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家邵廷采曾言“姚江人物甲天下”,特别在明代,余姚籍人士在历史舞台上可谓群英荟萃。余姚泗门谢迁,就是其中之一,事功赫赫、学名昭昭,值得追忆与怀念。谢迁(1449年—1531年),字于乔,号木斋,成化十一年状元,历修撰、左庶子。弘治八年入内阁参与机务,累官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政绩卓著,为当时世称的“天下三贤相”之一。
2月22日,元宵节。余姚市泗门镇党委、政府特邀专家学者,举办余姚泗门谢迁学术文化研讨会,以感怀乡贤,寄托幽思,以及提炼品质,古为今用。
风骨
十年京洛归予晚 犹喜淄尘未染衣
“十年京洛归予晚,犹喜淄尘未染衣”,摘自谢迁诗作《早发潞河柬何冬官》,从中可以看出谢迁硬朗清正的品格。专家在研讨会上指出,历史上士大夫与宦官集团多有明争暗斗,宦官集团专权大多会为一己之私而不择手段,士大夫心怀天下而慷慨直言,这是形成矛盾的症结所在。
谢迁自幼即有为苍生谋福志向,八岁时,长辈夜坐偶闻蛙声,便说:“蛙鸣水泽,为官乎,为私乎?”谢迁应声作对:“马出河图,将乱也,将治也。”因而,对于阉党之流的蝇营狗苟,谢迁有“精神洁癖”,无法容忍。因为刘瑾得势,谢迁不愿同流合污,屡次向皇帝提交辞呈以示抗争,计有十余次,最后一次,皇帝批准了。
在研讨会上,宁波学者邬烈波表示,谢迁身上很好地体现了“威武不能屈”的传统士大夫精神。当时,面对刘瑾淫威,朝中百官“人皆危之”,谢迁却“若不知有忧患者”,将生死置之度外。面对亲友的担心,谢迁反而安慰说:“天佑皇明,计当无他,不见刘元成事乎?”
来自宁波市文化艺术研究院的学者黄文杰以小事为例,表明谢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清朗风骨。明史记载,明孝宗即位时,宦官郭镛要求挑选妃嫔充实六宫。谢迁谏言:先帝的陵墓未成,挑选妃嫔不合礼仪,应当从缓进行。孝宗采纳。另有记载,有一官员依靠攀附权贵而高升,有人张罗着写贺词,谢迁断然拒绝邀请,“公在翰林廉慎自将,不妄交际类如此”。可证其“犹喜淄尘未染衣”的凛然气节。
诗名
满门桃李兼新种 华国文章续旧编
“满门桃李兼新种,华国文章续旧编”,这是谢迁《和答西涯见寄诸作》诗中的句子,以此描述诗者本人的诗名才学,可谓正好。王华、王阳明父子的墓志铭,是由谢迁撰写而成的,这一方面显示谢迁德高望重,另一方面也表明谢迁的文学才华十分出众。学者张如安向研讨会提交的论文是《茶陵羽翼冯兰、谢迁诗歌初探》,他从诗歌史料研究视角,展示了谢迁与李东阳、冯兰的友谊,肯定了谢迁较高的诗艺成就。
张如安引述谢迁回忆三人交往:“念昔居京时,吾三人雅相好。无何,雪湖蚤暌违,予与西涯居独久。今归老,复得与雪湖游,而西涯远隔数千里,畴昔燕笑之欢,邈不可得,每形诸梦昧。”谢迁回乡后经常将他与冯兰的唱和诗寄给李东阳,李东阳接诗后仍为和韵。谢迁与冯兰甚至共同创作《杏庄湖亭听琴联句》,两人你一句、我一句,终成绝唱。李东阳有诗赠谢迁,即《为谢生正作茅山草亭歌》,其中有诗云:“山中无事常习静,席上有珍方待聘。溪云涧月供挥洒,春鸟秋花入吟咏。”李东阳以诗寄思,且评价谢迁的创作题材广泛,万物皆可入诗。
流芳
顾我品题群卉谱 知君名占百花魁
谢迁著有诗集《归田稿》8卷传世。据《归田稿》计,谢迁现存的诗篇有五律、五古66篇,七绝83篇,七律460篇,七古及词21篇,计630篇;另有“梅花诗百首”,总共是730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指出:“所作诗文,大抵词旨和平,惟惓惓寄江湖魏阙之思,老臣忧国,退不忘君。读此一编,已足以知其忠悃矣。”
“顾我品题群卉谱,知君名占百花魁”,此句出自谢迁诗作《评梅》,以此形容泗门后人对他的评价与念想,甚是恰当。在研讨会上,学者戴松岳在提交的论文《简论谢迁的历史地位及文化意义》中称,“由状元官至宰辅者,更是屈指可数。”谢迁在乡试中是解元,在会试中居第三,在殿试中得状元,却没有被“八股文”禁锢了思想,文风轻松活泼,诗学造诣高深。其子谢丕在乡试中也得解元,后中探花,同样出类拔萃,可谓家风使然。
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先贤文化,延续泗门历史文脉和谢迁的学术思想,近年来,泗门镇陆续修葺开放了谢迁状元楼、谢门谢氏宗祠等一批文化遗产。同时,成立汝湖文艺社,组织出版了《汝湖文艺社社刊》《阁老故里诗汇》等著作。当前,国内已有不少高等院校、教育机构对谢迁学术思想开展研究,本地也有不少团体和单位投入研究。如,余姚图书馆与泗门镇文联曾联合举办谢迁生平与《归田稿》研讨会。
“谢迁是一座富矿,深入挖掘谢迁学术思想,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补好精神之‘钙’,搭起思想之‘梯’。”泗门镇打算以谢迁“从政之道、经营之道、育人之道、为人之道、学术之道”为主线,大力弘扬谢迁学术思想的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