满分。

这段经历也为后来姚玉峰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他深刻地领悟到:有些东西在你没掌握前可能比登天还难,但不见得你就永远不能掌握。

在赴日读博期间,他正是用这段经历不断激励自己,一次次克服科研难题,一次次从失败的沮丧中走出来,他相信,角膜移植的A+,他总有一天能够拿到。

在东北培训期间,他曾写下《晨雪》一文。文中大意是:一定要保护好那份洁白、朴素的人间美好。正如这篇文章写的,姚玉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守护了每一瓣最美的角膜。

被需要很幸福

愿意做一辈子的“光明使者”

在同事王冰鸿眼中,姚玉峰几乎不休息。“他常常手术做到半夜,凌晨还会给我们发邮件。”

温二中数学老师李春兰是姚玉峰的高中同班同学。她说:“每年的同学会,姚玉峰人没来,只有他‘晒’出出差机票,同学们才知道,他又出差去了。”这几天,为了筹备温二中校庆事宜,李春兰微信联系姚玉峰,每次回复时都已是深夜。

二十年如一日,白天门诊,手术到半夜,还要写论文、搞科研、临床带教……姚玉峰几乎把家搬到了科室里。

“你的家人理解吗?”

面对记者的提问,姚玉峰坦言,家庭是自己最坚强的后盾,妻子对自己非常理解,只是孩子会有一些抱怨。但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孩子也理解了父亲。现在在孩子的眼中,父亲带给自己的,是精神上最强大的支撑。

姚玉峰也常常问自己,我过得幸福吗?

他说,真正的幸福,是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有一份充实的事业,拥有被需要的技能,和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他总是告诉自己,“拥有要比缺失幸福,被需要就是最大的幸福。”

在探索“光明”的道路上,姚玉峰将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