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的时间,足够让一个柔弱的孩子成长为风华正茂的青年,也足以成为漫长历史的一个横断面,如同老树的年轮般,记载我们身处的这片土地上发生的诸多改变。
明天,“纪念‘五四’运动98周年暨‘廿年一瞬间’苍南县希望工程纪实摄影展”将在苍南县文化馆拉开帷幕。这一筹备近半年的摄影展,将用跨越22年的200多幅纪实照片,确证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艰苦奋斗史,同时也告诉所有人:读书改变命运,爱心托举希望。
22年前镜头里的苦孩子,
如今大多通过读书有了更好的生活
这一摄影展的策展人是知名摄影家萧云集,他也是苍南县文化馆研究馆员。
20多年前,还是青年的萧云集赴贵州参加全国摄影理论年会,以拍摄希望工程纪实系列照片著称的摄影家解海龙赠给他一本《希望工程纪实》画册,这个画册里收录了大量解海龙在中国最偏远、最贫困的地方所拍摄的渴求知识的孩子,也激起了萧云集关注贫困儿童命运的强烈责任感,他决心为家乡苍南的“希望工程”做点实实在在的事。
萧云集很快行动起来。他从共青团苍南县委员会、苍南县希望工程实施办公室拿到一份受助孩子的名单。当时苍南贫困孩子大多聚集在桥墩、凤阳、莒溪、五凤等山区村庄,于是萧云集开始骑着自行车,起早摸黑、翻山越岭地拍摄。为了确保拍摄质量,他勒紧裤带狠心多买优质胶卷,把自己推到了尴尬的境地;也曾因花一块半的饭钱解决中餐而遭老板的耻笑,却将身上仅有的几十块钱给了那些让他心酸的孩子解燃眉之急……
“有两个小朋友,他们的母亲为了让他们读书,每天去龙港洗高污染的编织袋,洗十个赚一分钱,后来她早早得了癌症……到了农村,看过这些苦孩子和他们的家庭情况,很长时间里,面对大餐你真的吃不下去。你会觉得他们的命运和你有关系了。” 萧云集的摄影,是他关心他人的工具,镜头的一端,是他要关注的人,另一端,是他的心灵。当他长途奔波,行进在穷乡僻壤之中的时候,纠结在心的,是校园内外的孩子。
在拍摄希望工程资助的孩子之时,萧云集还顺藤摸瓜发现、拍摄了周边村落诸多家庭贫困却努力学习的孩子,其中有挖牡蛎攒学费的“牡蛎女孩”曾玉枝、上学吃饭不舍得花三毛钱买菜的蓝爱棠、失去双臂却自强不息的吕心为、放学一回家就帮母亲纺纱挣点学费的林宝珍、因交不起学费而默默流泪的董学魏、有着清澈眼神酷爱读书的寒门学童董合肃、失去父亲且面临辍学的女孩兰丽同、没有课外书只能在课余遛老鼠的孤独男孩李前潘,等等。
1995年4月,萧云集拍摄的这近90幅贫困学童的照片,在共青团苍南县委员会、苍南县希望工程实施办公室的帮助下,以“苍南县希望工程纪实”摄影图片展为名,于当时的县行政中心宣传窗展出。孩子们那纯真、渴盼的眼神,像闪电击中了各界人士的心灵,大家在这目光的注视下,纷纷向希望工程捐款捐物。许多人还一对一地救助贫困孩子,救助对象遍及苍南全县各乡镇。温州本土媒体也根据萧云集这一系列照片做了不少相关报道,帮助一些失学孩子重返了校园。
“这些被帮助过的孩子们现在过得好不好?”带着这份心底牵挂已久的念想,从去年底开始,萧云集联合苍南县近二十位摄影人,按照20多年前拍摄时的路线,重新走遍苍南的山山水水,寻访曾经拍摄过的“孩子们”。
经多方联系,他们找到了大部分当年拍摄过的孩子,也欣慰地发现,这些孩子大多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走出了山村,有人学业有成,大部分人有着体面的工作和生活——兰丽同在热心人士王一良的资助下读完初中,有了一定文化基础的她后来又学了摄影化妆,现定居台湾从事新娘化妆工作;董合肃开了一个工业设计工作室,其设计的一把椅子去年摘得素有设计界“奥斯卡奖”之称的德国“红点奖”;“牡蛎女孩”曾玉枝在各界资助下读完了中专,现有稳定工作;一直得到爱心人士支持的吕心为现已成为知名律师;董学魏已是厦门一家医药公司的副总经理,去年他在苍南灵溪买了新房子……
这些22年后的变化,一一被萧云集等摄影人再次用相机捕捉凝固、忠实记录,它们,将在明天启幕的这一摄影展上,与22年前萧云集拍摄的有关孩子们的老照片一道,为我们呈现世态人情的别样记录。时间和空间的跨度赋予这些影像以丰富性和客观性,赋予影像以不可辩驳的力量。
举办摄影展不为索要“感恩之情”,
只望通过影像让更多人关注贫困学子
