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缘起
邻里关系是维系人与人之间感情,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也是群众思想工作的纽带。然而,当今社会,社区居民多了,邻里走动少了;现代楼宇内的企业、白领多了,认识的少了;上网的人多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少了。为了解决好这“三多三少”的问题,从2014年6月开始,江东区确定以“隔壁邻舍串串门”为载体,抓住社区人群、楼宇人群、网络人群这三大群体,采用不同的特色方法建设平台,开展分众化思想政治工作,使邻里之间、相邻企业之间、网民之间通过社会组织活动、沙龙活动、线上线下互动等方式走动起来,做到“亲密不过分”“互助不互扰”“共生不陌生”,构建新型邻里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提供有益的样本。
推进分众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创新
陈正良
江东区以推进“隔壁邻舍串串门”为载体,对分众化思想政治工作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这是在一种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创造性探索实践。
首先,这一分众化工作模式,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在不同群体中的“准确投放”
“分众化”的概念,源于传播学,其最初含义是指根据不同类型受众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媒介传播。其核心在于将受众群体根据其不同的性别、年龄、职业、文化层次等进行精确分类、准确投放,从而取得最佳传播效果。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分众化”从传媒领域延伸至文化领域、大众消费领域,也随之影响至思想政治工作领域。
思想政治工作在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就是要将社会的主流思想价值观念和品行要求转变为人们的内心要求和实践行动,并因此促进和谐向上的社会氛围的形成。而从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最佳效果角度,不分对象“一锅煮”的做法显然难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因此,根据思想政治工作对象所属群体类型的不同,根据不同群体受众的不同特点,把握受众需求,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就成为一种应有的选择。在区域性的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无疑也首先需要对工作对象作出合适的分类。随着改革发展的推进,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社会阶层、群体分化明显,不同阶层、群体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认同也日趋多元。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工作对象作出合适的分类,区分层次,对不同对象提出不同要求,这是思想政治工作适应社会变迁的必然要求。江东区根据城区建设发展过程中人群集聚方式特点,将工作对象划分为都市生活圈、楼宇经济圈、网络交际圈三大群体,这一分众方式主要着眼于江东区人群的工作、生活实践,为分众化思想政治工作确立了重要前提,非常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在这些不同群体中的“准确投放”。
其次,这一分众化工作模式,有效推进了新形势下城区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平台的创新建设,有利于务实推进城区各类群体思想政治工作
江东区在实践中根据当前城区生活各类群体中普遍缺乏“邻里互动”的现象,提出了以“隔壁邻舍串串门”工作模式分众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并在这一模式的构建过程中,着力推动了一系列工作载体、平台的建设,如各种“邻里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各类社会组织、基层党校分校和教学点、理论普及点、网站,各种群众文化队伍、“大众理论说唱团”、“最美人物”宣讲团、主题公园、网络平台和各类五花八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分众推进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为此,江东区在探索实践中特别针对三类不同分众的特点,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建设平台、渗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如针对社区人群,突出“团队+活动”情感式建设;针对楼宇人群,推进“特色+体闲”抱团式建设;针对网络人群,开展“线上+线下”互动式建设。这些实践做法一方面推动促进了不同分众群体思想情感的互动交流、增进了邻里团结互助和社会和谐,也无疑对于帮助推进各类群体人们之间的相互学习、增知长识、释疑解惑、丰富生活、陶冶情操等起着十分有益的作用,是一种教育和群众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很好的实践模式探索。
第三,以“隔壁邻舍串串门”为载体分众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便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机渗透
新形势下如何将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内容任务落实到基层群众,落实到各类社会群体成员生活、工作的具体实践中,是一项创造性要求很高的工作,以“隔壁邻舍串串门”为载体分众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找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实践突破口———推开邻里间封闭的心门,通过推进“隔壁邻舍串串门”,设计一系列“接地气”的平台载体,打通人们思想沟通交流渠道。同时,这些平台载体以其丰富活动性,可以充分有机渗透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可以更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多样性的需求,将党的理论、方针、政策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将真善美的追求有机融汇结合在其中,达到“润物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效应。
第四,这一分众工作模式,不仅是区域群众性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也有利于推进城区社会综合治理水平的提高。
