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蒋炜宁
编者按
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相应的保健意识也增强了,营养食品、保健品、医疗器械等各类层出不穷的保健用品,走进了千家万户。瞄准这个潜在的巨大市场,商家使出浑身解数,开展各种花样的促销活动。一种名为“免费体验”的营销模式应运而生。傍着居民小区和菜场开出的一家家“体验店”,吸引着很多老年居民前往。这样的免费体验,是“馅饼”还是“陷阱”?我们该如何规范它,又该如何理性对待它?为此记者展开了调查。
盲目“免费体验”暗藏风险
“余姚丈亭菜场路一处地方摆出了电位治疗仪,说是每人每天可免费体验40分钟。去体验的大多是一些不识字的老年居民。去过的老人还与身边人口口相传,说是能包治百病。商家在宣传上说不需要体验者购买,可实际上买的老人不在少数。一台电位治疗仪就要7500元,骗的是老人的棺材本,令人痛心,希望有人能管管。”这是今年初,一位网友在微博上反映的事情。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接报后,已对此事进行了调查处理。
通过网络搜索,记者发现类似事例在我们身边还为数不少。两年前在北仑柴桥,数十名老人排队等待试睡一张宣称能够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哮喘和癌症等30余种疾病的玉石床。接到举报后,北仑区市场监管局立马展开调查。当被问及何以证明所售玉石床垫有治疗多种疾病功效时,店主表示,自己对玉石床垫实际生产材料和设计构造不甚了解,宣传资料是从互联网下载或从相关书籍上抄来。但是查看其销售记录,该床垫销售额已达52万元之多!而且据了解,所谓的“玉石床”还不属于医疗器械范畴。
那么这些类医疗器械“免费体验”到底存在怎样的使用风险呢?为此记者请教了市市场监管局医疗器械处的相关同志。
据介绍,以体验形式销售的医疗器械,一般属于医疗器械分类中的物理治疗及康复设备,如温热理疗仪(床)、高电位治疗仪、低频治疗仪、脉冲治疗仪、经络通治疗仪、医用激光仪器设备如各类激光治疗仪等产品。它们的原理大多是通过对人体的热作用实现康复理疗的效果。它们的功能主要包括对颈椎病、腰椎病、关节炎、腰肌劳损等疾病的辅助治疗或缓解功能,但使用上也有很多禁忌,比如禁止用于心、肺、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出血性疾病,还有妊娠期的病人。
这样的医疗器械“免费体验”并非人人适用。一位市级医院的理疗科医生说,任意体验会存在一定的消费健康风险,“体验店”工作人员没有能力鉴别体验者的健康状况,或是在体验中发生不良事件时没能力做出专业判断,这可能就会直接损害体验者的健康,轻则延误诊治,重则加重病情。
在市第六医院骨科门诊里,记者见到一对70来岁的老夫妻。2年前,他们双双检出腰椎间盘突出,因为不愿手术,从免费体验店里花了6万元买了一个理疗仪,但最终还是不得不选择住院开刀治疗。
“一旦发生纠纷,基于‘免费体验店’里大多不保存与消费者健康相关的专业体验记录,消费维权相当困难。”昨天,一位市场监管局基层执法大队队长如是说。
最让人担心的是,按规定诊疗活动事前都要经过严格审批,而体验式销售却规避了这个规定,打起了“擦边球”,给夸大宣传、虚假宣传、消费误导等一些不法行为,打开了方便之门。
保健品和食品的“免费体验”式销售也是如此:打着免费讲座、试用和体验的招牌,赠送一些保健品和膏药,聚集老人参加,最终吸引老人掏钱购买他们的产品。
据市消保委一份调查显示,宁波有近三成老年人参加过商业机构组织的养生保健知识讲座,其中三分之二的人购买了保健品,比例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参加商业机构健康讲座时,14.8%的老年人会当场购买,另有51.9%的老年人经过推销员多次推荐后购买。当老年人参加免费体验并购买商家推荐药品后,近半老年人感觉受骗!
利用“亲情陪护”诱老人入套
有着这么大的潜在危害,又有这么多老年人事后感觉受骗,那为啥“免费体验”还能这般红火?
