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睿
在龙湾区瑶溪街道瑶溪村,无论是开发旅游,还是居住生活,一切都是妥妥的。
马路和河流不是穿村而过,而是像手臂把村子拥住、和外界隔开,围成紧凑却不逼仄的一块地。走过马路跨过桥,才是公园、运动场和景区。
就这样,热闹的归热闹,安静的归安静。
几十年来,村委会主任董学龙看着老家起起落落。他觉得现在这种景象,才算村里发展有了模样。
这不仅体现在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比以前更多,更是说村里找到了一种感觉——那种因为走在正确道路上,而带着信心和希望过日子的感觉。
在老家开农家乐
稳稳收入不用奔波
对村民董光弟来说,这种感觉就是日子过得更滋润。
年轻时,他跑过上海南京,干过车行卖过阀门。日子虽然也过得有声有色,但东奔西跑,难得落脚。
这些年,瑶溪村依托景区整治环境改善面貌,让董光弟看到在老家就能赚钱的前景。
他整理好祖屋,开出“瑶溪老房子”农家乐,打造怀旧和家常菜的餐饮特色。开业第一天,光是外来尝鲜的客人,已经把桌位订满。
但做餐饮难免有波折。
开业第一年是个大寒冬,外面水管都被冻住,“老房子”里还有几个房间没装空调。那些想订位子的客人,董光弟只能“拒之门外”。可他没想到,还是有客人坚持要带着自家老人,开一个多小时的车来这里。
那位老人一下车就抱怨,为什么非要大冷天跑这么远。等到吃完饭,老人也承认,这里不仅菜色不错,还让他回想起了自己的老家。
更让董光弟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客人的子女把全家团聚的正月酒,订到大酒店,那位客人知道后,一定要子女退掉预订,把酒席改到“老房子”里,而且从正月初五到初八,连着开席四天。
这些例子,让董光弟觉得,靠着村里环境面貌改善,自己走老村老家老味道的特色餐饮,正在找到回乡发展的长期出路。
今年碰上疫情,所有餐饮行业不景气,他心里还是有底气。特别是正月,他告诉客人,已经收的订金,全部都可以退。倒是大部分客人觉得,迟早会来消费,留着吧。结果,上百桌订金,只有两位客人要求退订。
等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老房子”生意很快好转,基本每天都满座。董光弟的信心也得到了验证。
这种日子,让他安心在村里生活。每天早上为客人排菜买菜,回来做些日常打理,再等着晚上最忙碌的时间到来。一天不用太奔波,一年却有稳稳的五六十万元纯收入。
如果未来村里谋划的运动休闲旅游业态能发展起来,那董光弟还想开发自家农家乐的午餐,把这个目前较为空闲的时段利用起来。但不管怎么说,他已经决定,“基本就是留在村里发展了”。
在瑶溪运动锻炼
绿水青山间的小康路
对瑶溪村来说,好日子并不是没有经历过。
依仗大罗山的花岗岩资源,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里基本上家家户户以采矿为生。由此,这里也成为周边数一数二的富裕村。
董学龙记得,那个时候村民结婚,别说那三大件,“就连电视机、电冰箱,都不算稀罕。”村级集体经济也领先于周边地区。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瑶溪成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村里开始对山体和生态环境进行保护,采矿被停止,造成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下降。但习惯了在家谋生的村民不愿意离开村子。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导致村里矛盾纠纷大量增加。村级集体经济在吃完老本之后,陷入入不敷出的境地。
市委党校迁建到瑶溪,以及景区旅游开发日渐成熟、周边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成为瑶溪村迎来新一轮发展的契机。征地补偿、工业飞地等带来的收益,让村里集体收入重新有了来源。去年,村集体收入已超170万元。配合美丽乡村建设,村民趁势打造钟秀园等公园,投入环境和村容村貌整治。
这种改变,也让留守村民再次看到了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的希望。
市委党校和景区酒店,为村里创造了近百个就业岗位。旅游发展,又带动村里开出6家农家乐,其中就包括董光弟的“瑶溪老房子”农家乐。再加上近年来周边启动城中村改造,不少征迁户选择将这里作为安置过渡。这也让房屋出租成为村民另一项收入来源。目前,村民人均年收入接近两万元,在龙湾已属于中上水平。
重新走上奔小康的道路,找到过好日子的信心和希望之后,瑶溪村正在谋划下一步发展。
董学龙介绍,在如今各地都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背景下,村里将借助登山游步道、温州国际网球中心、足球场等现有体育设施,再计划建设一座标准室内泳池,把运动和休闲旅游相结合作为自己的竞争优势。
这些体育设施为村集体带来的物业租赁、场地管理等新收入,预计能使村级集体经济实现每年10%的增速。对村民来说,体育运动还可能在工作日、中午等传统旅游市场的非高峰时段,开发出新消费项目,让更多村民有就业增收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