对于即将举办的摄影展,作为策展人和主要拍摄者的萧云集一度是内心矛盾的:20多年前拍摄过这些孩子后,他时常会想:这些孩子们怎么样了?但是,他又不愿去找寻他们,“你找他们干嘛?让他们感恩你啊?”这样的自我质疑,让他迟迟没有行动。
去年一次偶遇,让萧云集转变了想法。
那天,他遇到苍南一位医生朋友,这位医生见到他就说:我有个亲戚的命是你救的。现在他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生活得还不错。
“当时我觉得很奇怪,然后他说出了那个孩子的名字,我想起来了,这也是一个22年前我拍摄过的苦孩子。”对这个孩子,萧云集印象深刻,这孩子四岁失去父亲,母亲改嫁,跟着爷爷、奶奶过日子,却不料患了肾炎。拍摄了这个孩子的困境后,萧云集的一位内蒙古作家朋友王舒韵结对了这个孩子,而当王舒韵卖掉心爱的摩托攒够路费、千里迢迢来苍南看望孩子时,却意外地发现孩子已病得奄奄一息,快没命了。
“王舒韵一把抱住孩子痛哭,她说,萧云集,我回不去了,我一定要救他。”回想起那时的场面,萧云集沉默许久……就这样,他和王舒韵开始为病童奔波,并寻求了媒体的帮助,很快温州育英儿童医院及社会各界向孩子伸出了温暖之手,孩子得救了……
得知这个孩子现在已经自力更生,萧云集为他高兴之余,突然觉得,既然影像的力量能够改变一个濒临绝境的孩子的命运,那为什么不用这种力量去唤起更多人对贫困孩子的关注呢?!这种顿悟让他终于下定决心:重新回访22年前拍摄的孩子们,看看他们现在过得怎么样。不是为了索要“感恩之情”,只为打开一扇了解基层教育的窗户,并让更多人知道,教育是克服障碍、掌控人生的可行途径。
去年底,萧云集联系上了这个孩子,现在他已经是30多岁的青年了。
萧云集在电话里说:我是萧叔叔,你还记得我吗?
小伙子说:当然记得啊。
萧云集问:我想重新回访拍摄一下20多年前、曾经拍摄过的苍南贫困孩子们的现状,这其中也包括你,不知道你愿意接受我的采访吗?
小伙子说:我这条命都是你救的,你采访我,我怎么能不支持呢。
得到小伙子的允许后,萧云集去看望他、为他拍了一组照片。然而不久,当其他媒体闻风而至也要拍摄这个小伙子时,却被小伙子拒绝了。他告诉萧云集,过多的采访会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而接下来他还要找对象成家,往事不想反复重提。
这件事让萧云集陷入反思:如何在接触、帮助弱者时,尊重、呵护弱者的尊严和心灵?
老朋友王舒韵的做法给他启迪。
十几年来,王舒韵一直在内蒙、北京等地做公益,她曾和北京一个被判刑十年的少年杀人犯长期通信并给予鼓励,使少年有了重新回归社会的勇气;也曾把辛苦攒的钱寄给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现呼伦贝尔市)一个从未谋面的残疾女孩去买电脑,鼓励女孩积极面对生活,如今女孩已结婚生子,自力更生。2016年11月,王舒韵荣登“内蒙古好人榜”,被评为助人为乐好人。
王舒韵助人有个特点,当受助者渡过难关,王舒韵就不再和受助者联系,这其中也包括苍南那个曾患病的孩子。王舒韵曾在他病好后每学期寄钱给他,并写信鼓励他。后来孩子的生活渐趋平稳,王舒韵就主动和他断了联系。
我问王舒韵,这样做用意何在?她恳切地说:“当初帮他们,就没想过要回报。不再联系,可以让他们从此没有负担地自在生活。这样子做公益让我觉得挺有价值,也很开心。”
相关链接>>>
据温州团市委志工中心主任郭乐家介绍,我市希望工程与全国同步发端于1992年,今年已步入第25个年头。
25年来,我市树立了多个全省首创甚至全国首创的希望工程活动品牌。目前,我市希望工程已累计资助大中小学生97399名,其中,大学生13312名,中小学生84087名,援建希望小学152所,总筹资额达13075万元。其中,苍南全县希望工程共资助学生16967名,援建希望小学14所,培训希望小学教师39人,建立留守少年(儿童)基地5家,招募代理家长120名。
今年,团市委计划举行温州希望工程实施25周年纪念大会,邀请众多往年爱心人士和“希望生”重新聚首,组织部分励志成才的往届“希望生”赴各地巡讲,向学校里的孩子讲述他们接受希望资助、励志成长的故事,传递爱心与力量,让众多在校学生坚定努力求学、砥砺成才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