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分众模式的展开,不仅有助于促进良好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对自己所在社区、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增强和社会整体精神文明水平的提升,也可以大大推动相关领域一系列实际问题的解决,如各种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社区环境条件的优化美化、各类文化载体的建设水平的提高等。
当然,总结凝练出一套契合城区思想政治工作实际、可推行便操作的工作系统样式,在实践中尚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诸如,如何构筑起有效的舆情信息网络,以及时把握各类群体的思想动态和各种需求变化?如何有效地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任务与内容的贯彻落实,与各分众群体的具体工作生活实践的有机结合?如何推进各类平台载体的丰富完善和与时俱进的建设创新,从而更好增进改善群体交流交往?如何组织建设好一支与此工作模式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等等,这些问题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作者为宁波大学教授)
思想政治工作分众模式的创新价值及其完善
吴锦良
在一个日益多元化、网络化和扁平化的社会,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遇到了严峻挑战。过去那种以单位为依托、以管控为目的、以思想灌输为主要方式的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代发展的步调越来越不合拍了。江东区以“隔壁邻居串串门”为载体,探索建立了思想政治工作分众模式,这一模式的内涵极为丰富,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回应时代要求、重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一次大胆尝试。
一、分众模式的创新价值
江东区探索建立的思想政治工作分众模式,涉及到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定位、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主体与工作对象的全新理解。
1、重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平台。在体制内,单位是职工的家,也是对单位职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依托。在体制外,人们没有了传统意义上的单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松散了,彼此缺乏交往平台和联系纽带,党和政府的声音在他们中间传递就不那么畅通了。思想政治工作分众模式从满足群众的基本交往需求出发,通过基层群众各类社交平台建设,为各类群体建立起了精神和情感家园,起到了凝聚人心、增强社会认同等方面的作用,更成了党和政府的声音在群众中落地生根的新型平台。
2、抓住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单位体制弱化和社会碎片化、个体原子化,使思想政治工作缺少了旧日的依托。新时期要重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必须找到新的载体和依托。江东区的思政工作分众模式以“隔壁邻居串串门”为载体,这个载体抓得好,它不仅能够唤醒人们的邻里情感,起到以情动人的作用,更能够以“串串门”为活动载体,将原本居住在同一区域但互不往来的人们重新串联起来。在互联网时代,增进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已成为各项工作的基础,而“隔壁邻居串串门”这一载体起到了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连接器的作用。
3、搭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大舞台。思想政治工作分众模式不仅突破了以往思想政治工作中“官对民”“上对下”“干部对群众”的单一方式,更将思想政治工作从单位内部的狭小空间搬到了社会的大舞台。官方平台与民间平台、党政服务平台与社会自组织平台、高端平台与草根平台、线下实体平台与网络虚拟平台……只要有人群聚集的地方,就有思想政治工作舞台,为思想政治工作搭建了一个广阔无比的大舞台。
4、开启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常态。谈到思想政治工作,人们往往会联想到,这个舞台上的主角是专职政工干部,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对群众的说服教育和思想灌输。但江东区的思政工作分众模式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情形。首先,在这个新型舞台上,角色十分众多,呈现多样化态势。邻里中心、党员服务中心、社会组织、“大众理论说唱团”、“最美人物”宣讲团等等,都成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角色;其次,在这个新型平台上,政工干部少了,群众参与多了;说教成分少了,群众自我教育多了;思想灌输少了,各类文化服务活动多了……
二、完善分众模式的几点思考
作为回应时代挑战的新探索,江东区建立的思想政治工作分众模式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但决不是一种结束,它必然会遇到许多全新的问题,有待我们去进一步深入思考并不断加以改进。
1、思想政治工作的边界勘定。分众模式搭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大舞台,将各种与之有密切关系的基层文化服务和社会活动工作都纳入其中。从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逻辑而言,这一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但随之而来的新问题是:现在的思想政治工作已经远远超出了过去思想政治工作的范围。而“越界”太广太多容易丢失自己,思想政治工作与基层社会治理之间的边界难于勘定。我们做了那么多有益的工作,但也许有人会问:这些工作算不算是思想政治工作呢?因此,我们不得不重新界定思想政治工作的范围。
2、思想政治工作的主管职责。分众模式呈现的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其平台、项目、活动和各种具体工作涉及到众多不同的系统和部门,那么多的部门要统一步调、协同一致,这本身是一项难度不小的系统工程。按照现有的体制,这一复杂的工作到底应该由谁来主管,谁来牵头主抓,主管部门的具体职责有哪些,主管部门履行好相关职责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这些问题是我们在建立新体系过程中必然要遇到和认真加以回答的。
3、分众模式的复制推广。最有价值的社会创新应该是可以复制推广的,而可以复制推广的做法总是简单明了。经验告诉我们,越是简单的创新越是便于推广。从复制推广价值的角度看,江东区“隔壁邻居串串门”的做法,可能内容显得过于庞大,工作主体和职责有待进一步明确。或者,倒过来看,江东区分众模式下一步的完善,要以提升其复制推广价值为核心。只有让这一做法便于其它地方来学习取经,在更大范围内生根开花,它的最重要真正价值才能得到兑现。
