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互联网改变的文学

来源:宁波日报 2016年03月18日 星期五 发布时间:2020-12-08 浏览量:13

顾玮 章笑笑 整理  

这个时代的“曹雪芹”什么样?

我跟大家说“小说”这两个词的时候,你们可能会有一个模糊的印象,觉得小说就应该是那样子。但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的概念、小说的概念和故事的概念是在一点一点发生变化的,这个变化可能慢到我们自己都没意识到,或者已经慢到了我们不愿意去承认。

比如在卡夫卡的时代,大家习惯的是巴尔扎克、雨果和托尔斯泰这样一些经典的现实主义作家。我们习惯接受的小说是像巴尔扎克写伏盖公寓一样,上来先把公寓360度没有死角地给你讲一遍。如果要描述一个人,作者也会先介绍这个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他的背景是什么,他为什么要到这个地方来……只有抓到这些有效信息以后,读者才觉得这个人物是成立的。

但是,卡夫卡不这样做。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上来第一句是说一天早上,格里高尔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没有任何的伏笔和过渡。而传统读者对小说的期待是,你要告诉我为什么他能变成一只甲虫?一个活生生的人怎么就变成甲虫了?他变成甲虫的艰难过程是什么?

卡夫卡的甲虫,是对我们的审美习惯、阅读趣味的一种冒犯,我们会说这不是文学。所以,卡夫卡在很长时间内是不被大家接受的。

从这个例子,我想说的是,我们需要开放一点,宽容一点,超前一点,体贴一点,跟着我们的作家一起去探讨、寻找、拓宽文学的边界,寻找可能性。从这也可以看出来,文学的确是在发展,我们要换一个眼光看文学。

如果文学依然是人对这个世界的反映、人对世界观的反映的话,那么,今天世界发生着变化,文学是否会相应发生变化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两点先跟大家交流一下:

第一,所有对中国文学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样一个说法。我们现在完全接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我们也能够理解,一个时代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文学要形成相应的变化。但是,如果你处在唐朝向宋朝转变的节骨眼上,你是身处其中的一分子,你很可能会说,我们的诗发展得如此之好,为什么要变成词呢?

今天,时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如果出现一种新的文学,或者对既有的文学观念加以突破,你愿意接受吗?我觉得未必。我们的审美,有惯性还有惰性,一种新的范式的出现,对我们既有的审美是一种冒犯,会让我们很不舒服。

第二,很多人会抱怨说,这是一个浩浩荡荡变革的大时代,怎么就出现不了经典作品呢?怎么就出现不了大师呢?你看,我们这个时代,没有曹雪芹,没有托尔斯泰,没有鲁迅。真没有吗?我不相信。因为,19世纪的俄罗斯也在抱怨,说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为什么没有歌德、但丁、荷马呢?后来发现,那个时代是有大师的,只不过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

今天,我们的曹雪芹、托尔斯泰,是什么样子?我现在不知道。但50年、100年以后,历史会告诉我们,我们这个时代出现了很多大师,大师是谁,大师的作品叫什么。

因为,一个时代的大师,必须跟他这个时代相匹配,相契合。

在一个透明的世界里,如何写小说?

网络上流传一个段子,说三个苹果改变人类:第一个是亚当、夏娃的苹果。第二个是牛顿的苹果。第三个就是乔布斯的“苹果”,它几乎在瞬间改变了人类社会。

认真考察一下自己的日常生活,到底互联网带给我们多大的影响。

我想对于80、90、00后出生的孩子来说,他们觉得有网络的生活是天经地义、与生俱来的,他们觉得世界就应该是这样。但问问父辈、祖父辈,他们在这个年龄时,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生活变得越来越透明、越来越同质化的时候,应该如何写小说?文学作品是建立在陌生感的基础上的。什么叫陌生感?就是你看小说,肯定想看到你没见到的,或者你过去虽见到但是没有写得这么好的东西。这个陌生感包括故事的陌生感、艺术的陌生感,还有思想上的陌生感。陌生感是建立在这个世界还有死角的基础上的。

然而,今天的世界是透明的。譬如前几年一直沸沸扬扬的马航事件,一会儿说被外星人绑架了,一会儿说是黑洞吸进去了,一会儿说给****劫机了,一会儿说坠海了,各种说法都有。

大家再回头对比一下泰坦尼克号事件。几乎每个人能把泰坦尼克号当年触冰山沉没的过程给陈述出来:一艘当时世界上最豪华的邮轮出海了,带着一帮世界上最有钱的人,还有艺术家,当然还有疯子。船撞在冰山上沉没了,救活了一部分人,但更多的人死了。这就是整个沉船事件。

但是如果泰坦尼克号出海的时候,每个人带着一部手机,都能上网,都可以发微信、发微博……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判断去陈述这个事件。那么,如果让今天的作家来写这样一个泰坦尼克号事件,你会发现10个作家写了10个样,即使你要求每个作家无限逼近真相,每个人写出来的还是不一样的。我说的不一样不是修辞表达的不一样,是事实真相的不一样。

为什么?因为当初的泰坦尼克号事件没有那么多信息来源、信息渠道,我们只能认可一种真相。但是如果今天的作家写马航事件(我觉得肯定会有人写),肯定写得都不一样,因为它流出的信息太多了。这就是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我们有足够多的信息来源,但同时信息也扰乱了我们,给我们制造了巨大的麻烦。

一个作家盯着一件事情看的时候,他才能把这个事情看得极其仔细,把它给看透。譬如托尔斯泰,只要他站得高,看得远,他可以把整个19世纪的俄罗斯全部看明白。而今天我们搞不清楚的原因,是因为面对着这么多的信息,所有复杂摆在你面前,你无可回避。

作为作家,你能最先感受到这个时代发生的变化,并且通过你的艺术感受力和表达能力,把这种感受呈现到文学作品里吗?作为读者,你又能不能跟着今天的“卡夫卡”们一起去寻找一种新的可能性,寻找跟这个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相匹配的一种文学样式?

(讲演内容来自宁波市图书馆“天一讲堂”,有删节)

主讲人名片

徐则臣 作家,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著有《耶路撒冷》《午夜之门》《夜火车》《跑步穿过中关村》等,部分作品被翻译成德、英、日、韩、意、蒙、荷、俄、西等多种语言。《如果大雪封门》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耶路撒冷》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十部提名作品,被评为“《亚洲周刊》2014年度十大中文小说”第一名、“搜狐·中国文艺全球推介·年度小说”和“新浪读书年度十大好书”。

好声音

———今天,时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如果出现一种新的文学,或者对既有的文学观念加以突破,你愿意接受吗?我觉得未必。我们的审美,有惯性还有惰性,一种新的范式的出现,对我们既有的审美是一种冒犯,会让我们很不舒服。

———生活变得越来越透明、越来越同质化的时候,应该如何写小说?文学作品是建立在陌生感的基础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