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苞/文
乾隆震怒的黄梅案
清乾隆年间,温州府平阳知县黄梅生性贪酷,自恃有朝中大学士阿桂和户部尚书曹文埴做靠山,苛捐杂税,大肆敛财,百姓苦不堪言,乡绅深受其害。时人以“黄梅时节家家苦,青草池塘处处冤”一诗相讥。黄梅常借口弥补国库亏空,定下以亩派捐,不成就“勒借”。此外,他还巧立名目,非法印制了“飞单”等单据,从中敛财。民国《平阳县志》载:“(黄梅)在任八年,侵吞部定谷价勒捐之钱计赃不下二十余万。”
夏口贡生吴荣烈是江南垟大户,自然派捐也多,他忍无可忍,遂联合金乡监生潘荣桂、东庄廪生董正贤等乡绅状告黄梅。乾隆五十一年(1786)闰七月,浙江学政窦光鼐在温州主持府试。平阳一名学童在试卷中暗夹状纸。窦光鼐发现后觉得事态严重,决定调查此事。吴荣烈等乡绅趁机向窦光鼐正式递交状纸,告黄梅亏空库实、勒借以及母丧丁忧期间借机演戏敛财等劣迹。窦光鼐回朝后向乾隆参奏此事,但是大学士阿桂认为窦光鼐参奏不实。乾隆对一名知县贪污之事倒不怎么放心上,反而对黄梅借母丧演戏之事写了御批:“若此事果实,则真如原奏所称,行同禽兽,不齿于人类矣。”
窦光鼐决定到平阳收集更有力的证据。起初他在县明伦堂贴出公告,鼓励人们举报。但不少人因有所顾忌而不敢出面举证。窦光鼐只得将场地转移到城隍庙,局面顿时大变,吴荣烈等数百乡绅呈送了黄梅非法派送的各类田单、印票、飞头、谷领、收帖、催帖、借票等等。为表示证据确凿,吴荣烈等平阳乡绅愿随窦光鼐到杭州与黄梅当堂对质。
窦光鼐还未将奏本上呈至朝廷,浙江巡抚伊龄阿怕祸及自身,便抢先参奏窦光鼐,说他在平阳咆哮生事,刑逼书吏,恐吓生监,勒写亲供状,煽动生员和百姓动乱。乾隆大怒,下旨将窦光鼐革职查办,黄梅一案移交浙江三司庭审。听闻圣旨,吴荣烈、潘荣桂等乡绅握着窦光鼐的手痛哭。窦光鼐说:“吾为君等死,君等倘与吾俱死,皆无憾乎?”吴荣烈等乡绅皆曰“诺”。众人存必死之心,各自写好遗书交代好后事。
在公堂对质中,会审官员果然百般刁难。潘荣桂豁出去了,他在公堂上大声疾呼:“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审问官相顾失色。抚台不敢得罪黄梅的朝中靠山阿桂和曹文埴等重臣,对黄梅诸多包庇,而对吴荣烈等人却处处为难,这批平阳乡绅怀抱死之志,绝不屈服,以至于庭审达十八次,而案情仍无法如三司所愿。
案件呈胶着状态,窦光鼐深感三司审理明显不公,于是他绕过了阿桂和曹文埴等,通过一位满族将军,将黄梅的罪证直接呈递到乾隆手中。铁证如山,乾隆才如梦方醒,震怒批示:“若不明白办理,何以服天下舆论?”他迅速派江苏巡抚闵颚元为钦差大臣,到杭州督查黄梅一案。在确凿物证之前,最终黄梅在杭州伏法。阿桂、曹文埴、伊龄阿等官员也受到应有的惩罚,黄梅所立的不法名目也随之取消。
在这场正义和邪恶的较量中,吴荣烈、潘荣桂、董正贤等一批乡绅是窦光鼐坚强的后盾,他们抱团作战,同仇敌忾,终于扳倒了贪酷的黄梅,这在封建官场是难以想象的。但此案也耗尽众人精力,经此一案,这批乡绅再无意参加乡试,隐居家中,悠游林泉,以度余生。参与黄梅案的这批平阳乡绅,大部分已不可考,较为显著的是吴荣烈、潘荣桂和董正贤。
急公好义吴荣烈
吴荣烈(1735—1800),字巨扬,号芑斋,平阳县金舟乡夏口(今属苍南县钱库镇)人,家境殷实,富而好文,在家中修筑了一座美轮美奂的“西园”,延续祖辈家塾教育的传统,在园内办“启蒙学塾”,后又建“博文学塾”,他赋性闲雅,尤喜吟咏,不惜重金延聘陈培元、鲍台等名师在“西园”执教。
