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自创办(市科技局)
力争招引落地创新型重大科技项目20个以上
“深化自创区‘八大专项’攻坚行动,推进‘一区五园’建设;扎实推进环大罗山科创走廊重点区块打造、交通路网建设、环境整治提升‘三大会战’,年内‘一区一廊’实现180项攻坚成果……”昨天的大会上,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张崇波这样表态。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以超常规举措全力构建“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创新格局。市自创办(市科技局)以科技创新五大攻坚行动计划为抓手,吹响百日攻坚的“冲锋号”——
在攻坚科创大平台方面,推进科思技术(温州)研究院、光子集成创新研究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分别于10月、12月底前揭牌投用;加快中国眼谷、基因药谷、大唐5G、北斗产业基地等重大科技项目建成投产,力争招引落地创新型重大科技项目20个以上。
在攻坚创新大体系方面,聚焦“5+5”产业集群,实施“卡脖子”核心技术项目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00 项以上;深入实施科技企业新“双倍增”行动,确保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超过200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10000家;承办人才周全球精英创新创业大赛、人才项目对接会等活动,引进落地合作平台10个以上、科技人才项目100个以上。
在攻坚科创大环境方面,落实“科技新政”30条,构建“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创业创新生态系统;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完善成果转化服务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力争年度技术交易总额超100亿元。
温州高新区(浙南科技城)管委会
高水平打造聚才育才环境
集聚高能级创新平台9家、创成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3个、累计引育E类以上人才349人、实现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116项……作为我市“一区一廊”的核心区,浙南科技城在会上晒出亮丽“成绩单”,发出“全力打造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和主引擎”的铿锵之音。
“我们要做优环境、做强底本、做深融合,打造拴心留人的人才之家、制度创新的先行之区。”温州高新区(浙南科技城)管委会主任吴呈钱作出表态。展开这幅蓝图,浙南科技城将坚持人、产、城深度融合,高水平打造支撑高能级平台聚才育才的承载环境,加快建设投用温医大附二医、温州上海世界外国语学校等重点项目。锚定高能级平台集聚人才团队,他们将深入推行“一条龙代办、一对一挂钩、一张单定制”的服务机制,落实清单服务、暖心服务,努力实现以平台育人、以平台兴业。
围绕生命健康、智能装备、数字经济等重大生产力布局,浙南科技城将加快建设提升一批聚焦产业细分领域创新导向的高能级平台。近期将重点推动科思技术研究院、光子集成创新研究院高效启动运行,整体启用国科大温州研究院新楼等。
“我们还将推动平台与高校、平台与平台、平台与区域之间的融合发展,深度开展多方共建共享的产业创新实践,实现人才共育、项目共引、产业共建和设备共享,织密温州科技创新的天线地网。”吴呈钱话语坚定。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落实14个符合研究院定位的产业项目
对全市187家企业、11个孵化器开展调研,与3个国家级组织形成战略合作,形成16万字的产业、政策调研报告,落实14个符合研究院定位的产业项目……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提交的这份“成绩单”尤为亮眼。
“自7月30日光子集成(温州)创新研究院项目签约以来,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国科学院集成电路创新研究院(筹)副院长王宇说,研究院定位在光子集成领域,要在光子集成、光电装备和激光技术形成关键性突破,着力打造“光子集成自动化设计系统”“光子集成芯片”“生命健康电子”“集成电路新材料”“激光光电装备”等五个重点培育方向,以解决国家在集成电路领域“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和关键产品。
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研究院还创新优化管理运营路径,形成具有温州特色成果转化模式——实行在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和企业化管理,以目标考核为主、过程管理为辅的运行模式;在人才方面实行人才招聘自主化、薪酬市场化、收益分配企业化的新型用人体制;研究院以技术和团队为源头,以投资平台公司为纽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自主运行,独立核算,建立良性循环的运行体制进行产业成果孵化,更好地服务温州产业和经济发展。
温州医科大学
启动“两谷”高能级创新平台合作共建
“强化‘两谷’驱动、整合优质资源、加快成果转化,协同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在昨天的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亮晒的温医大“成效图”可圈可点。
