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煦新风至 美景入画来

来源:温州日报 2020-11-23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8 浏览量:12

本报记者 庄越

走进泰顺县司前畲族镇,浓郁畲族风情便扑面而来,溪水两岸的黄墙青瓦缀以的畲乡小院整齐排列,与远处的青山相映成趣,让人仿佛置身画卷中……

这几年畲族镇的环境有了大提升,而这也只是我市文明村镇创建的一个折射。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主题,以文明村镇创建为载体,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个个美丽乡村正让广大农民群众享有乡风民风美、文化生活美、人居环境美的幸福生活。

乡村之美

美在生态良好、环境宜居

走进苍南县马站镇草屿村风景秀丽,风光宜人,这个由原后槽村和荷包田村合并而成的小村庄,处处给人以美的享受。

生态人居环境的改善,事关村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借助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契机,草屿村以开展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为着力点,全力改善生态人居环境。

近年来,我市把农民反映最强烈的环境脏乱差问题作为突破口,以老旧村庄、沿河沿路、集镇周边、畜禽养殖区等为重点,持续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随着整治行动的深入,许多乡村的面貌焕然一新。洞头区霓屿街道下社村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持续巩固花园村庄建设成效,全面建设“花园、景园、田园”三园下社。如今的下社村,几乎步步皆景、处处入画。瑞安市马屿镇儒阳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大拆大整等项目的实施,有序推进村居环境综合整治,逐步实现乡村振兴,用于美丽湖道建设、荷花池提升、文化广场建设、文化礼堂提升、导览系统建设等软硬件设施改造。

乡村之美

美在文化多彩、生活滋润

“十里青山荫碧湖,湖边风物难画如……”读着王十朋的诗句,走进淡溪,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青山叠翠、溪水潺潺的生态之美,更可感受到悠远厚重、穿越时空的人文之美。

作为状元小镇,淡溪通过整合资源,全面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挖掘“南宋大贤·王十朋故里”文化品牌,为老百姓营造有认同感、归属感的精神家园。

近年来,我市各地各部门坚持把“送文化”和“种文化”结合起来,在常态化开展“三下乡”“送书送戏送展览下乡”等公益活动的同时,鼓励各地做好乡村文化建设,让文化不仅被“送”到乡间,更被“种”进地里。

乐清市石帆街道大界村整合文化礼堂建设,激发广场舞、登山、象棋、太极拳、木兰扇、太极剑、瑜伽、戏曲等文体队伍积极性。平阳县昆阳镇鸣山村每年元旦举办民俗文化节大型活动,展示传统技艺、非遗项目、家训等等,通过传承文化,展现魅力。

为推进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我市深化“城乡结对、文明共建”活动,开展结对共建,文明单位利用人才、信息、技术、资金、文化等方面优势,帮助经济薄弱村培育乡风民风、丰富文化生活、打造优美环境,引导发展要素向农村集聚,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

乡村之美

美在乡风文明、民风淳朴

前不久,在鹿城区七都街道樟里村的村民大会上,全体村民代表以“零反对票”通过表决,将“使用公筷公勺”写入了村规民约。

漫步在樟里村的小道,“家和人圆、孝老爱亲”“勤以持家、俭以养德”等弘扬正气的民间俗语、格言警句随处可见。

家规家训涵育道德风尚,移风易俗淳化文明乡风……近年来,各地从最能形成共识的“爱、敬、诚、善”入手,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载体、工作手段推动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从而转化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追求和行动。

泰顺县司前畲族镇左溪村用村规来管人,用村规来管事,引导村民自觉杜绝讲粗话、乱吐痰等行为,倡导文明新风尚。

文成县玉壶镇碧溪村不仅出台了村规民约,还成立了普法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大力推进普法教育,制定出台了“四五”普法规划,在延续乡村传统道德的同时,村民的法律意识进一步增强。

过去,一些农村地区大操大办、天价彩礼、厚葬薄养等不良风气屡禁不绝,是文明乐章中的不和谐音符。近年来,我市大力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约定办事规模和标准,形成老百姓自己的“土规定”“好规矩”,还设家宴中心,免费给村民提供办事场地、司仪服务和文化活动,有的还用文化礼堂为村民举办结婚、祝寿,让村民留下美好的人生记忆。

在洞头区东屏街道东岙村,探索打造公益婚礼基地,举办沙滩婚礼、亲情恋等主题活动,同时,着力形成厚养薄葬、勤俭办丧的新气象,办丧时间从5天缩减至3天,做功德等信俗行为全面停止,有效遏制了铺张浪费的丧葬陋习。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市引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9.16万起,为群众减轻资金负担约80.34亿元,作为全国唯一移风易俗案例入选中组部、中宣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的生动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