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江,温州的第二大河。飞云江源头在哪里?大致有三种说法:一说在福建政和县东北面的温垟;一说在丽水青田县东南面的木凳岭;一说在景宁县洞宫山支脉敕木山的南麓。据2000年出版的《飞云江志》(中华书局)和2006年浙江省水利厅划定的飞云江源头水保护区,可认定飞云江源头在景宁白云尖西北坡漈坑。
景宁白云尖西北坡的这条山涧水流,曾被人们长久忽视
绵绵群山,状如波浪,我们沿着崎岖的山间公路向藏在大山里的飞云江源头进发。公路边时而出现建有一幢幢崭新房子的新农村,景宁县原文联主席李人海告诉我这是下山脱贫村。景宁县以前有许多畲族村落建在半山腰,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前些年进行了下山脱贫。不过,年轻的村民大多外出谋求事业,许多民宅就出现“雨打梨花深闭门”的现象,留下来的村民借助山水田园的优势,创造多姿多彩的乡村生活。公路边有深秋的田野,是耀眼的金黄,稻谷熟了。经过马坑村时,李人海让我停车看梯田。我们下车后来到了路边的一个观景台,只见马坑村的梯田随山势起伏,错落有致,有两丘形如心状的稻田,马坑人就把它与爱情联系在一起,说这是“爱在心田”,还举办文化节。文友告诉我,文化节安排在9月20日,谐音含义是“就爱你”;活动内容丰富,有“心田寻爱”,时间为09:45′02〞(你就是我的爱);有“畲家迎宾”,时间:13:14′(一生一世);有“集体婚礼”,时间:14:57′20〞(一世我只爱你);有“畲情霓裳”,时间:18:19′(要伴永久)……是不是煞费苦心?我倒觉得他们策划很成功,谈情说爱,不分古今,不分中外,这些看似荒诞不稽的活动,又让多少青年男女撞出爱情的火花啊。
车过东塘村,就不见村落和田地了,山路盘盘曲曲,在山林间,在峡谷中。景宁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周树根说:飞云江源头快到了,关于飞云江源头,历史文献记载不一,像明嘉靖和民国的《瑞安县志》、清乾隆的《温州府志》,记载的飞云江源头都不是景宁白云尖,因为当时白云尖人迹罕至,名不见经传。
那么,飞云江干流的源头活水又是怎么发现的呢?1987年10月中旬,一批由温州、丽水两地水利、科协、地方志的专家和负责人组成的探源考察队18人,进行步行溯源。他们根据掌握的数据,来到了景宁,从白鹤村出发,沿大白坑,到东塘村附近,见东塘溪与忠溪两支,从水量和河道断面比较,东塘溪的面积和水量都相对较大,于是他们再沿东塘溪上溯考察,结果在白云尖下坳口找到了源头。景宁县境内绝大部分的溪流是瓯江之源,汇入小溪之中。飞云江在洞宫山白云尖北麓发源,主流只流经景南、东坑两个乡镇。
我们到了下坳口,沿一条石砌步行道登山。没走几步,我们就在路边看到了两块石碑,大的一块由《飞云江志》编纂委员会立于1992年,正面刻有“飞云江源头”五字,背面是“碑记”;小的一块由浙江省水利厅立于2006年,碑文确定了飞云江源头水保护区的范围,水质保护目标为一类。石碑的不远处,就是一弯山涧,称为漈坑,如一条灵动的缎带,从大山里轻舞而至。是因为前段时间连续多个台风,带来强降水,山涧水流较大,坑槽狭窄处泉水左突右冲,潺潺作响;开阔处水流平稳,要搭两块石头涉足越过。阳光漏进茂密的林木,融进了明净如琉璃白玉的泉中,山涧跳动着万块碎金,浅黄或淡绿的水底山石闪闪发亮。
这一泓清流,吐纳着天真地秀,流动着生命的意蕴。她不断累积力量,走出深潭的寂寞,冲出漩涡的束缚,成为丰厚、浩阔的江河,畅游在东海的梦乡。
我们不满足于见到源头碑记,要寻找源头的出水口。于是,继续沿着山道前行,但源头水流与山道并不平行,很快就不见了水流,一路上,小泉的响声时而有时而无,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有时转过一个弯,突见一汪泉水招摇在碧绿的树林间。周树根说:飞云江西北坡溪涧众多,仅东坑镇境内就涉及11条支流。周树根以驴友的身份多次来过白云尖,来的时候大多在五六月份,正是野生荔枝成熟的时候。飞云江源头流域的山林中生长有许多野荔枝,也是驴友们最喜欢的野山果之一。景宁境内飞云江流域有森林面积14万亩,大多为次生林,近些年有关部门还在不断绿化造林,增强森林固土护坡,涵养水源,调节径流。
我们翻过一个山坳,景宁的山道与泰顺上来的乌岩岭汇合。乌岩岭古称“万里林”,林木郁葱,灵草繁多,据说境内溪边石壁和沟中岩石乌黑,泰顺群众称之为“乌岩林”,故定名“乌岩岭”。乌岩岭多为上行的石阶,是到达顶峰白云尖的路线,有的路段又高又陡,不像景宁这边的山道左右弯折,降低上行坡度。山脊上少了各种林木,有些地方寸草不生,成了山峰赤裸的肩背,也成了很好的防火道。攀登了半个多小时,在一个山坳里,出现了一块不大的草甸,杂草长得密密匝匝。文友说:这就是飞云江源头出水口的地方。我喜不自禁,快步走进草甸。我扒开杂草寻找水源,只见湿漉漉的草根和布满点点水珠的枝叶,这正是飞云江源头泉眼,正是孕育一条河流的子宫。这里的泉眼几乎不可见,胎儿一般脆弱,却与飞云江有一条维持生命的秘密通道,就是这些小水滴和草甸里渗出的水逐渐汇集到一起,在不远处的山谷中形成纤细的小水流,飞云江,就这样像婴儿般在啼叫声中诞生了。
