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庄越
11月20日,温州又一次迎来高光时刻——再次捧回“全国文明城市”金名片!
在风雨中挺立,在拼搏中跨越。
2014年,温州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2017年成功蝉联,三年后,瓯越大地上又一次留下深刻的“文明”印记。
接过“三连冠”的接力棒,温州把目光看得更远,团结一心、奋力攻坚,高水平全域化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奏响了文明和谐的华丽乐章。
挖掘原动力
以“道德典型”为抓手,播撒文明
前不久,“‘浙里’好人 德润之江——向战疫‘浙江好人’”致敬交流活动现场,永嘉县乌牛街道大嶂村村民黄金余的故事让人动容:疫情期间,年过七旬的黄金余把子女孝敬他的2万元生活费作为支援一线的“口罩费”,瞒着老伴捐给了乌牛派出所。虽然目不识丁,但他却一直默默付诸道德实践……
黄金余的故事,只是我市众多“好人”的一个缩影。
这些年,我市坚持用身边的典型教育引导身边人,持续开展“道德模范”“最美温州人”“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等系列评选活动。为进一步强化未成年人阵地建设,全市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263所,“春泥计划”精品社区892个,心理辅导中心(站)704个,“春泥计划”活动园地3982个……
在这些原动力的推动下,我市道德典型发生了“蒲公英效应”。各行各业“最美”人物频频涌现。
“诚信老爹”吴乃宜痛失爱子后,以年迈之躯扛起债务的坚韧不拔,他用一针一线编织出当代温州的诚信标杆;幼师胡小丽面对失足掉入水中命悬一线的孩童,在冰冷江水中的生命置换,凝固了她36岁的生命芳华;抗疫期间,全市各地志愿者挺身而出,深入防疫一线,开展疫情防控宣传和险点排查,参加医疗救护、便民服务、心理援助、交通运输等志愿活动,成为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重要力量。
目前,我市已培育各级各类道德典型1800多例,其中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9例、中国好人43例,浙江省道德模范及提名奖14例、浙江好人200例。
那一群群普通而又无法忘怀的背影,不断涤荡人们的心灵,聚沙成塔凝结成一个城市最温暖的记忆。
创建新常态
以创建利民惠民,服务群众
“幸福感、获得感”是城市文明创建的试金石。对百姓来说,身边的美好变化是增强幸福感的“源泉”。
走进三垟湿地公园,树影婆娑,绿草如茵,三三两两的市民坐在游道的石凳上小憩休闲。“现在这里修建一新,休闲散步很舒服。”感受着家乡的变化,市民苏先生言语中满是喜悦。
近年来,我市出台实施《温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开展“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高标准建设五美新温州,掀起“大建大美”热潮。
为推动城市管理精准高效,我市相继开展“治五乱”“破六难”“百日攻坚”专项行动,推进城市顽疾治理常态化。今年4月中旬,我市联合开展以市容环境、交通环境、市场环境、工地环境、小区环境、校园及周边环境等六大环境整治为重点的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将创建标准转化为各单位日常工作标准……温州的城市形象、品质正发生着变化。
群众关注的小事,就是文明创建的大事。我市紧盯基础设施、文化设施建设,近三年来市区新增道路103.3公里,打通断头路44处,新增专用停车位4万个以上、新增公共停车位5000个;建成温州道德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国旗教育馆等一批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打造“书香温州”“墨香温州”,建成城市书房88家、文化礼堂2515家。
一项又一项的惠民措施的落地,不仅解决了基层社区的配套设施建设,也让市民真正享受到满满的“文明”红利。
打造新高地
以城带乡,创建文明新风尚
荣光继续。在温州看来,不仅仅是城市文明创建,而是城乡一体的全域文明。
长期以来,温州将城乡文明创建工作融为一体。围绕“深化全域创建,统筹城乡一体”的目标,抓住文明城市创建这个龙头,把“生态环境、移风易俗、厕所革命”等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作为文明村镇创建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开展移风易俗改革攻坚年行动,打造全国移风易俗工作的“温州样本”,被群众称为“减负工程”“民心工程”。如今,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已经成为市民心中的“新风尚”。
疫情期间,我市聚焦文明好习惯,突出日常生活“关键小节”,深化“垃圾分类”“文明出行”“文明就餐”“文明排队”“文明旅游”“文明上网”等实践活动,大力推广全民战“疫”期间催生的文明举措、文明习惯、文明新风,在全国率先开展“公筷行动”,出台《温州市公筷公勺使用规范》,倡导餐桌文明,营造社会新风。
文明创建永远在路上。今天,迎着改革的号角,踏着时代的足音,温州将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版图上日夜兼程,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