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平阳县水头镇南湖社区旧称南湖乡,因湖而名,南宋平邑世家望族南湖旗杆内薛家人薛峙、薛蓝、薛郓合著《南湖集》,乃以湖名其书。其地古时原有较大的湖泊称“南湖”,历经沧海桑田,砂泥淤积,渐成盆地。如今站在汤家岭头眺望南湖,天高远,四野清丽,阡陌交通。龙凤山、狮子山、庵基山、半爿月山、蛇山、龟山连绵起伏,隆出一个开阔盆地,状如卧壶,平坦似砥,万亩稻田尽收眼底。一条垟心河自北山瓦窑头横穿盆地东西,像一条大血脉,滋润着青青稻菽。当地俚语有“南湖九十九墩(湾),风水出闹村”,垟心河一路向东,九弯十八拐,慢条斯理地淌过原野,跨过建造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的浦尾陡门,注入鳌江。
南湖境内四围青山,溪涧交错,水系繁复,月半河、坎头河、牛角湾河、儒溪、贡溪、路下溪、姚朱坑溪……一条条溪流汇聚于垟心河。水是南湖的标签,也是南湖的灵气。有水就有桥。这一个盆地,共有五条石桥为平阳县文保单位,在一条大河上静立,以寂寥的姿态呈现,就像一幅幅横陈在时空长河上的经卷。那石桥上的一道一道石罅,俨然一片片泛黄的陈年故事,诠释着南湖水乡人文的沧桑感和历史的厚重感。
平邑罕见的北宋普济桥
1075年,北宋神宗熙宁八年十月初三早晨,在南湖浦尾与横山交界处,人头攒动,一派喧闹景象,一座由本乡旗杆内人薛楚善捐资的普济桥,在牛角湾河上动工兴建了。它是一条30余米长、1.5米宽的半月状石桥,宛如一道卧波的长龙凌驾在宽阔的河面上。普济桥为六孔石梁桥,两岸桥墩呈喇叭状,以花岗岩条石纵横密砌而成,河间桥墩以三根花岗岩条石侧脚并立,上置帽梁,桥面以四根花岗岩石板平铺。
普济桥是平阳县最古老的桥梁之一,它的跨度之大、形制之美在平邑所有的古桥中是罕见的。普济桥尽管饱受风刀雨剑的剥蚀,屡遭滔滔洪水的冲击,曾经煎熬,也有颤栗,九百多年至今仍然风骨可鉴,巍巍挺立,代有修葺。桥梁两侧的石壁上有阴刻楷书,镌刻着历代修桥时间及捐建者概况,诸如“元至正甲申(1344)三月”“明正统乙丑(1445)九月”“清嘉庆十四年(1809)”“清咸丰己未年(1859)”“贡生赵步蟾乡耆林际举人黄步堂倡首”“林天意陈光堂立柱重建”等等,这些颇有时光烙印的字眼,真实地记录了这座桥的丰富履历,彰显了这一方乡民对于普济桥的虔诚守望。它承载了如许清晰的历史信息和乡土情怀。
伴生香樟树的明代儒溪桥
它坐落于下坎头村,乡政府所在地西侧,建于明嘉靖八年(1529),东西走向,雄跨在儒溪之上,是环绕南湖平原的交通路桥。孩提时代,我时常跟随母亲到姚朱坑的外婆家,必经这一条儒溪桥。桥头有一棵参天大树,粗大苍劲,枝桠披拂成荫,听母亲说这是香樟树,大概有170多岁了。每回途经这儿,我就央求母亲打尖吃点糖果、甘蔗啥的。香樟树下有几家摊点,有赶路的挑夫在歇脚,大娘大婶在闲聊纳鞋底,阿公阿叔在抽土烟,桥下溪畔有人在浣衣淘米,母亲跟乡亲们拉家常,我自在地吃零食。
四十多年前,儒溪清幽,流水汤汤,我每一回经过这条宽仅米余的三孔石梁桥,都紧紧地拽住母亲的手,总是胆战心惊,担心那三根侧脚并立的花岗岩条石桥墩,随时会被急流冲垮,那用三根花岗岩石板平铺而成的桥面,一不留神会滑落深渊,总是到了脚跟终于离开桥面的时候,我的心才得以平复。今天,儒溪桥,流水依依,桥墩依旧安然无恙,我感受到流年似水。
习称榕树桥的清代瑞丰桥
在横山岭村河道上,横卧着一座古朴典雅的瑞丰桥。这座建造于清道光十年(1830),整体以花岗岩条石构筑的五孔石板桥,质地温润如玉,身段刚毅明丽,建筑规制与普济桥基本相似。古桥西南有一棵近二百年的老榕树,临水而生,苍翠遒劲,冠盖舒展过桥,乡人习称榕树桥。
榕树疏影横斜,河面波光涟漪,为石桥烘托了婉约的情调。行文至此,我的脑海里不禁浮现一幅画面:一个亭亭玉立的村姑,一袭花衣,踩着碎步从桥上款款而行,古桥那伟岸的身姿,女子那轻盈的魅影,在老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亮丽。岁月有痕,瑞丰桥难抵光阴的蜕变,日益凋敝,美人迟暮了。
同在一村的三间桥七间桥
龙湖村有三间桥和七间桥,都是石梁桥,均建于清代,桥面都用三根石板并铺而成,都有帽梁,桥沿都有刻字,只因风化过甚,已无可辨认。三间桥系三孔,横跨坎头河,桥墩以两根条石八字支撑。三间桥长约10米,是垟心河上最短的石桥,其地处盆地要冲,是早年南湖至水头街的必经之路。桥之南有古亭,正方形,面阔三间,青瓦坡顶,人们习称“三间亭”。亭子不大,样式稀松平常,可是十里平畴上唯一为乡民遮风避雨之所。这条不起眼的小桥,南来北往的行人不断,在晨光熹微之际,每每被挑稻谷的木杖点醒,被牧童的短笛叫醒,被货郎的拨浪鼓摇醒,被赶集的阿叔阿婶的匆匆脚步唤醒。而今,三间桥已沉寂有年,垂垂老矣,桥板被时光钙化得斑驳陆离,桥身已然瘦骨嶙峋,惟有通体散发的汗水味道和粮食的体香依然如故。
七间桥系七孔,东西走向,桥头以自然块石垒砌而成,桥墩以条石三足鼎立。南湖五桥,七间桥居中,造型文雅俊美,宛如一弯新月,安逸地俯卧在月半河上。站在这样一条可爱的小桥上,我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苍穹之下,云飞渡,远山蒙蒙,斜晖脉脉,小河仿佛笼着一帘幽梦,夕阳在我的背上跃动,一望无际的稻禾随风摇曳,我恍然觉得自己是一个从纳兰性德的小令里走出来的行吟诗人。
南湖因水而妩媚,水因古桥而生动。这五条沉默的石桥,在盆地上一横一竖一撇一捺,以石为笔锋,用繁体字的章法,让时光来构思,编撰出一部部史书。古桥在,烟雨楼头,是一朵朵盛开在南湖里的最静美最朴素的乡愁啊!眼下,古老的石桥已被现代化的路桥所替代,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正在荒野里遗世独立,日渐破败了。现在的人们一说到南湖,往往醉心于油菜花的热情奔放,荷花的风姿绰约,马蹄笋的清甜可口,我却独爱匍匐在田间地头的寂寞老桥。每一回到南湖,我都去拜会老桥,只为寻觅童年的足迹,只为品味千年南湖的文化底蕴,只为表达对于祖宗遗产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