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在浩浩荡荡的大迁徙中落下帷幕,关于离别,总是有些悲伤。父母亲不舍的眼神,孩子们离去的背影,这样的小别离,在每一个家庭里都在发生着。因为爱太深,许多老人竟患上了情绪病。记者昨日从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情感障碍科了解到,春节假期过后一个月是分离焦虑障碍高发期,每年接诊的患者有几十例,绝大部分都是由子女离开引发的。
她说自己病入膏肓 原来只是分离焦虑
子孙满堂却总感觉孤独,轮番给孩子打电话谎称身体不适,70岁金女士这个年过得不踏实。原来,金女士的老伴几年前因病去世,虽有两儿一女,孩子却全在外地工作。大部分时间,金女士就成了独居老人。
去年起,金女士总是隔三差五地轮番给孩子打电话,一会说自己胸口闷,一会又说自己胃疼。孩子们很担心,每个月都轮流回来照顾母亲。可奇怪的是,他们回家后,金女士又跟没事人似的。今年春节回来,兄弟姐妹们就带着金女士去医院做了全身检查,医生说除了高血压等原先有的慢性病,也没其他大毛病。一家人就纳闷了,尤其是到了初六、初七,金女士又开始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既然不是身体的原因,会不会是情绪问题?这不,一家人带着老太太找到七医情感障碍科主任徐大利。听完家人的讲述,徐主任给金女士做了情绪评估,结果显示,老太太患有轻度的分离焦虑障碍。老太太说:“孩子不在身边,就觉得哪哪都不舒服,孩子回来后,我就很舒心。”
儿子外出上班后 她靠吃安眠药入睡
与金女士相比,只有一个儿子的周女士更加孤独。儿子大学毕业后留在外企工作,几年打拼下来,做出了不少成绩,面临晋升关键期。一年中,孩子经常出差,几乎没有回温州。过年前,儿子特地向领导请了假,春节在家好好陪父母,每天一家人一起吃饭,一起逛公园,一起购物,周女士感觉很开心。
可是,在家待了5天后,孩子就要返回外地上班了,这让周女士觉得心情跌落到了谷底。孩子走后,她开始整夜整夜睡不着,也不出门了,整天待在家里,精神状态变得有些恍惚。
徐大利说:“这是典型的分离焦虑障碍,节假日里孩子陪在身边,节后突然离开了,老人的情绪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大起大落。”现在,金女士每晚都要吃安眠药入睡。
女儿去异地上大学 她患上重度情绪病
市区人陈女士是一名家庭主妇,她与丈夫只生育了一个女儿。在女儿成长的过程中,她总是无微不至地照顾,女儿也从没离开过她身边。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到了上大学的年纪,陈女士却因此患上了重度分离焦虑障碍。陈女士每天都担心孩子吃得好不好,过得好不好。每天晚上,都要和女儿视频聊天。由于接受不了女儿长时间离开,渐渐地,陈女士失眠变得严重,出现心慌、心悸,对别的事情提不起兴趣,每天闷闷不乐。4个多月后,陈女士变得十分消瘦,处于极度痛苦的状态。
根据情绪测评,徐大利认为,陈女士患有重度分离焦虑障碍且伴有抑郁症,需要长时间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医生提醒
沟通团聚都很重要 儿女请常回家看看
都说儿行千里母担忧,有时候,爱太深反而成了一种病——分离焦虑障碍。
分离焦虑障碍,指的是与重要的依恋对象分离时出现过度的恐惧、损害行为能力的焦虑。原本特指学龄前儿童在入园前普遍存在的情绪反应,可如今老年人中也常出现这样的分离性焦虑,尤其是在过年过节后更多见。
“每年接诊的分离焦虑障碍患者越来越多,以60-70岁女性老人为主。”徐大利告诉记者,根据往年的情况,春节长假过后一个月,是这类患者就诊的高峰期,通常中重度分离焦虑障碍患者就有几十例。空巢老人由于社交圈太单一、兴趣爱好少、不爱出门,更容易患上分离性焦虑。
对于老年人的情绪病,专家提醒,子女一定要密切留意。对于分离的过度恐惧感、害怕,会影响人体内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改变,早期患病如加以正确引导,即可治愈。但如果随着病情加重,会伴随引发抑郁症,严重的可能会失去社会功能、产生自杀倾向。
如果你正准备离家外出,发现老人和自己目光接触变少了,睡不着、吃不下、情绪低落,或是原有的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加重等,就要及时开导,严重的须就医。平时要多鼓励父母培养兴趣爱好,外出旅游,适度运动,参与社交。
父母的分离焦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子女平时的关心不够。医生建议,子女要定期探访父母,增加陪伴机会,可以通过QQ、微信、电话等,沟通联系。当然,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常回家看看,让每一次的“小别离”都指着下一次的团聚,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