源头的水流从大山里涓涓而出,汩汩而下,在里塘口出景宁,自西向东流经泰顺、文成、瑞安等县(市)境,最后注入东海,润泽两岸大地,孕育了流域的文化和文明。
源头活水滋养着的第一个村庄东塘村,只有过年才是热闹的
从白云尖下坳口开车返回,车外连绵的山峦以冷峻的线条勾勒着天际线。汽车开了半个小时,见到有成片的梯田和排排民居。这是飞云江源头下的第一个村庄,名叫东塘村。
当地村民告诉我,东塘村属景南乡,共有5个自然村,有户籍村民800多人,现在只有200来人居住。我在村里走了一圈,靠在山边竹林下的老屋几乎没有人居住,房门大多敞开着,屋前屋后堆着杂灌木、树枝丫锯切成的段木,用来种植香菇类的木腐菌。只是零星的几个农人在田里扎稻秸或在水泥路上晒稻谷。
东塘村在茫茫群山之中,周边山势险要,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刀光剑影。这里自古以来与文成、泰顺等山城交往较多,据村民讲述,历史上的东塘村时受土匪惊扰,1935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以第十军团的突围部队为基础组建了挺进师,师长粟裕,政委刘英。当年夏天,挺进师建立了以仙霞岭为中心的浙西南游击根据地,有官兵经常在东塘村一带活动。新中国成立后,东塘村成为革命老区村。
中午,我们找了一家农家乐就餐。农家乐老板是一位姓何的女子,40多岁。她说:东塘村虽居于高山深涧,却少有洪水,也没有干旱。经过村里的这一段水流村民叫东塘坑,书上写成东塘溪,属山坑溪涧,由于河床狭窄水位浅,不宜水运,也无养殖条件,繁衍不了鱼虾河鲜。她在坑里养过几次鲤鱼,都被水冲掉了。不过东塘坑一直有恩于这里的村民,以前坑里的水是村民的生活用水,每逢夏天,男人小孩也会去坑里泡一会水。还是农业用水,灌溉良田。她们这里的水田大多是冷水田,种的单季稻生长周期长于普通水稻,生产出来的大米品质好、口感佳。以前交通闭塞、物质匮乏,但饮着飞云江源头的甘洌之水,吃着高山水田上长出的粮食,嬉戏于天然碧水怀抱中,东塘村村民的生活还是快乐的,大家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
东塘村还是传统香菇大村,因香菇种植发展了村级经济,有外地商贾来东塘村谈香菇生意。前几年,也有菇民悄然转型,结合东塘自身的环境优势,进行高山大棚花卉培育,据说有人种3亩多的香水百合,年收入有5万多元。浙江省农科院的专家过来指导,成立了生态农业公司,种起反季节高山花卉,还发展食用百合、药用百合产业,产品供应杭州、上海等市场,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
何姓女子说:可是,村里的人还是越来越少了,这些年,和我差不多年龄的人几乎都跑进城找钱算账去了;校网调整,孩子也不在本村读书了。寂寞得有些发慌发凉的村子,渐渐掉落了往昔村民安家乐业的色彩,还居住在村里的人们心里不免有一种空荡荡的感觉。
到了过年的时候,村里又热闹起来。作为生于斯长于斯、从东塘坑走出的游子,对这里始终怀有难以割舍的情感,外出的人纷纷回家。整个村庄炊烟袅袅,家家户户烧豆腐娘,做本家豆腐,熬米汤等等。当然,少不了火锅,山里寒气重,热滚滚的火锅最让人喜欢。这里的火锅是个大杂烩,什么食材都可以放进去。
景宁人讲究年夜饭,央视“新闻联播”之前,先吃个点心压压肚子,桂圆汤、荷包蛋之类,年夜饭是从夜里11点钟开始,一直吃到零点钟声过后一两点钟,甚至欢声笑语,通宵达旦。丰盛的菜肴摆满大桌,摆不下就盘叠盘,年夜饭也是红火团圆的守岁饭。小孩子也不睡觉,跑到户外放鞭炮、烟花,或偎依在大人身边等压岁钱。这就是景宁人的风俗。当地人还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有村里女子嫁到文成去,过年时把老家的父母接到文成,晚餐之后,两个老人坐在客厅里等着吃年夜饭,等到11点多钟,还不见动静,老父亲等不耐烦了,就用烟铜斗敲敲墙壁,没有回音,“嗒嗒嗒”地敲得更重了。老两口通宵未眠,饿了一夜。第二天一大早,老爸就要回家,对女儿说:文成没有守岁的风俗我不知道,但你是知道我们老家是怎么过年的,你既然把我们接过来过年,就要尊重我们的习惯,我再也不会到你们这里过年了。岁月如流水,记忆与风俗,不仅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泯灭,反而愈发清晰浓烈起来。只是过了年之后,他们又像候鸟一样,飞离村庄,村里恢复了冷清,老墙更加不堪一击,门槛被旭日照得温暖,老人的白发在山风中飘来飘去,东塘坑的流水日夜作响……
午饭后,我沿着东塘坑走了好一段路,溪水丝丝缕缕,在乱石中跌跌荡荡,琴韵铮琮,浅滩较多,一脚板水,没有深潭,最深处也只达膝盖。虽然流经村中,溪水依然清澈干净,这有别于许多村落中的水流。东塘坑还将汇进白溪等水流,进入大白坑溪,流至白鹤村,汇合从与敕木山下来的北溪,汇合后称章坑,沿途加入多条小支流,至里塘口村出境流入泰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