一位多年从事市场监管执法的业内人士称,这是因为有巨大的市场基础的存在。老年人退休在家,有大把时间又找不到合适的排解寂寞的平台。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分开居住的子女既要忙工作,又要管下一代,没法由子女来填补老人们亲情呵护的需求。这其中相当部分老年人口袋里有钱,自行支配度又较高,还非常期望能健康养生。
“庞大的慢性病人群也为‘免费体验’提供了市场基础。”一位公共卫生专家如是说,仅糖尿病人群及易感人群,全市就有上百万,高血压人群也有近百万。
这些免费体验店不管是卖食品、保健品还是医疗器械,都能切中老人们的痛点及需求,再加上花样翻新的销售手段,让老年人趋之若鹜。一份调查表明,参加免费体验的人以60多岁老年人为主,70多岁老年人比例次之。
今年我市两会期间,以黄伟君代表领衔的一份建议中就对食品、保健品“免费体验”有着生动的描述———“有奖会议”是鱼饵,免费看电影、看戏是幌子,吸引附近小区、村庄的中老年人前来集会;借“赠药”推销产品,借医疗机构、国家机关、专家和消费者的名义或形象做证明,诱导老人掏钱购买。有的还通过“免费检测”,用虚假的结果吓唬消费者,推销产品。
这种“免费体验”式销售一环紧扣一环。一位基层执法的业内人士透露了其大致操作手法。第一步先发小传单,附送卫生纸、鸡蛋等各种小礼品,在短时期内快速聚拢大量老年人。第二步给老人们分组,每组还选出一位小组长,配备专门的员工组织老人们开展唱红歌等活动,每组还考勤,根据表现打分评比,这样就聚成了一个平台———老人们在那里有按摩椅可坐,有免费茶水可喝,还有同龄人聚会。第三步切入正题。先给所有老人上课,同时登记老人们曾经的职业经历,是否与孩子同住,经济状况如何。若是与子女同住,或者曾任职公检法部门的,这些老人就不在其目标范围。随后,把那些经济条件好、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召集在一起,开小会。在小会上,来个小小的试验,请来专家、学者等“高大上”身份者来传授新科技理念,与产品捆绑一起推广,但会上不卖任何产品,只说货品很紧俏,让老人们留下联系电话便于通知。接着开展亲情攻势,开展一系列的家访,嘘寒问暖,打扫卫生,陪同外出,送些小礼品等等。最后一步当然是把产品直接送到老人家里。这时候,送上门的产品往往是老人原来需求量的数倍,说是货源紧缺,要买就多买些。老人虽说也有点心疼钱,最终看在这么多天“亲情”陪护的面子上,往往也就买下了。
“没有旁证,也没有相关票据,直接送货上门,因为没有相关证据,到时投诉也难!”另一位业内人士补充,还有一种更为高明的“免费体验”式销售,在所有的体验分点没有产品卖,但告诉老人一个卖这类保健器械的网络平台,并称可帮老人代订货代为交钱,一点也不留下销售的痕迹。
与其他形式相比,“免费体验”式销售更为隐蔽:有部分“托儿”假装买,其实是真正赠送的;经济条件差的老人,不买也没关系,只要帮着宣传就行;销售人员与老人们十分亲密,更有甚者直呼“爸爸、妈妈”,俨然亲人一般,把前来体验的老人服侍得妥妥帖帖的。这些“免费体验店”还打时间差,与执法人员玩“猫捉老鼠”游戏。虚假宣传推销保健品的时间大多选择在每天早上6时—8时,一方面利用了中老年人早起的习惯,另一方面,这一时间执法人员还未上班,规避了监管。
“鱼儿上钩”,跑路走人。免费体验式销售往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前期推销时间要比真正销售时间长,一旦有老人购买产品到一定数量后,立即人去楼空,转移到下一站。
查处违规销售难度不小
查处这些“免费体验店”,从市场监管角度来看,只能一是从产品本身违规,二是从虚假宣传入手。一位基层执法人员给记者讲述了一次执法经历。
执法人员在城区某老小区旁的一家免费体验点进行检查,发现该店营业执照上经营项目为食品、日用品。他们通过免费发放小礼品的方式,召集近四百名老年女性顾客参加健康讲座,年轻人及男性群众谢绝入内。为了让老人常来,还实行考勤制、分组管理制,组织唱红歌等活动,对参加活动积极的,累积积分赠送礼品。现场发现一种“国日负离子保护腰带”,外包装上印着促进血脉畅通等功效。事实上,该产品仅为普通的日用品。之后另一次检查中,又发现该店一种普通食品过了保质期。执法部门二次立案共处罚该店3万元。
看到现场有数百人聚集在一起,执法人员担心公共安全,便与公安、消防和社区等部门联系,询问如此众多的人员聚集算不算非法集会?是否需要消防审批?为此,公安、消防、社区也去干预了多次,但要取缔它却于法无据。执法人员在几次检查中,走上会场讲台,指出部分产品存在的夸大宣传内容,但会场的一些老人却站起来制止执法人员宣讲: “这些知识我们都懂,我们也不傻。请你下来,不要再讲了!我们在这里开开心心的,我们愿买,他们愿卖,你们不要再管了!” 询问现场的老人有无夸大宣传?有无强卖?老人们都说没有。
一位从事市场监管多年的工作人员曾对一款保健品进行跟踪暗访,从老人口中得知销售方在宣传时称这一产品特供中央首长服用,国家特批,还是美国高科技产品。而工作人员根据产品上的批号,查实生产方是上海的一家企业,标注的是90年代的健字号保健食品批号,显然属于违法产品。可是老人们听了,还是照买不误。
