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的世界很精彩

来源:温州日报 2020-08-26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8 浏览量:11

施素娇

行研学之路,探历史之谜。近日,由瓯海区文广旅局主办、瓯海区博物馆承办,延续多年的博物馆游学品牌项目——“瓯地文博之夜”第七期活动圆满画下句号。此次活动与极地海洋世界联合,两天一夜里,来自温州各小学的学生们倾听文物声音、探索海洋秘境,在寓教于乐的沉浸式体验中吸纳历史与自然的真知。

当下,温州大力培育“月光经济”,不断发展融合艺术、文创、文博、赛事等夜游新业态。瓯海博物馆围绕政府中心工作,与社会旅游机构合作打造集“文物+旅游+研学”多元素为一体的“月光”文旅产品,获社会一致好评。这也是我市文物单位不断“解锁”服务新模式,围绕历史文化教育、野外文物考察、文博课程学习而打造的青少年社会教育服务品牌。

时间延伸——

夜宿展示馆 打造沉浸式体验

夜晚,一顶顶红色的帐篷,支在神秘幽深的海底隧道里,身周,斑斓的鱼儿穿过绿色的水草与红色的珊瑚,游向头顶,化作蓝色穹顶上游弋的“星星”……

“珊瑚是动物还是植物?”“鱼儿分得清白天和晚上吗?”“海豚睡觉是在水里游着睡还是在岸上趴着睡?”……一次夜宿海洋世界的经历,引发学生们无数个平日里想不到问题,并在活动中通过自主的观察和学习找到了答案。

“在海洋馆扎营夜宿,既能让孩子充分享受到与海洋生物亲密接触的乐趣,又能锻炼孩子的胆量及与人相处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极地海洋世界总经理夏静静看来,作为我市唯一一家海洋主题乐园,夜宿带来的体验犹如参观一场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体验为一体的沉浸式主题展览。

瓯海博物馆是我市最早开发夜宿体验项目的博物馆之一。作为一家县区级博物馆,瓯海博物馆拥有珍贵一级文物5件,二级文物14件,其“镇馆之宝”西周青铜铙系2003年出土于仙岩杨府山,与之一并出土的还有一批鼎、簋、铙等礼器,以及大量兵器剑镞和精美玉器,数量之多、价值之高,堪称“浙江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早在2017年,瓯海博物馆以文物为核心,围绕“24小时社会教育服务”,打造“瓯地文博之夜”社会教育服务品牌,通过设置两天一夜的课程体验——在博物馆内搭帐篷夜营、打卡户外研学点、体验拓片等传统工艺,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地接触文物、解读历史。

首期“瓯地文博之夜”夜宿活动场地设在瓯海博物馆基本陈列厅,展厅内“以物说史”的特色贯穿八个展示单元,内容涵盖远古时期的石器、西周青铜器、瓯窑瓷器等,多媒体技术的配合运用下,瓯越大地风起云涌的历史在这个展厅里变得无比鲜活。“夜宿活动的场地往往特意安排在‘名人踪迹’‘红色岁月’等单元展示区域”,瓯海博物馆讲解员林真增介绍,寂静夜晚,在文物相伴下,学生们聆听着讲解员对本地先贤故事和革命先烈事迹的生动讲述,更容易走到历史情景中去,对话先辈与历史。

夜宿博物馆的沉浸式体验,不仅能提升参与者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同时还能培养青少年对博物馆、对历史文化的热爱。“瓯地文博之夜”博物馆公益文化服务品牌推出至今已走过七期,共服务温州各地青少年2300余人次。

空间延展——

走出博物馆“围墙”

感知野外文物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让青少年走到广阔的世界里去,开阔视野、开放思维,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博物馆不仅是知晓古今的通道,也是人们认识地缘文化的窗口。

古老的瓯海土地上,野外文物众多,现存不可移动文物约430余处,其中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等。随着“让文物活起来”的激励浪潮,瓯海博物馆与时俱进发挥馆藏文物与地域优势,率我市县级文博单位之先,积极探索多元化教育方式,突破博物馆室内教育模式的瓶颈与围墙的限制,实现由“物的博物馆”向走进大自然“人文教育的博物馆”的转变,进一步开发“瓯地文博之夜”游学项目,打造博物馆围墙之外的大学堂。

近年来,在固定两天一夜“瓯地文博之夜”研学课程成功举行的基础上,瓯海博物馆策划推出以“纸山追忆”“红色记忆”“绿野仙踪”等不同内容主题,其中将课程内容设置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连碓这一文物开放景区,以瓯海博物馆和位于泽雅的传统造纸专题展示馆为主阵地,打破“有形围墙”将展线延伸到野外文物游线上,将宣传教育范围从博物馆室内扩大到了室外大自然。两天的行程中,学生们从博物馆出发,走访了位于泽雅纸山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连碓造纸作坊、参观传统造纸专题展示馆、体验古法造纸术与印刷术,通过触摸千年野外文物,感悟瓯越先民智慧。

该项目自开展以来,少年营员的足迹已行至泽雅四连碓、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圣寿禅寺、温州和平解放谈判旧址景德寺、仙岩梅雨潭与摩崖题刻、瓯海古桥等野外遗存古迹,寻访非遗技艺、瞻仰当地先贤、感悟红色峥嵘。这种结合博物馆内可移动文物与户外不可移动文物的研学教育模式,也是瓯海博物馆深入践行“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举措。

内涵拓展——

联合社会力量办教育

让第二学堂更多彩

“塑料被认为是人类最糟糕的发明,海洋环境保护组织证实,已有数万种生物和100多种物种受到塑料污染。”在此次“瓯地文博之夜”的海洋主题课上,温州大学附属第一实验小学四年级学生任展毅,轻松回答上老师的提问,有些小得意。    在本期”瓯地文博之夜“的海洋主题课上,老师结合海洋生物,向学生们普及了有关减少碳排放、降塑、环保等相关知识。两天里,学生们分小组制作海洋表情包、制作“海洋之夜”主题印章、玩转思维导图,体验釉下彩绘,有趣而又富有知识性的主题课程及手工体验课,增强了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开发思维与动手能力,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学生们声称,“这比学校里教的好玩多啦!”

“课程全是由业内专家研发,让学生远离野史趣闻,接触真正的历史文化与科学知识,并一改生冷的信息灌输模式,通过带有趣味性的活动,寓教于乐。”瓯海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部负责人钱求英介绍,早在今年4月,瓯海博物馆便开始与极地海洋世界对接研学课程开发,邀请相关业界精英进馆授课,引入社会力量合力打造青少年第二课堂,围绕研学课程开展富有知识性、参与性、互动性的教育项目。

“瓯地博物馆之夜”举办七期以来,举办有屏纸植物作画、木活字印刷体验、碑刻拓印体验、经典国学启蒙课堂、创意思维导图课堂、趣味定向挑战、互动寻宝等近20项各类文物衍生课程,类别涵盖历史文化、艺术分享、古典国学、自然科普等,让青少年在互动体验中学习技艺、抒发情感、了解传统文化等各方面知识。

活态的教育,让静态的文物“活”了起来,传统在传承中走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