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在瓯海区泽雅镇黄坑村,村党支部书记吴朝建正为一栋老屋的“复活”而忙碌。
“这7间2层的老屋,原先是村办公楼,已废弃多年,我们会在农历年底前开工建设。”吴朝建满脸期待,计划用半年工期,以旧修旧唤醒老屋,建成精品民宿,同时和温州高校合作,打造写生基地。
这栋老屋的开发,也将开启小村发展序幕。在瓯海区一系列精准强村惠民政策的对接下,包括黄坑村在内,瓯海区103个经济薄弱村实现全“摘帽”,迎来全新的历史发展机遇。
多措并举
精准落地强村惠民措施
去年初,瓯海全区有103个经济薄弱村,年经营性收入低于5万元,财政转移支付是这些村集体的收入主要来源。单单泽雅就有76个经济薄弱村,黄坑村是其中之一,地处山区,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资源、资金、人才等约束。
针对全区集体经济薄弱村基数大、底子薄、发展难等问题,瓯海推出政策组合拳,精准施策拔“穷根”。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目标任务、发展思路、产业引导、用地政策、资金支持、结对帮扶、组织保障等措施。
瓯海区农村经营管理站站长王玉飞告诉记者,特别是“强村十条”举措,针对性、可操作性都很强。如其中的低效用地开发促强村,通过将地理条件较差村的用地指标统筹起来,就近打包到地理条件较好村进行低效土地开发,既异地联建村民中心又发展物业经济,一举解决一些村无阵地和无收入的“两无”难题。瞿溪街道桥下村和大川片5个山上村异地联建村民中心,每个村每年可增收约8万元,有效解决5个山上村因地理条件所限“有地不好建、建了不好租、租也不值钱”等难题。
“强村十条”中如盘活闲置教育资产促强村,通过“明确校舍产权归国有,由镇街管理,其收益重点支持村集体”的办法,解决了由于权属争议等历史原因,校舍长期闲置却无法带来收益的问题,目前泽雅有4个村已开始实施校舍改建发展民宿。
十条举措中也不乏节流之举,该区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村级非生产性开支,严格落实村干部报酬总额控制、村务“零招待”制、报刊限额征订制、差旅费实报实销制、外出考察审批制,减少开支;该区推出“颗粒归公”促强村,重拳出击促规范,使老人协会资金资产由“私存”转为“公账”、由 “体外”变“体内”,老年协会资金资产专项整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如娄桥街道15个行政村在“颗粒归公”后,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增加约120万元。目前该区290个老协资金资产专项整治后,预计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亿元以上。
此外,在实业运营上该区创新发展思路,成立温州瓯海强村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打造政府与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帮扶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创新载体和平台,推进强村工作实体化运作。
蓄势待发
古村迎来全新历史机遇
在过去的一年里,黄坑村实实在在享受到这一系列惠民强村举措的福利,被纳入瓯海区首批20个薄弱村的建设项目之一,启动项目建设带动小村“造血”。
所谓的项目建设带动,是指瓯海区将项目建设作为强村的主要抓手,因村制宜谋划具体项目建设,主要侧重于现代农业、休闲民宿、生态停车场、闲置校舍改造、光伏发电等方面。经测算,派岩村观光农业休闲旅游园区停车场建设、罗垟村罗垟露营基地开发、盘垟村盘云谷露营基地建设、雄岙村兴建游泳池及农家乐设施、陈岙村现代休闲农业观光园、大石垟乡村民宿服务中心等20个项目建成后,每年每个项目可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0万-20万元,真正实现由“输血”向“造血”转变。
黄坑村的建设项目,便是以闲置的村办公楼建设为试点,撬动全村开发。黄坑村有700多年的历史,村内有64栋明清古建筑,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村子坐落在泽雅景区的核心区域,曾为当地的交通要道和造纸集聚地。小村拥有这样丰富的资源,却身在山中无人识,全村1176人,多数外出,只有十分之一人口留在村中。
在系列帮扶下,如今,黄坑村内道路、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已建成,《温州黄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工程》详规制定。按照这份规划,未来,黄坑将成为一座活的纸山博物馆。
“我们古村资源和纸山文化丰厚,旅游开发以后,相信能够吸引很多人前来,会有很好的市场。”对于小村的未来,吴朝建信心满满,去年村里种植了500颗银杏,银杏黄时,小村周末能够吸引300多游客前来。他相信随着古村开发,更多的村民会回家。
黄坑的转变,是瓯海区强村惠民的缩影。为增强主体责任意识,瓯海区还实施责任捆绑,坚持三级联动抓强村,签订军令状、确定时间表,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纳入村级换届“三项承诺”,作为村干部实绩考核重要依据,通过责任捆绑机制,督促广大领导干部更有“强村”的紧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