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付瑛
今年的5月11日,在当地结束两周隔离的温医大附一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陈晓云正式开启在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长达一年半时间的援疆工作,作为浙江省第十批第一期“组团式”医疗援疆队的援疆专家,与她同行的,还有她的先生、温医大附一院血液内科副主任沈志坚以及来自我省七所省级医院一共19名医生。
从2016年开始,浙江省先后选派四批79人次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团队支援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医院管理、基础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精准帮扶,努力为当地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技术骨干,为阿克苏办好人民满意的医疗和培养优秀医生贡献浙江力量。这期温州派出9位医生参与。
2020年的夏天令人难忘
援疆工作一晃已三四个月,前几日,陈晓云发了一条朋友圈:“(阿克苏)凉爽无比!常常忘记此时已是盛夏……2020年的夏天注定是令人难忘的,遇见了不少人和事。一路行走,一路背着记忆的行囊,收藏闪光的贝壳。”
说起这次援疆,陈晓云说是缘于去年七一前夕,作为跨省医联体柔性援疆专家赴新疆阿克苏地区第一医院开展为期半个月的医学援助,那一道道期盼的眼神,是病人渴望得到治疗的眼神,是年轻医生渴求知识的眼神,成了她回温后心底最深的牵挂。
**尔族人喜欢在树下铺毯乘凉休闲,小虫子爬入中耳导致中耳炎发病率高,而且新疆的水质较硬,阿克苏中耳炎患者的残余鼓膜钙化明显,不同程度的传导性耳聋随处可见。较之内地,这里的医生缺乏学习机会和平台,援疆专家为他们提供一扇看世界的门户,一扇学习的窗口。
陈晓云不仅关注本专业,她还细心地发现阿克苏也是血液病高发地区,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没有独立的血液科,白血病或者淋巴瘤患者一旦确诊,就必须转院到一千公里以外的乌鲁木齐治疗,“先生是我院的血液科副主任,得知这个情况,再加上对大美新疆的好感,夫妻俩能携手同来,生活上有个照应,也不是坏事,就义无反顾地来了。”夫妻档援疆就此成团。
陈晓云夫妻已是知天命之年,上有老,下有小。女儿在国外读大学,虽然彼处疫情肆虐,她勇敢而笃定地前行让夫妻俩还是放心的。最放心不下的是84岁老父亲。在与父亲商量时,晓云的父亲眼眶有些滋润,嘴里喃喃地说着:“一年半真的有点久,如果只需半年就好了。”但转眼间马上微笑着鼓励:“去吧,安心去,我和妈妈会照顾好自己,你俩在新疆也要好好照顾自己。”
“每一位能来援疆的援友,身后站着的是强有力的亲友团。”陈晓云充满着感激。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批医疗援疆队成员初来乍到就开始着手调研,了解自己所在科室实际情况,理清思路,制定可行的计划。“援疆不是输血,而是要造血;不是你做了多少漂亮的事情,而是你教会当地医生学会了做什么;不是组团式援疆医疗队有多高大上,而是要为阿克苏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造福这里的人们是医疗援疆队成员们的初心。
陈晓云说先生沈志坚工作压力比她更大,在一片空地上建高楼,压力之重可想而知。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内敛寡言的沈志坚变得乐于与人沟通,缺化疗药,找经管领导,找药房主任,化疗药物逐步到位;血小板没有,通过不同关系和血站领导沟通,和病人家属沟通,将珍贵的血小板用在刀刃上;为提高血液病的诊断水平,和检验科同仁沟通,并和后方血液细胞室的专家沟通。一个个难题逐个被解决,科室团队逐步构建,血液病规范化疗程制度建立,到目前为止,他已帮助受援科室开展白血病药物治疗,已有数例病人康复出院。日前通过援疆指挥部申请的骨髓移植层流病房建设项目也在走审核流程,如果获批准的话相信会为更多当地血液病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陈晓云帮助受援科室开展耳部疾病规范化诊治,拓展耳内镜的手术范畴,并带领本地医生开展内镜下听骨链重建技术和电子耳蜗植入手术。六月底,在当地耳鼻咽喉科专家统筹组织下,陈晓云带领当地医生成功开展阿克苏当地首例人工耳蜗植入术。由于地域的限制,这里耳鼻喉科临床的工作不像后方医院专业分得这么细,凭着一位优秀耳鼻喉科医生的基本功,她重操旧业带领这边医生规范地开展鼻喉手术。
很多人把援疆和旅游等同起来,其实医疗援疆队工作压力还是很大的。因为疫情的关系,真正可以做事的时间只有一年多一点:“新疆这边的病人和医生需要我们。我们夫妻俩能够不计报酬,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远赴西域边陲,是家风的传承,也是为给我们的女儿树立榜样,因为人生不仅是眼前的苟且,不仅是诗和远方,更有情怀和担当。”