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垃圾分类上了央视《焦点访谈》

来源:温州日报 2017-01-05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8 浏览量:12

近日,乐清市淡溪镇梅溪村上了央视《焦点访谈》节目,该村推行的垃圾分类制度,成为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化资源化处理的典型。报道称,该村推行“积极引导、奖罚分明”的制度来推进垃圾分类,全村95%以上住户做到了垃圾正确分类投放。

温州市委农办(农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市已有768个村像梅溪村那样处理农村垃圾,整乡整镇达到14个,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看似简单的垃圾分类,要做到设施完备,资金保障充裕,农村居民自觉分类其实并不简单,那么,各地试点村的垃圾分类处置是如何做到的呢?

垃圾“两化”处理一举两得

从去年8月开始,居住在梅溪村的林女士家里就多了一个分类垃圾箱,这种垃圾箱分成两格,一格放“可堆肥厨余垃圾”,一格放“其他垃圾”,梅溪村两委为350多户村民购置的新垃圾箱,是鼓励村民将垃圾进行分类投放。

梅溪村有15个垃圾收集点,每个点对应周边20多户居民。在其中一个垃圾收集点,记者看到,放置着绿、蓝、红、黑四种颜色的桶,分别对应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以及其他垃圾。收集点还放置了宣传展板说明,让村民一目了然。

每天上午5点多,梅溪村保洁员刘财菊就开着电动垃圾收集车开始她一天的工作。绕遍全村15个点需要3个小时,每到一个点她会将装满垃圾的桶搬上车,换上同颜色的新桶,同时还会进行清洗,保持每个垃圾收集点周围环境的整洁。绿桶内的厨余垃圾最终会集中到梅溪村垃圾资源化处理中心,处理设备会将“吃”进去的厨余垃圾搅拌、以微生物发酵,最后“产”出类似土壤的有机肥料。产生的有机肥,则卖给种植大户,这种一举两得的做法获得了村民的大力支持。

身处处理中心,几乎闻不到垃圾产生的异味,刘财菊说:“每个回收来的垃圾桶都会清洗干净循环使用,而处理中心地下还有一套污水处理设备,负责处理发酵厨余垃圾产生的污水。”乐清市农办有关负责人表示,梅溪村的这套处理设备最大日处理能力达到2吨,目前还有很大的富余,今后梅溪村周边七八个村的厨余垃圾均可集中到这里处理,而在一些较偏远、垃圾产生较少的村,会建设太阳能沤肥房处理厨余垃圾。

梅溪村收集的其他不可堆肥垃圾,会运至乐清柳市的垃圾处理厂。温州市委农办(农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机制目前在全市各地试点运行,这种新机制是在原有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运行模式基础上进行的,将原来农村垃圾中可腐烂的垃圾“变废为宝”,通过减量为各地垃圾处理厂“减负”。

多种模式保障机制运行

“现在梅溪村的垃圾收集点,再也不会像过去那样蝇虫乱飞了。”梅溪村委会主任王强告诉记者,在几个月前,要让大家都按要求严格分类并投放垃圾并不容易。为此,梅溪村制定了一套有赏有罚的“村规民约”,根据奖惩制度,梅溪村拿出20万元做为奖励基金,对全年认真履行分类投放的家庭,给予每户500元的奖励,被检查到不合格的家庭,则会受到警告、黄牌警告、甚至停水停电。“我们还成立了一个6人的推广小组,其中有老人协会的成员、妇女主任等,经常到户向村民讲解分类的好处。”王强说。

而在我市其他县(市、区)试点村,也都根据本地情况,因地制宜制定保障机制运行的新模式。比如文成县西坑镇农村垃圾资源化处理中心,采取“1+4”模式,1台垃圾制肥机器加4个太阳能沤肥房,将全镇11个村分类后可腐烂生活垃圾运送到中心处理,以“多村联建”模式提高处理设施的利用率,节约了建设成本。

平阳县昆阳镇上林垟村和苍南县龙港镇中对口村则都制定了“积分兑换”模式。上林垟村民将可回收垃圾拿到处理站,以积分形式予以登记入卡,累计的积分可以兑换日常生活用品,兑换方式采用“一高一低”,高于市场价从村民手中购买可回收垃圾,兑换物品价格低于周边超市零售价,从而提高村民垃圾分类处理的积极性。中对口村则在每个垃圾袋上贴二维码标签,对应村民的电话号码,垃圾投进智能垃圾分类机后,系统自动扫描,每一种垃圾对应不同的积分,每正确投放一次村民就获得不同积分。

瑞安市高楼镇大京村建立了“网格化管理”模式。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村监委主任分别作为责任人,分片包干村主要道路,同时,全村党员干部、村民代表每人分别联系10-20户农户,示范带动全村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投放。

目前,我市还将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纳入市对县级“五水共治”、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重点考核指标。并已将编制完成的《温州市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指导手册》,印制8000多本发放到乡镇、村,建立村日自查、乡镇(街道)周检查、县(市、区)月抽查及群众全程监督的督查考核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