近年来,温医大在推进高能级产业平台上,奋力抢抓新时代高等医学教育发展机遇,取得“高分成绩”。围绕国家战略导向和区域发展需求,他们深度融入温州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建设,主动启动“中国眼谷”“中国基因药谷”两大高能级创新平台合作共建。目前“中国眼谷”已正式开园,成为浙江省眼视光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中国基因药谷”启动区即将投入使用,成为生物医药领域的“塔尖项目”。
在建好“两谷”的同时,温医大面向经济主战场和国家重大需求,深入推进“国科大温州研究院”“复旦大学-温州生命科学创新中心”等重大科创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并积极融入区域产业链、创新链,与多家上市公司开展战略合作,深耕生命科学的产业化沃土。
此外,温医大还联合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单位共同创建瓯江实验室。实验室以“组织再生和器官功能康复”为主线布局,对于浙江闽北地区生命健康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立足温州‘两区’建设,持续加快推进各大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提速提效推进创新资源集聚、创新人才引育、创新成果转化,形成高峰凸显、高原崛起的格局,为温州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李校堃说。
浙江大学温州研究院
打造生命健康、信息技术、新材料三大创新中心
“目前,生命健康创新中心已成功引进3个项目团队,其中医学人工智能、智慧医疗健康项目团队已实体化入驻……”昨天,浙江大学温州研究院院长谢新宇的一席话,让会场内所有人为之振奋。
这不过是研究院重点打造研究平台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研究院围绕我市传统产业,结合生命健康、信息技术、新材料三大新型产业创新中心,与相关院校、协会、企业共同打造联合研究中心,形成产业联盟。目前,已成功组建柔性包装机械联合研发中心和工业互联网联合应用中心两个产业服务平台。
“随着科技创新步伐的加快,温州正紧密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和大都市区建设,以深入推进‘两区’建设为统领,推动‘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建设,这无疑是研究院快速提升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契机。”谢新宇表示,下一步,研究院将通过构建适应政策需求和市场竞争的创新机制,努力使浙江大学优势人才技术与温州产业需求高度融合,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学校“双一流”建设。此外,还计划组建浙江大学温州研究院有限公司,代为研究院行使知识产权入股、股权投资、股权收益、物业管理等市场化职能,有效实现产业化公司反哺机制。
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
引进孵化20余项优质成果转化项目
“国科大温州研究院已于日前启动搬迁工作,相信入驻新园区后,我们将步入快速发展轨道。”昨天,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杨国强向大会发来祝贺视频,言语间充满对研究院今后发展的坚定信心。
时间拨回到去年5月,国科大与温州市委市政府、温州医科大学成功“牵线”,签署协议,共建国科大温州研究院。一年多来,研究院各项工作顺利推进,佳话迭出。截至目前,研究院在医用生物材料、智能医疗装备、精准诊疗等领域已组建25支科研团队,累计引进140余位全职人员,发表高水平论文100多篇,引进及孵化20余项优质成果转化项目。
生逢其时,重任在肩。国科大温州研究院是国科大在生物材料及生命健康领域的重要布局。下一步,国科大相关部门将协同研究院完善体制机制建设,为研究院的科技创新提供最好的制度保障、给予最大的自由度。“我相信,在温州,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及民营经济发源地,研究院的发展模式一定能闯出一条新路,为我国的科技发展贡献温州力量。”杨国强表示,国科大将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尽最大努力助推温州这座活力之城续写精彩创新史、为温州的发展添加国科大元素。
科思技术(温州)研究院
努力让温州成为中国民间科技交流新中心
在昨天的大会上,科思技术(温州)研究院院士王中林通过视频向大家透露了个好消息:研究院正在紧锣密鼓筹建中,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人才,是研究院关注的一大焦点。王中林说,目前,研究院正在全球范围内招贤纳士,多位高端科学家、企业家将加入科思团队;积极和相关高校、企业提前沟通、寻求合作,已与温州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展开深入探讨,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对接研究项目。此外,还将全力支持瓯江实验室筹建工作,已初步遴选10余位有意向加盟的顶尖学者。
王中林表示,接下来,他们将采取走访、调研等形式,深入了解企业文化,通过科技创新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科思基金也在加紧筹建中,希望它的落地可以助力引进一批又一批的英才,推动浙江甚至世界范围内的科技交流,努力让温州成为中国民间科技交流的一个新的中心。”
缪眎眎 叶凝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