吴荣烈急公好义,乾隆乙卯年(1775),南监海塘倾坯,危及江南垟,南监乡绅杨圣烈、冯文炳邀请吴荣烈出任修塘首事,吴荣烈认为修塘事关江南垟八都百姓的安危,义不容辞,故他不惜财力,不徇私舞弊,将海塘修好。这年秋天,风潮大作,而新塘固若金汤,居民叩额称幸。二十年后,南监塘不少地方出现险情,吴荣烈又向平阳县令赵黻请示修塘,亲自带领南监乡绅栉风沐雨,“银涛雪浪间,以共襄厥事”,共修自林家院、东门杨、监后垟等处塘埭千有余丈,赵黻为此亲撰《南监海塘记》。
吴荣烈有《南监海塘纪事》(八首),详细地记录了修建南监海塘的艰辛,以及完工后的喜悦之情,如“沿塘一带御风潮,创始由来岁已遥。浪激几分倾圮处,便思修举在崇朝”“父老相携到海塘,偶然即目感沧桑。中流砥柱关心切,未雨绸缪事敢忘”“乡村且喜有同情,杯酒相邀意共倾。便约桥工勤畚挶,更教排日定章程”“蔼然仁爱仰贤侯,民瘼关心问废修。昭命下时情更惬,海疆从此有安流”“欣看踊跃赴塘工,遐迩村村志尽同。农事未兴先日作,一蓑烟雨画图中”“从来众力易观成,履险如夷入里平。海外风波应不到,依然巩固比坚城”“潮信今秋异往时,乘风鼓努势奔驰。塘成自有安居报,降海河流泛碧漪”“安澜曾不害腴田,且喜西成获有年。塘内殷繁皆乐土,太平景象此中传”。
人间“伟男子”潘荣桂
潘荣桂(1728-1810),字汝攀,号枕岩,又字宗颐,乳名荣祖,金乡人,监生,自幼天资颖异,行事任侠,慷慨节义,遇事勇于担当。当吴荣烈出面斗黄梅,潘荣桂是铁杆的支持者。但经历官司之后,他也退隐家园,余生以含饴弄孙、林泉养性为乐。潘家是金乡富户,潘荣桂继承了庞大的家业,在金乡西门置典当,商海弄潮,财富远胜于前,人称“大潘家”。
潘荣桂精通诗词书法,曾有匾联传世。晚年热心参与地方公益事业,还主持修潘氏宗祠;摭姓氏之源流,溯祖先之出处,编《潘氏宗谱》,遗示后贤,在金乡城内度过平静的一生。在他八十岁大寿时,温州知府廷鏴送去了鲍台代拟的寿序,称之“少著英风,老敷雅迹,足为乡邑典型”“古心古貌,白须彪彪然,与之言,色温而语壮,达于人情,洞于世故”。廷鏴非常钦佩潘荣桂在黄梅案中表现出慷慨侠义的儒生风骨,称之为“伟男子”。
潘荣桂娶妻袁氏,伉俪情深,可惜袁氏天命不永,遗下三个幼子,潘荣桂对爱妻情深义重,终身不娶,深受乡人敬重。
乡之名贤董正贤
董正贤(1751—1789),字思齐,号芥舟,平阳县东庄人(今属龙港市),廪生,生而颖悟,诗文兼工,善于排解纠纷,才略过人。他经历“黄梅案”官司后,晚年也以诗书为伴,行善故里。乾隆丙午年(1786),董正贤偕朱直如于福慧堂前南岸修文武帝阁,宽敞雄壮,又出资重修都口太阴宫,乡人交口称誉。
金乡潘氏、夏口吴氏、东庄董氏三大家族还互相通婚。如潘荣桂之子潘学柔原配东庄董大炎长女。据民国《平阳县志》记载,董大炎,字士涵,号静斋,乾隆十八年(1753)武举人,官千总。董氏早逝,潘学柔又续娶董大炎三女。而与吴荣烈、潘荣桂一道赴杭申诉的董正贤正是董大炎的侄儿。潘学柔之子潘右垣娶夏口吴乃康次女为妻,而吴荣烈是吴乃康的叔父。“黄梅案”轰动全国,以吴荣烈、潘荣桂、董正贤为代表的三位乡绅能在这场官司中同仇敌忾,生死相依,为民请命,除报答窦光鼐的恩义,应该还有一份可贵的儿女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