“虚假宣传的证据没掌握,就难以认定是虚假宣传!这些‘免费体验店’的操作手法也很高明,只有老人去才留信息,一对一上门联系。”这位工作人员无奈地说。
去年某区曾对辖区内的老人聚集的“免费体验店”做了调查,发现一共有16家,以推销食品、保健品和医疗器械为主,还有少量推销旅游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其中宣传与销售分离的就有9家。这些还只是店内有免费体验设备放着的,而事实上,平时不卖产品、只给老人提供聊天场所,等销售时再转移场地进行会议销售的还有不少。这无疑增加了查处的难度。
采访中,慈溪、江东、余姚等地市场监管执法人员跟记者反映,在此类消费投诉中,老年消费者本人投诉极少,举报的往往是子女亲属且反应激烈,认为老人缺乏辨识力,上当受骗才购买。而需要购买这些产品的老人前来做笔录时,老人一般支支吾吾不愿前往。更有甚者,有一家“免费体验店”被查处时,曾有10多位老人集体找上市场监管所,替体验店员工说情。
其实,很多老人购买这类产品的真正动力在于能得到一个交流的平台,还能得到“亲情”服务。“这种隐形的压力,才是老人购买的动力所在。若不买,下次就不能去,去了也有些难为情。其实在‘免费体验’中,老人往往是被‘亲情’所绑架了!”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其实老人支付的费用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这个实物的价格,另一部分是多人次的亲情服务费用。
前些天,一位在兴宁路铁路桥边开保健床垫体验店的业主对前去检查的执法人员叹苦经:一年卖出去的床垫只有10来张,但每天进出店门的老人很多,早锻炼结束后就来这里喝茶聊天,桶装水一天也得供应五六桶,有些老人在床上躺个半个钟头再起身去买菜,下午接孩子前也来这里先享受一番。来体验的老人多,真正购买的很少,毕竟床垫太大,容易被子女发现,引来干涉。“我们得配两名工作人员接待,负担人工费用、店面房租、水电等,所以销售的产品不能是大路货,得是专业产品才能垄断市场有卖点,总之‘羊毛出在羊身上’。”
业内人士呼吁规范管理
宁波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这一进程还在不断加速。需求有多大,市场就有多大。引导“免费体验店”规范经营才是出路。
业内人士建议,健康讲座和“免费体验店”要向有关部门报备,报备讲课内容、体验的仪器和相关批文;那些提供场所的酒店、电影院等公共场所也要把好关。“免费体验”式销售需要社会共治,急需政府出台相关的规范性文件,依法管理。
去年台州市正式以规范性文件形式印发《免费体验方式从事医疗器械经营活动监管办法(试行)》,从把握经营条件、强化广告监管、强化日常监管、营造共治环境等四个方面提出了15条意见,《办法》把所谓的体验场所还其本来面目,回归到经营场所,认为体验场所作为经营企业对其所经营产品实施广告、推销及试用等行为的场所,应视为企业的经营场所。同时,要求企业配备监控设备,对经营场所、体验场所和库房实施无死角监控,对监控信息逐月备份,保存4个月。此外,要求经营场所至少配备1名医师或护师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并在职在岗。《办法》强调了部门协同———在企业办理医疗器械经营许可(备案)后7个工作日内,监管部门应将企业名称、地址、体验所使用的医疗器械名称同步抄告企业所在地卫生部门,形成群防群控。涉嫌“免费理疗”、“诊疗”的,及时移交卫生部门查处。
《广州市医疗器械经营和使用监督管理办法(草案)》也于近日出台,规定以讲座、现场体验等形式向消费者推销医疗器械或类似产品的,活动举办者应当提前7日向活动所在区的食药监部门报告活动时间、地点等情况。
据了解,宁波也正在考虑相关管理办法的调研与制订。
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呼吁,“免费体验店”的红火其实是老年人群普遍亲情缺失的投射。现在各地虽已建起了为数不少的老年活动中心,但在广大农村和城乡接合部很多沦为了棋牌室或电视播放室,只能部分满足老人交流和情感的需求。而全部让子女承担亲情呵护也不太现实,那么引入志愿服务或许是解决途径之一。通过志愿者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方式,为结对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时常来做做家务,拉拉家常,让老人们觉得有人念着他们,亲情也找到了依托。
还有业内人士建议,通过规范管理让市场重新洗牌,淘汰掉一批差的“免费体验店”,把质优的引入到各类老年活动中心,老人们可以多一项活动,企业可以省一笔费用,真正做到双赢。而子女不仅从物质上,也更要从精神上关心老年人,健康心态才是老人最好的保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