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燕波 汤丹文
通讯员 郑 亮 汪 蓉
上周六下午,北仑区非遗项目———“风筝制作”技艺传承人林明良来到北仑区少儿图书馆的“非遗课堂”,向居民传授风筝制作技艺。当天下午,在柴桥街道芦北社区,戏剧小品辅导、交谊舞培训也在有声有色地进行……“这些活动的开展,是通过我们‘文化加油站’这个线上服务平台对接输送出去的。”北仑区文化馆副馆长吴佳说。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北仑区文化馆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新机制,在培育基层文化团队的基础上,推出了“文化加油站”这一新型工作模式,满足群众自己“点单”享受公共“文化大餐”的需求,基层文化活动搞得红红火火。2015年底,作为我省“唯一”,北仑区文化馆被评为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先进集体。
“文化加油站”盘活全区文化资源
2013年初,北仑区文化馆依托互联网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出了“文化加油站”这一数字化平台。简单地说,就是整合全区文艺团队及人才、各类演出场地及器材、服装道具、演艺节目和展览展示项目等文化资源,建立一个数字化资源库和搜索引擎,然后统一上传到“文化加油站”这一数字化服务平台,群众上网“点单”预约,即可享受公共文化资源。“比如,平台会定期推出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门类的培训‘菜单’,市民可在网上直接报名;有其他需求的,大家可在网上自行申请,文化加油站会根据需求及时进行配送。”文化加油站工作人员介绍道。
那么,“文化加油站”是如何实现资源共享的呢?北仑区文化馆馆长朱伟举了个例子:以前许多社区或单位为了搞场文艺活动,不仅要找人排节目,还要专门派人采购服装、道具、音响设备,费时费钱又费力,但用过之后,这些东西又束之高阁了。现在,这些演出资源都放到了“加油站”这个平台,有需要的单位只要上网鼠标一点,就可以在平台里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除了服装、道具等硬件,节目、演员也可以借。比如:银杏社区曾排演过一个越剧联唱节目,不久,大港社区搞文艺晚会也需要这个节目,通过‘文化加油站’平台,向银杏社区‘借’了这个节目,既省时又省力。”朱伟说。
“文化加油站”以“1+N”形式运行:一个总站,设在北仑区文化馆,N个分站,设在社区、村、企业、工业园区、图书馆、学校等,目前全区已有78个分站。基层老百姓要看什么演出或展览,要搞什么活动,只要登录平台点下鼠标,提出申请需求,文化加油站工作人员就会在后台进行线上配对,然后把“适销对路”的“货品”挑出来下单。
“大港”是个新型工业社区,有企业350余家,职工9万余人,其中外来职工6万余人,每年要组织好几场文化活动丰富职工业余生活。2013年5月,大港社区成为文化加油站点后,大港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主任贺群感到轻松不少。她说:“以前组织一台晚会,节目要自己排练,还要购置服装、道具。有了文化加油站这个平台,我们只要精心排练几个特色节目就可以了,其他节目可以到平台里去‘挑选’,轻轻松松就把一场演出搞定了。”
有了“文化加油站”,村民、居民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了。“点演出”“点培训”“点展览”“点节目”成为北仑城乡居民文化生活新风尚。“文化加油站”这一服务创新,丰富了以往“送戏下乡”这种单调形式,精彩的文化产品通过互联网,精准地“送”到了全区的每一个角落。“文化加油站”运行3年以来,被点各类培训、演出1000多场次,进村、社区800多次,进学校、企业150多次,受益群众累计超过10万人次。
“文化加油站”就像一个大超市,里面陈列了琳琅满目的货品。整个平台目前能提供3200多套服装道具、30多个展览展示项目、530多个文艺节目,100多名文艺骨干师资及100多门培训课程。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从哪里来?朱伟介绍,区文化馆多年来与全区乡镇街道文化站联手,以“海享大舞台”的形式构建基层文化团队。2009年,北仑区搭建“海享大舞台”,在全区基层设28个海享文化舞台固定演出点和10余个流动演出点,年均演出450场次。这些基层业余文艺团队的群众演员在“海享舞台”上各显其能,创排了许多形式多样的演艺作品。
与此同时,区文化馆组织文艺骨干助力这些基层草根团队,每年组织专业培训200余次,下基层辅导300多次。文化馆还要求每位业务干部每年下基层不少于60天,深入乡村、社区、军营、学校、企业,培养业余作者,辅导文艺骨干,培植基层文化活动示范点,孵化群众文化作品。如今,北仑区拥有基层草根文艺团队600多支,业余文艺骨干和文化志愿者1万余名。正是有了这支庞大的基层文化主力军,“文化加油站”的货品才得以源源不断地充实。
“文化加油站”里的文化志愿者
“曹老师这周又要来辅导了,侬晓得?”前不久,米兰社区的几位越剧爱好者兴奋地传递着这一消息。她们口中的曹老师就是曾在长三角越剧票友大赛中获奖、在当地越剧迷中颇有影响力的曹丹凤。曹丹凤就是社区文化加油站点单邀请来给越剧爱好者进行辅导的。课堂上,曹老师耐心地向学员们传授越剧发音、吐字、手势、表情等表演技巧。在她的指导下,学员们已经学会了《五女拜寿》《梁祝》等剧目的经典唱段。
已经退休的曹丹凤是北仑区的文艺骨干,经常参加区里的各类文艺演出活动,还热心辅导戏曲爱好者,曾获得省“百名群众文艺带头人”的荣誉称号。自从“文化加油站”运行之后,她更加忙碌了,每个月要接单10多次。文化馆工作人员说,曹丹凤是加油站里被“点单”次数最多的文化志愿者。有些点单请她辅导的地方离她家很远,如春晓、白峰等地,曹丹凤还得自己开车过去。虽然很忙很累,但曹丹凤却乐此不疲。
“一、二、三,开始!”随着富有动感的音乐伴奏声响起,一群大妈、大姐在一位年轻小伙子的带领下跳起了热情洋溢的广场舞。
这位名叫周游的小伙子来自四川,2011年大学毕业后来到北仑,曾在一家幼儿园当形体训练课老师。工作之余,周游愿意成为一名文化志愿者,来充实自己的生活。他说,自己非常喜欢跳舞,只要有空,就会去文化加油站“接单”当舞蹈老师。他的课深受欢迎,一到暑假,更是火爆。
周游说,通过“文化加油站”这一平台,他这个新宁波人在第二故乡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文化加油站就是要充分发挥群众文艺团队、文化能人、文化志愿者作用,搭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构建公共文化配送服务网络,把文化惠民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北仑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凌晓军说。
北仑区文化加油站这一新型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引起了中央媒体的关注。去年7月,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对北仑区文化馆的这一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之举进行采访报道,并向全国各地宣传推广他们的经验。
有关专家表示,公共文化服务应摆脱“文化活动摆在这里,老百姓爱来不来”的衙门作风,把民众需要的服务送到“家门口”,并采取措施鼓励和引导民众参加。北仑区文化馆“文化加油站”无疑为公共文化服务如何更好“接地气”,建立了一个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