4、对现有工作创新的概括提炼。从资料来看,“隔壁邻居串串门”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分众模式”是目前对江东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概括提炼。我个人认为,这一概括提炼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隔壁邻居串串门”虽然具体形象而亲切,但内涵还需要进一步的丰富;而“分众模式”的概括也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一项创新工作的概括提炼应能有效揭示其内在本质。个人认为,江东区的做法是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的建立、大舞台的搭建和新常态的开启,关乎到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建问题。对这一做法的概括提炼必须是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
(作者为省委党校教授)
城市社区邻里关系
的现状与特点
黄少华
邻里关系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居住位置相邻而形成的社会关系。诸如“远亲不如近邻”“邻里相扶,守望相助”“千金买宅,万金买邻”等俗语,反映了邻里关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信息交流、情感互动、经济和物质支持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农耕文明时代,人际之间相互依存度高,邻里互助更多是基于共同的生存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劳动力自由流动、住房商品化和日常生活的网络化,城市社区中的邻里关系格局和模式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传统守望相助、亲密无间的邻里关系,逐渐变得松散、平淡和疏远,呈现出陌生化、多元化、去道德化、网络化、趣缘化的特点。
1、陌生化。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城市居民多居住在大杂院或单位公房,邻里间互动频繁,守望相助,亲密无间。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城市住房体制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陆续住进了商品房小区。商品房住宅的封闭和私密性设计,加上市场化和城市化进程导致的生活节奏加快、隐私意识增强、社会分化加剧,客观上降低和削弱了人们进行邻里交流的渴望,邻里之间的相互接触与依赖开始减少,邻里交往越来越浅化与表象化,不仅交往频率较低,并且缺乏深度,邻里交往多局限于相遇时打招呼、聊天、娱乐等,情感交流、人情往来、经济互助等深层次的交往越来越少。在有些商品房小区,甚至连邻里之间相互认识都成了一道难题,越来越多的邻居开始成为“熟悉的陌生人”。
2、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城市社区逐步形成了多元分化的格局,不同社区中邻里关系的异质性增强,邻里关系呈现出分化和多元化的特点。目前,传统街坊型、单位公房型、商品房型和社会边缘化型等构成了城市社区的基本类型,不同类型社区中的邻里关系具有不同的特征。传统街坊型和单位公房型社区中的邻里关系同质性高、归属感强,邻里之间互动较多,关系较为密切。相对而言,商品房型和社会边缘化型社区中的邻里关系则较为生疏,邻里之间的交往频度低,认知度低,情感淡漠。尤其是社会边缘化型社区,因为多处于城郊结合部,流动人口居住比例较高,社会隔阂严重,邻里之间的情感互动和社会支持都极为脆弱。
3、去道德化。传统社会中的邻里关系,以道德为基础,亲仁善邻、乡邻和睦、相融相让、相扶相助,存在着密切的情感联系。这种守望相助的邻里关系具有精神慰藉、情感抚慰的社会调节功能,邻里之间对他人的幸福安康有着一种道德上的责任感。随着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速,社会分化不断加剧,邻里关系因而也走向陌生化,越来越成为一种陌生人关系,邻里关系的道德性质不断弱化。在今天的城市社区中,邻里之间虽然仍比邻而居,各自的处境和幸福也会相互影响,但邻里之间已经体验不到道德上的亲近。邻里之间不仅不会留意自己行动的道德意涵,甚至有可能刻意回避由道义引发的行动,有意无意地表现出一种无视邻里需求,对邻里麻木不仁的道德冷漠。
4、网络化。现代通讯技术尤其是移动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沟通无处不在”,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够与陌生人聊天,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网络为城市社区居民提供了新的交流桥梁和平台,让邻里之间的交往较少受时空限制,从而更便捷地满足自己的交往需求。社区居民可以在社区网站、论坛、QQ群中讨论物业管理、社区活动等公共议题,使现实生活中邻里之间的直接接触,转变为网络空间中的间接往来。特别是在一些年轻人较多的社区,社区居民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和互动的时间,超过了面对面交流和互动。在今天,网络已经有效拓展了现实生活中的邻里关系,使邻里关系亲密有间、宽松有度,少了功利性,多了淳朴的感情,这种新型的以“互信互助不互扰”为特点的网络邻里关系,有助于增进邻里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促进邻里之间在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的基础上共同培育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
5、趣缘化。社会关系的分化,使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摆脱基于整体人格的亲密无隙的交往,而寻找与自己只在某些方面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进行局部人格的互动。网络社会的兴起,使人们能够更方便地找到与自己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形成以共同兴趣爱好为基础的趣缘关系。在城市社区中,邻里关系也越来越呈现出这种趣缘化特点,共同兴趣已成为一种新的邻里关系纽带。例如业主QQ群不仅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交流的桥梁和纽带,而且成为社区居民结识有共同兴趣的业主进行线下互动的重要平台。不少业主通过业主QQ群和邻居相约出游,相邀进行体育锻炼,不仅生活越过越丰富多彩,而且促进了邻里之间和谐融洽关系的建立。
城市化、市场化和网络化进程的叠加,引发了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的巨大转变。在未来,迫切需要拓展社区公共空间,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促进居民的公共参与,以达到培育居民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社区凝聚力,提升邻里关系品质的目的。
(作者为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