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夏婕妤 张琳
通讯员 张玉梅
女性与科学是国际科技界的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女性科学家走入科学领域的世界前沿,尤其在医学、生物、化学领域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领域作出杰出贡献。
昨天,国际青年女科学家论坛暨第十二届中国女科学家论坛在温州医科大学举行。论坛采用国际连线、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邀请了20多位国内外杰出女科学家和女企业家以及国际机构,以“环境与健康”为主题,探讨人类社会居住的环境和人类自身的健康安全。
女科学家的视角 环境与健康是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全球性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给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当人类的生存与健康受到威胁,广大女性医务人员和女科技工作者挺身而出,用奉献和担当换来山河无恙。
在捍卫人类健康领域,巾帼不让须眉。本次论坛讲台上,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AGU)主席Robin Bell、浙江大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教授田梅、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教授吕帆,分别作了“科学应对环境挑战 性别平等至关重要”“新冠肺炎诊断的挑战:医学影像的作用及思考”“疫情之后的眼健康问题研究”等主旨报告,一起探讨人类健康新威胁的全球防治方法和途径。
环境污染是她们关注的另一个焦点。围绕着“环境污染与治理修复”这一主题,美国马里兰大学环境科学中心教授、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会士PATRICIA M. GLIBERT,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美国地质学会(GSA)会士郑焰,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韩喜球等分别作“有害藻华:对世界水域的威胁”“全球地下水砷暴露:沉默的公共健康危机”“探索海洋,保护海洋,共建宜居和可持续的地球家园”的主旨报告,探讨全球性环境问题及其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与科学应对的措施和建议。
六位嘉宾精彩分享后,论坛发布了国际青年女科学家论坛倡议,希望在全球环境与健康问题的应对和治理方面,能汇聚共识,共同推进建设人类健康和命运共同体。
女科学家的探讨
地球健康与人类健康如何“共赢”
昨天下午,女科学家和女企业家代表还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对话探讨“地球健康与人类健康”。她们分享科研经验,与现场观众互动答疑,在一次次思维碰撞中,寻求地球健康与人类健康的“共赢”之策。
现在可以接种疫苗吗?互联网人工智能怎样发挥正面作用?在参会嘉宾简短的观点介绍后,现场互动环节掀起了高潮。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的鲍琳琳介绍了她所在的研究所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取得的成效。她还现场回答了观众最关心的疫苗研发进展。对于互联网人工智能怎样发挥正面作用,来自阿里云智能事业群副总裁孟红现场给出了答案。她说,人工智能技术给人类带来很多好处,包括对疫情的控制,面对疾病和对健康的预测。但也有很多未成年人面对虚拟世界,使用手机和电脑时无法自控,因而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而未来科技的发展就是要把技术向着正能量去引导,这也是她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还有不少女科学家将目光投向海洋环境。同样关注海洋环保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唐丹玲和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副教授曹玲,都不约而同讲到了海洋保护和渔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女科学家精准、专业的对话,引发会场内参会人员的共鸣。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彤听完她们的讨论并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称环境保护是高度交叉的学科,她所做的研究是通过实验的手段认识自然、发现问题,但想要真正改造自然解决问题,更多是需要技术手段,会后她将与曹玲教授再做进一步的探讨。
女科学家的脚步
扎实坚韧以科学报国
2020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期间,女科学家们还走进校园,分别与温州医科大学、瓯海中学的学生们亲切对话,深入交流。
昨天下午2点,在温州医科大学“院士林”前,科学“女神”们迎面走来,笑容满面。她们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长卷上郑重签名,在“院士林”中和同学们一起植树培土,微笑着合影留念。
随后,女科学家们开始了专题报告会。报告会以“恪守学术道德,永葆诚信本色”为主题。海军军医大学国家肝癌科学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红阳,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CAS-JIC联合研究中心共同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晓风,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梁建英,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秦川等知名学者,分别以《弘扬科学家精神,努力攻克医学难题》《揭秘跳跃基因的功能》《与中国速度同行》《实验动物科技与传染病防控》为题,分享了学术成果和她们个人求学、从业的亲身经历。
女科学家们用自己的科研经历,向在座同学们传达着一份信念:作为医学科学家,每走一步都扎扎实实,大医精诚,创新坚韧。
另悉,在2020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期间,女科学家还赴龙湾区部分企业参观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