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的源头”的温州燎原社诞生60周年,今天,一批来自我市研究、爱好燎原文化的专家学者和热心人士将成立温州市燎原文化发展促进会,让“燎原精神”再燎原。
包产到户:
比小岗村早了22年
1956年,中国农村正处在合作化运动高潮。这一年5月,当时的永嘉县委辖区的三溪区塘下乡燎原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现为瓯海区郭溪街道任桥、凰桥、曹埭村)组织包产到户实验工作,将全社5482亩水田和130亩园地的田间作业、工种工分和计划发包的产量,全部落实到788个有劳动底分的劳动者身上,做到土地丘丘有主,产量人人有责,从根本上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这是第一次在中国提出“包产到户”。
燎原社的这个经验很快形成“燎原”之势,到1957年,温州地区实行包产到户的合作社有1000多个,1957年4月,实行“包产到户”后的第一个丰收季节来了,燎原社85%的农户都增加了收入,单季春粮增产40%。但这一具有“首创精神”的农村改革实践,在当时并没有得到认可,而被批判为“资本主义性质”,燎原社“包产到户”的生命仅维持短短10个月。此后的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也推行大包干制度,燎原社作为先驱,早了整整22年。
一号文件:
终结是非大辩论
虽然燎原社出师未捷,但坚持“燎原精神”的人无时不在.时刻为其重放光芒而奔走。
其中,不得不提的是倡导“包工”“包产”责任制的邓子恢和杜润生。当年获悉温州尝试“包产到户”,时任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的邓子恢、农村工作部秘书长兼国务院农林办公室副主任杜润生十分重视,立即由杜润生带队到温州调研。在随后开展的“包产到户”是与非的大辩论中,杜润生因支持邓子恢的“包工包产”受到批评,被解除职务,调入中国科学院工作。直至1981年复出后,杜润生受中央委托主持起草《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首次给“包产到户”上了社会主义的“户口”,农业战线上这场延续25年之久的大辩论至此告一段落。
1982年元旦,由杜老起草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成为当年中央“一号文件”。此后,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兼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的杜润生接受中央委托,主持起草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五个“一号文件”,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倡导和推行、巩固起到了巨大作用。
推行燎原社“包产到户”的核心三个人是时任永嘉县委书记李桂茂、副书记李云河和县委农工部干部戴洁天。李桂茂拍板试验,大胆使用戴洁天,委以试点重任。李云河首倡“包产到户”,全力支持试点,将燎原社进行的“包产到队,责任到户、定额到丘、统一经营”责任制定名为“包产到户”。戴洁天是县委派驻燎原社试点的工作组组长,亲手完成试点全过程,并用自己的心血写出了《燎原社包产到户总结》。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农业史上第一份在集体经济中建立联产责任制的系统总结。
尽管“包产到户”最终被扼杀,参与试点的100余人蒙冤被处理,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2年后,该事件得以平反,重见天日。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被法院以“首创包产到户”罪名判罪的戴洁天22年含冤被管制劳动,还株连家人、亲人,但他追求真理的信念不改。当他被押原籍时,暗自将燎原社“包产到户”资料整理随身带出,使这一珍贵资料得以完整保存。
八十年代:
因首创而蜚声海内外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趁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燎原社因首创“包产到户”而蜚声全国,访问的、调研的,纷至沓来。中共中央书记处、全国政协、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国家农业部、国家教委、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国防大学、北京电影制片厂、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农民日报等单位和天津、安徽、上海、广西、福建、山东、湖北、江西等省有关专家学者,港台地区和印度、日本、美国、法国、德国等国的一些经济学家,都先后访问了燎原社及其经历人见证人李桂茂、李云河、戴洁天等。
与此同时,130多家报刊、出版社和电视台先后发表文章,出版图书和摄制影片,高度评价当年燎原社“包产到户”,一致肯定燎原社“包产到户”是“中国农村改革的源头”,它首开全国包产到户先河,其“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品质和“敢为天下先”的燎原精神永驻人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1994年12月,永嘉县委党史研究室等单位合编50万字的《中国农村改革的源头——永嘉包产到户的实践》,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发行。2003年3月,戴洁天用毕生的心血撰写出了亲身参与、探索、实践从“包产到户”到“温州模式”的全部历史过程《燎原火种——1956年永嘉包产到户始末》,由新华出版社出版。2009年,戴洁天“包产到户”的经历被中央电视台作为《中国故事——中国梦的十个样本》系列片之首播出。2011年,燎原社包产到户事件被写入《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2014年3月,瓯海区档案局编著《中国燎原社》,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成为浙江省百项档案编研精品。
燎原文化:
发扬研究有今人
“燎原社”就像一粒火种,星火燎原神州大地。六十载春秋,“燎原精神”福泽一代又一代。同时,一批批“燎原人”又在为传承“燎原精神”,在永不停步的道路上追逐“燎原文化”。
1998年,总投资70万元建成的“燎原社史纪念馆”在瓯海郭溪街道任桥村老虎山公园落成。馆内有中国第一份包产到户总结材料在内的300多份图片、资料等。该馆被命名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义务管理纪念馆的是现年79岁的当年燎原社社员任世定老人,至今已坚守20年,发誓把“燎原社”守好,讲解好,让后人知道温州人改革的精神源头在这里。
1998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20周年,7月27日,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之父”杜润生第四次来温参加纪念包产到户改革42周年座谈会,动情地说:“今天,历史出了头了,他出来作证。1956年的那次行动是正确的,是必要的,是值得肯定的,永嘉县是我们中国包产到户的先驱者。”杜老获悉正在建设燎原社纪念馆时,欢欣之际亲笔题写了“燎原社史陈列馆”七个大字。此外,他还先后为《中国农村改革的源头》《李云河论文集》《燎原火种》等书籍写序。
温籍影视人舒保国等走访了一个又一个健在的燎原社老社员,了解他们的故事与改革精神,创作了电视剧剧本《铁血农人》,欲将燎原社惊心动魄、曲折离奇的历史故事搬上荧幕,真正反映燎原人“不甘落后、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燎原精神”孕育了一代代燎原人。早在1994年时,郭溪当地徐定发、吴锡顺、邱国宁等一批热心人士曾聚集一起,思考如何以自己之力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为改变家乡面貌贡献力量,为建设美丽郭溪贡献力量。今年初,这批人再次相聚,倡议成立“温州市燎原文化发展促进会”,主旨就是重塑燎原社“首创精神”,弘扬温州“敢为天下先”精神,推动温州深化改革发展。日前,经过近一年的广泛联络,他们不仅团结了一批燎原老社员,还得到一批研究、爱好燎原文化的专家学者的支持,其中有温州市委党校、温州大学、温州医科大学等高校10多位教授的积极响应。目前,筹备中的促进会会员已发展103人。
而今迈步从头越。愿“燎原精神”再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